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昌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昌言chāng yán(字)张谔,宋代人,官西川转运副使。 昌言chāng yán(字)梅询,宋代人,进士及第。 昌言chāng yán(字)张问,宋代人,为正议大夫。 昌言chāng yán(字)潘鲠,宋代人,元丰进士,累迁吉州军事推官。 昌言chāng yán(字)石扬休,宋代人,累官刑部员外郎。 昌言chāng yán❶善言,正言。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公卿论至道,天子拜昌言。权德舆《送崔谕德致政东归》:直道侍太子,昌言活宸聪。 昌言 亦名《仲长子》。思想著作。东汉仲长统撰。成书时间不详。《昌言》一书,据《后汉书》本《传》记载:“凡三十四篇,十余万言。”此书早已佚失。现在仅存的《后汉书》本《传》中有“简撮其要有益政者略载之”的三篇残文,即《理乱》、《损益》、《法诫》。唐人魏征主编的《群书治要》中有节录《昌言》文九段,未标篇名。此外,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也有几处引文。明清时开始有仲长统著作的辑本。 仲长统,复姓仲长,名统,字公理。生于汉光和三年(180年),卒于汉延康元年(220年)。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人。少时酷爱读书,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擅长文章词赋。“年二十余,游学于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后汉书·王充仲长统列传》)后一度投身于并州刺史高干幕下。荀或任尚书令时,举他为尚书郎,参与丞相曹操军事。“每论说古今及时俗行事,恒发愤叹息,因著论名曰《昌言》。”“昌言”的题意,无疑是“昌”即“当”也,昌言也就是当言的意思。 现存《昌言》内容大都为对汉末各种社会弊端的批判。在《群书治要》节录的《天道》等引文中提出了“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论点。他把“天道”与“天之道”区分开来,指出所谓天之道,无非是星辰运行,四时代序的规律,是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必须遵循的自然法则。至于所谓“天道”,指吉凶的灾异袄祥,都是不足信的。并认为自古以来的明君贤相,他们治理天下都只注重人事,做到政平民安,而与天道无关。“故知天道而无人略者,是巫医卜祝之伍,下愚不齿之民也,信天道而背人事者,是昏乱迷惑之主、覆国亡家之臣也。”他主张人应当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并且还必须发挥主观努力。“天为之时,而我不农,谷亦不可得而取之。” 《昌言》的《理乱篇》阐述社会历史治乱的原因在于人事。总结了秦汉以来的历史经验,把一王朝的发展过程分为三阶段,指出决定王朝盛衰灭亡的不是儒者所说的“天命”,也非王充所说的“历数”,而是王朝本身发展的情势,尽管他也使用了“天命”、“大数”等措词。第一阶段,“伪假天威”,群雄角力,最后胜者为王,建立一朝的统治。故天命不过是“伪假天威”的骗局,历史实际是接连不断的战争,并由才智勇力决定“形”和“势”。第二阶段:天下已定,“贵有常家,尊在一人。”(《理乱篇》)即认为王朝统治初期比较安定,才智勇猛之士俯首贴耳,庸主成了神圣,这就使封建王朝发展到第三阶段。即昏君信任奸邪,搜刮百姓,使民不聊生,揭竿起义,历史进入由治到乱的周期。 《损益篇》、《法诫篇》等篇提出了治乱循环的两个方面问题:德教与刑罚、损与益。在德教与刑罚问题上,提出“中和之政”,强调德教为本,刑罚为辅。但又认为兵与刑都不能常用。关于损与益,他总的原则是“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事有乖于数,法有翫于 时者,可改也。故行于古有其迹,用于今无其功者,不可不变;变而不如前,易而多所败者,亦不可不复也。”(《损益》、《群书治要》引《后汉书》本传引)认为改变或恢复,都要对今天有利。废分封,行郡县,能够变得好,应该坚持。因看到土地兼并的恶果,提出“井田宜复”的主张。 《昌言》从明代始有辑本。《仲长统论》也是从明代有辑本的,而清代马国翰、严可均又都有辑本。《昌言》的主要辑本明叶绍泰辑《昌言》一卷;清马国翰辑《仲长子昌言》二卷,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清王仁俊辑《仲长子昌言》一卷,《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稿本;清严可均辑《昌言》二卷,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的《全后汉文》卷八十八、八十九中,清嘉庆中刻《四录堂类集》本。其中以马国翰、严可均两辑本较为详备。 昌言、鲠言、尽言、危言、直言;婉言○昌言chāng yán(名)〈书〉正当的言论;有价值的话:拜受~|~直道|惠泽成丰岁,~发上才。 ○鲠言gěng yán(名)坚决直率的言论;刚直的言论:唯~是听|~直议,无所回隐|~时政,有昔贤之风|操行坚正,~无所忌。 ○尽言jìn yán(名)直言:善人能受~|献~|~皆出自肺腑。 ○危言wēi yán(名)直言:~逆耳|你的~诤论,并不能使他悔过自新。 ○直言zhí yán(名)毫无顾忌地说出来的话:~谢绝|~相劝|肝胆相照陈此~|这是诤友的~。 ●婉言wǎn yán(名)婉转、委婉的话:~谢绝|~相劝|~推辞|~开导。 昌言 昌言善言。《书·皋陶谟》:“禹拜~曰:‘俞’!”胡邦彦《与叶圣陶》:“既拜~,复叨厚贶。”柳亚子《与曹聚仁》:“读二月十日《社会日报·纪念南社》一文,敬拜~。” ☚ 谠言名论 立马万言 ☛ 提倡 提倡兴 倡言 倡首 持倡 唱言 首言 昌言 另见:提出 优点 鼓励 使用 引导2 崇尚 ☚ 提倡 倡导 ☛ 说话无顾忌 说话无顾忌出言无忌 ☚ 直说 吐露 ☛ 正当的言论 正当的言论昌言 ☚ 奇怪的言论 正直的言论 ☛ 昌言chāng yán❶美善的言论。杨炯《老人星赋》:“献仙寿兮祝尧,奏~~兮拜禹。” 昌言文集。东汉仲长统(180—220)撰。二卷。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人。年少好学,善文辞,曾漫游青、徐、并、冀诸州。献帝时尚书令荀彧举为尚书郎,后参曹操军事。是书原三十四篇,十余万言,亡佚者十之八九。清严可均辑较完整者十二篇,遗文坠句附于末。陈述善道,指斥时弊,针对汉末动乱现实,提出“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主张复十一之税,增加财政收入;提倡刑罚,严明法律。批评“权移外戚之家,宠被近习之竖”的皇权旁落现象,提出录用纲纪之臣,不能以清慤谨慎,循常习故为选官标准。要移风易俗,对无为之说,诡俗之行,都主张或贬或刑,以合礼法。文章结构严密,经常引用两汉故实以佐论证。形容当时混乱局面是“使饿狼守庖厨,饥虎牧牢豚,遂至熬天下之脂膏,斲生人之骨髓”,语极深刻而生动。有清光绪二十年(1894)广雅书局刻本,载《全后汉文》卷八十八、八十九。 昌言东汉末仲长统著。昌言,即当言之意。《后汉书·仲长统传》:“统每论说古今及世俗行事,恒发愤叹息,因著论名曰《昌言》,凡三十四篇,十余万言。”已散佚。 《后汉书》本传“简撮其书有益政者略载之”三篇,即《理乱》、《损益》和《法诫》,另《群书治要》、《意林》、《齐民要术》等书中亦引存《昌言》残文。现存《昌言》内容大都为对汉末各种社会弊端的批判,于批判中讨论了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等各方面的问题。反对当时流行的神秘主义天道观,指出“大备于天人之道耳,是非治天下之本也,是非理生民之要也”(《昌言》佚文),而用天之道,不过是顺应自然规律,“指星辰以授民事,顺四时而兴功业”(同上书),并指出“信天道而背人事者,是昏乱迷惑之主,覆国亡家之臣也”,从而确立了“人事为本,天道为末”、“唯人事之尽耳,无天道之学”(同上书)的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天道观。斥责愚主“奔其私嗜,聘其邪欲,君臣宣淫,上下同恶”,“使饿狼守庖厨,饥虎牧牢豚,遂至熬天下之脂膏,斫生人之骨髓”(《昌言·理乱》),并于社会历史的治乱循环变化中,得出“乱世长而化世短”,愈变愈可怕,愈后愈残酷的悲观主义结论。世之祸乱,战国甚于春秋,秦政、楚汉甚于战国,王莽倍乎秦项,“以及今日,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此则又甚于亡新之时也”。(同上书)在伦理思想方面,认为人性是善的,但需要经过认真的磨练,“道德仁义,天性也,织之以成其物,练之以致其情,莹之以发其光”(《昌言》佚文)。指出人必须进行道德修养的原因,是因为人之性有八患,即不道、伤士、无检、少断、拘狭、多言、后时和不变。反对“父为子纲”和“愚孝”的道德说教,认为在父母咎人不正己、奢侈和不好善士等六种情况下,子女“可违”父母,不应绝对服从。指斥当时趋炎附势的恶劣士风。“天下之士有三可贱。慕名而不知实,一可贱;不敢正是非于富贵,二可贱;向盛背衰,三可贱。”抨击汉兴以来的奢侈淫佚之风,认为“生长于骄溢之处,自恣于色乐之中”的富室豪人,王侯子弟,“其行比于禽兽”,应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见《昌言》佚文)。认为社会统治以德教为本,刑罚为辅,“德教者,人君之常伦也,而刑罚为之佐助焉”,“情无所止,礼为之检;欲无所齐,法为之防。越礼宜贬,逾法宜刑”(《昌言》佚文)。指出抓行德教,统治者必须“以身先之”,并提出厚俸养廉的主张,“奉禄诚厚,则割剥贸易之罪乃可绝也”,“夫选用必取善士,善士富者少而贫者多,禄不足以供应,安能不少营私门乎!从而罪之,是设机置阱以待天下之君子也”(《昌言·损益》)。主张从根本上移风易俗,“风有所从来,俗有所由起。病其末者刈其本,恶其流者塞其源。”从明代起有辑本。清马国翰拾补散佚,辑为二卷,刊入《玉函山房辑佚书》,严可均亦收入《全后汉文》。 昌言 昌言东汉政治哲学著作。东汉末仲长统著。仲长统(180—220),复姓仲长,名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境内)人。“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昌言表》)为人敢于直言,不矜小节,被时人目为“狂生”。二十岁以后,游学于青、徐、并、冀州之间。被尚书令荀或举为尚书郎,并参丞相曹操的军事。卒时年仅四十一。仲长统生当东汉末至三国鼎立的乱世,亲身经历了腐朽的东汉王朝统治、声势浩大的黄巾农民起义和军阀的连年混战。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对其思想的形成、发展有很大影响。其“每论说古今及时俗行事,恒发愤叹息,辄以为论,名曰《昌言》”(同上)。昌言,谓当言之意。据《后汉书》本传说,《昌言》全书凡三十四篇,十余万言。原书北宋时已佚失不少篇章。后佚失更为严重。现有部分为《后汉书》本传中保留的《理乱》、《损益》、《法诫》、《言志》四篇,二首诗;《群书治要》卷四十五摘录的《昌言》残文九段,未标篇名;《意林》卷五摘录《昌言》残文二十一段,未标篇名;《齐民要术序》摘引仲长统四段话;《抱朴子内篇·至理》中引用的残文两段。仅为原书的十分之一、二。《昌言》的佚失,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损失,也为研究仲长统思想造成不小困难。现存《昌言》多为对汉末各种社会弊端的批判。 ☚ 中论 论语集解 ☛ 昌言东汉仲长统著。原有三十四篇,已佚。明人有辑本。现存多为批驳时风习俗、社会积弊之论。提出因时变易思想。反对外戚宦官把持朝政,主张任贤理乱,以求中兴之救。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严可均《全后汉文》辑本较详备。 昌言汉仲长统(179—220)撰。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邹县西南)人。长统敢直言,不拘小节,时人称为“狂生”。州郡召用,皆称疾不就,后任尚书郎参曹操军事。《昌言》又名 《仲长子昌言》,“昌”即“当”义,“昌言”即“当言”之义。据《后汉书·仲长统传》载,此书 “凡三十四篇,十余万言”;《隋书·经籍志》著录为十二卷,《录》一卷,列于儒家类;《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十卷,列于儒家类;《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二卷,仍列于儒家类。此书大部分内容已逐渐佚失,本书之内容仅具原来十分之二三。该书《论天道》篇对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及天人感应等观念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他明确提出了“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观点,认为所谓天道无非是星辰运行,四时代序,“所贵乎用天之道者,则指星辰以授民事,顺四时而兴功业”,而吉凶妖祥,则实不足取。该书 《理乱篇》提出了“存亡以之迭代,治乱从此周复,天道常然之大数”的观点,他把封建王朝的兴亡过程分为“伪假天威”、天下已定,“贵有常家,尊在一人”、昏君信任奸邪,终致亡国的三个阶段。他提出了关于封建国家兴亡治乱的深刻见解,同时又带有循环论之局限性。在政治方面,仲长统提出了变法的观点,主张实行“中和之政”,以德教为本,以刑罚为辅。在人生方面,仲长统既对现实不满,又苦于寻不到出路,故表现出对庄子思想的向往,幻想“乐志”,以求超脱,提出所谓“逍遥一世之上,永保性命之期”及“六合之内,恣心所欲”的人生主张,对魏晋清谈有一定影响。《昌言》 中之《理乱》、《损益》、《法诫》三篇残文,存于《后汉书·仲长统传》中;唐魏徵《群书治要》节引《昌言》九段,分属于 《道教》、《寿考》、《君臣》诸篇; 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亦有几处引文。明清时期始有辑本。明叶绍泰辑一卷本,收入《增订汉魏六朝别解》中;清马国翰拾补散佚,辑为二卷,刊入《玉函山房辑佚书》中;严可均辑本二卷,收 《全后汉文》 中; 《丛书集成初编》所录为明胡维新所辑之一卷本,书名为《仲长统论》。另外,还有清嘉庆中所刻 《四录堂类集》本。 昌言 昌言东汉末仲长统撰。《后汉书·仲长统传》记载:“论说古今及时俗行事,恒发愤叹息。因著论名曰《昌言》,凡三十四篇,十余万言。”《隋书·经籍志》入杂家:“《仲长子昌言》十二卷,录一卷。”内容杂陈儒、道,兼通数家。其书久佚。《后汉书·仲长统传》录其有益政者,《理乱篇》、《损益篇》、《法诫篇》之部分内容;《群书治要》卷四十五录九段文字。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录《杂篇》1卷。 ☚ 昆辩 易 ☛ 昌言 《昌言》全称是《 仲长子昌言》。书名。东汉末仲长统著。因作者每论说古今行事, 昌言无忌, 故名。据《后汉书·仲长统》记载, 全书凡三十篇, 十余万言。今所存仅十之一二。保存在《后汉书》和《群书治要》中。另有清严可均辑本二卷。书中提出 “人事为本, 天道为末”的论点, 反对当时的谶纬迷信。否认“天命”,贬斥自汉初以来的神学传统思想, 揭露天下由治而乱, “乱世长而化(治)世短”, 与统治阶级“熬天下之脂膏, 斲生人之骨髓” 的关系, 指出豪强兼并土地是造成民不聊生的主要原因, 对社会的黑暗现实表示愤慨。 ☚ 潜夫论 论衡 ☛ 《昌言》chang yanWords of Prosperity→仲长统 (Zhong Changtong) 昌言proper speech(/words) 昌言学术类著作。亦称《仲长子昌言》。东汉仲长统撰。《隋书·经籍志》著录12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著录10卷,《宋史·艺文志》著录2卷。原书34篇,十余万字,已佚。明清时始有辑本。主要辑本有明叶绍泰《增订汉魏六朝别解》、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稿本等。作者“每论说古今及时俗行事,恒发愤叹息,因著论名曰《昌言》”。李贤注:“昌,当也。”昌言,即当言,当讲之言。反对天命鬼神,强调“人事为本,天道为末”,认为王朝更迭是征伐的结果,农业丰欠是勤惰的不同,重视主观努力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肯定人有认识“天道”的能力,可以利用天时、地利和季节的变化以发展生产,毋须占卜吉凶。提出以行为主的知行统一观,把“知言而不能行”视为难以医治的疾病。主张对父母的不正、不当、不俭、不学、不善行为,可以不从,修正了传统的“孝道”思想。揭露东汉末年“君臣宣淫,上下同恶”的黑暗政治,要求加强中央集权,恢复井田和肉刑以挽救“四夷侵叛,土崩瓦解”的危机。总结王朝兴衰的经验,认为每个王朝都依次经历兴起、保守、没落三个阶段,是“天道常然之大数”,并非天的降福或降灾。“乱世长而化世短”,更是历史发展的普遍现象,把治乱世作为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 昌言东汉仲长统撰。三十四篇,十余万言。主张“人事为本,天道为末”,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批判汉初以来的神学传统思想。后大部散佚,所存仅十分之一、二。清严可均辑二卷。《后汉书》、《群书治要》有散篇。 昌言❶善言; 正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