明代颁诏仪
明代颁布皇帝诏书举行的仪式。《明史·礼志十》: “颁诏仪: 凡颁命四方,有诏书,有赦书,有敕符、丹符,有制谕、手诏。诏赦,先于阙廷宣读,然后颁行。敕符等,则使者斋付所授官,秘不敢发。开读迎接,仪各不同。洪武二十六年 (公元1393年) 定颁诏仪。设御座于奉天殿,设宝案于殿东,陈中和韶乐于殿内,设大乐于午门及承天门外,设宣读案于承天门上,西南向。清晨,校尉擎云盖于殿内帘前,百官朝服班承天门外,公候班午门外,东西向。皇帝皮弁服,升殿如仪。礼部官捧诏书诣案前,用宝讫,置云盖中。校尉擎云盖,由殿东门出。大乐作,自东陛降,由奉天门至金水桥南午外。乐作,公候前导,迎至奉天门上。鸣赞唱排班,文武官就位,乐作。4拜,乐止。宣读展读官升案,称有制,众官跪。礼部官捧诏书,授宣读官。宣讫,礼部官捧置云盖中。赞礼唱俯伏兴,乐作。4拜,乐止。舞蹈山呼,又4拜。仪礼司奏礼毕,驾兴。礼部官捧诏书分授使者,百官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