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昆虫性外激素insect sex pheromones由成虫个体释放到体外,引诱同种异性个体进行交配行为的昆虫信息素,也称昆虫性信息素(见昆虫信息素)。 简史 1837年,冯西博尔德(C.T.von Siebold)发现昆虫能散发引诱异性个体前来进行交配的微量挥发性物质。德国的布特南特(A.Butenandt)等人从1939年开始,经过20年研究,到1959年,才从50万头未交配家蚕雌蛾腹部提取出微量性外激素纯品,1961年确定化学结构为一种十六碳二烯醇化合物,称家蚕醇(bombykol),这是第一个被分离出的性外激素。1965年,美国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全面介绍昆虫性外激素的书《昆虫性引诱剂》。之后,这方面研究很快发展。到1988年,确定化学结构的性外激素引诱剂已达350种以上,大多数均能人工合成,有几十种已经商品化,用于虫情测报和害虫预报。 种类 雌虫产生的性外激素多能远距离引诱雄虫前来交配,利用价值大。雄虫产生的性外激素多是近距离内引诱雌虫交配,尚未实用。不同目昆虫产生的性外激素差别较大。鳞翅目雌成虫产生的多为碳原子数10~16的有双键的醛、醇及其乙酸酯。直翅目的蝇类性外激素多为长链烯烃,蜚蠊则为长碳链酮。重要的昆虫性外激素如下表。
重要昆虫性外激素 昆 虫 名 称 | 性外激素化学组成 | 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 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 (反,顺,顺)-4,7,10-十 三碳三烯基乙酸酯 (顺,反)和(顺,顺)-7,11- 十六碳二烯基乙酸酯(1 :1) |
(续) 昆 虫 名 称 | 性外激素化学组成 |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 (顺)-11-十六碳烯醛、(顺) -13-十八碳烯醛(5:1) | 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 甘蔗条螟(Chilo venosa- tus) | 十六碳醛、(顺)-9-十六碳烯 醛、 (顺)-11-十六碳烯醛 (顺)-13-十六碳烯基乙酸 酯、(顺)-13-十八碳烯醇、 (顺)-11-十六碳烯基乙酸酯 (4 :2 :4) |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烟草粉斑螟(Ephestia elutella) 粉纹夜蛾(Trichoplusiani) | (顺)和(反)-12-十四碳烯 基乙酸酯、 十四烷基乙酸酯 (反)-11-十四碳烯基乙酸 酯 (顺, 反)-9,12-十四碳二 烯基乙酸酯 十二烷基乙酸酯、(顺)-5- 十二碳烯基乙酸酯、(顺)-7- 十二碳烯基乙酸酯、11-十二 碳烯基乙酸酯、(顺)-7-十四 碳烯基乙酸酯、(顺)-9-十四 碳烯基乙酸酯 | 大螟(Sesamia inferens) | (顺)-11-十六碳烯基乙酸 酯 | 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黄地老虎(Agrotis segetum) | (顺)-11-十六碳烯基乙酸 酯、 (顺)-11-十六碳烯醇 十六烷醛、 顺-9-十六碳 烯醛、(顺)-11-十六碳烯醛 (顺)-5-癸烯基乙酸酯、(顺) -7-十二碳烯基乙酸酯、(顺) -9-十四碳烯基乙酸酯 | 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 | (顺)-7-十二碳烯基乙酸 酯、(顺)-9-十四碳烯基乙 酸酯(5 :1) |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latus) | (顺, 反)-5,7-十二碳二 烯基乙酸酯、(顺,反)-5,7- 十二碳二烯醇 | 枣粘虫(Ancylis sativa) | (反)-9-十二碳烯基乙酸 酯、(顺)-9-十二碳烯基乙酸 酯(8 :2) | 甘蔗黄螟(Argyroploce schistacesana) | (顺)-9-十二碳烯基乙酸酯 | 苹果蠹蛾(Laspeyresia pomonella)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茶小卷叶蛾(Adoxophyes orana) 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 | (反, 反)-8,10-十二碳二 烯基乙酸酯 (顺)和(反)-8-十二碳烯基 乙酸酯、 (反)-8-十二烷醇 (顺)-9-十四碳烯基乙酸酯、 (顺)-11-十四碳烯基乙酸酯 (顺)-7-二十碳烯醇-11、 (顺)和(反)-7-十九碳烯醇- 11 | 苹果巢蛾(Yponomeuta padella) | 十六烷基乙酸酯、 (顺)-9- 十六碳烯基乙酸酯、(顺)-11 |
(续) 昆 虫 名 称 | 性外激素化学组成 | | -十六碳烯基乙酸酯、 十四烷基 乙酸酯、(反)和(顺)-11-十四 碳烯基乙酸酯 |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 (顺)-11-十六碳烯醛、(顺) -11-十六碳烯基乙酸酯(2:3) | 舞毒蛾(Porthetria dispar) | (顺)-7,8-环氧-2-甲基- 十八烷 |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 (顺,顺,顺)-9,12,15-十八 碳三烯醛、(顺,顺)-9,12-十 八碳二烯醛、(顺)-3-(顺)-6 -(顺)-9,10-环氧二十碳双 烯(5:6:13) | 家蚕(Bombyx mori) | (反,顺)-10,12-十六碳二烯 醇、(反,顺)-十六碳二烯醛 | 杨树透翅蛾(Paran- threne tabanifornis) | (反,顺)-3,13-十八碳二烯 醇 | 家蝇(Musca domestica) 杂拟谷盗(Tribolium confusum) | (顺)-9-二十三烯 1-十五烯、正十六烷、1-十 七烯 | 红圆蚧(Aonidiella aurantii) | (3S,6R)-3-甲基-6-异丙 烯基-9-癸烯-1-醇乙酸酯、 (3S,6R)-3-甲基-6-异丙烯 基-3,9-癸二烯-1-醇乙酸酯 | 梨圆蚧(Quadraspidiotus perniciosus) | (顺)-3,7-二甲基-2,7-辛 二烯-1-醇丙酸酯、3-甲叉- 7-甲基-7-辛烯-1-醇丙酸 酯 | 桑白蚧(Pseudaulacaspis perntagona) | (3S,6R)-3,9-二甲基-6- 异丙烯基-3,9-癸二烯-1- 醇丙酸酯 | 康氏粉蚧(Pseudococcus comstocki)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 2,6-二甲基-1,5-庚二烯 -3-醇乙酸酯 美洲大蠊酮-B | 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 | 3,11-二甲基-2-二十九酮、 29-羟基-3,11-二甲基-2- 二十九酮 |
性能和应用 有四方面的特性: ❶活性高。一般每头雌蛾体内含0.5~1000纳克性外激素,能引诱几十米、几百米,甚至几千米远的雄蛾前来交配。 ❷专一性强。一种昆虫的性外激素只能引诱同种异性昆虫。 ❸性外激素多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合物组成,各组分间有严格的固定比例。有效成分结构上的微小差别,如双键位置的改变、碳链长度增减,顺反和旋光异构的不同,都会显著降低生物活性,甚至失去活性。 ❹毒性极低,用量很少,不污染环境。现时应用于两方面: ❶诱捕害虫,用于虫情测报。用性外激素诱捕到的虫种单一,灵敏性高,很适合虫情预测预报。 ❷用迷向、干扰交配,减少子代幼虫危害。性外激素无杀虫作用,但与粘胶或杀虫剂配合应用,则能大量消灭雄虫,减少雌虫交配繁殖的机会,从而减少子代幼虫发生量,保护作物免受虫害。在害虫种群密度较低,或对于雄虫只交配一次的虫种,防治效果好。舞毒蛾、杨树透翅蛾、棉铃虫、松斑螟等许多害虫用此法防治可收一定效果。无论诱捕法或迷向法,如果同时大面积处理收效会更好。否则由于迁飞活动,效果受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