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昆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昆腔 昆腔戏曲声腔之一,元代产生于江苏昆山,故名昆腔。也叫“昆曲”、“昆山腔”。 ☚ 脱滑儿 高腔 ☛ 昆腔 昆腔戏曲声腔、剧种。也叫“昆山腔”。清代一般称“昆曲”,解放后又称“昆剧”。元后期南戏流传至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及音乐结合,又经昆山音乐家顾坚改进,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明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借张野塘、谢林泉等民间艺人帮助,吸收海盐、弋阳等腔之长,予以加工提高,影响更加扩大。魏还配合传奇作家梁辰鱼创作了符合昆腔音律的脚本《浣纱记》,对昆腔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其曲调委婉细腻,流利悠远,有“水磨调”之称。伴奏乐器兼用笛、箫、笙、琵琶以及鼓、板、锣等。表演力求细致,精雕细琢,舞蹈性强。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明隆庆、万历以后,昆腔逐渐流传各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 称为“官腔”, 并产生了北昆、湘昆、宁昆、川昆等许多支派,形成一种广泛的声腔系统。清中叶后,昆腔因剧目陈旧,格律过分谨严,文辞古奥典雅,日趋衰落。 ☚ 弋腔 昆曲 ☛ 昆腔kūnqiāng戏曲声腔之一,元代起源于江苏昆山。也说昆曲。 昆腔kūn qiāng元代产生于江苏昆山的戏曲声腔,是明代至清中叶以前的主要的戏曲声腔:那时开了戏,也有~,也有高腔,也有弋腔、平腔,热闹非常。(九三·1196) 腔调 腔调腔(调调;音~;京~;昆~) 另见:音调 语气 ☚ 口音 声调 ☛ 曲调 曲调调(调子;调头;调门;小~;大~;商调) 腔(腔调;腔子;腔口;声~;昆~;唱~;~圆字正) 商羽 ☚ 曲调 乐曲 ☛ 昆腔 昆腔昆腔也就是“昆山腔”。从元末到明代中叶,各地的戏曲舞台上出现了海盐腔、余姚腔和弋阳腔、昆山腔等四大声腔,它们同属南戏系统。昆山腔产生在江苏昆山一带。在明初,它还只是苏州一带的地方小戏,到了明代中叶,经过著名音乐家魏良辅的改造,昆腔才得以广为传播。 ☚ 弋阳腔 梆子腔 ☛ 昆腔 昆腔又称“昆山腔”、“昆曲”、“昆剧”。戏曲剧种之一。因起源于今属江苏的昆山而得名。为元末明初的音乐家顾坚所创始。一般认为昆山腔在明代嘉靖年间经魏良辅吸取海盐腔、弋阳腔的音乐,对昆山腔予以加工提高后,建立了委婉细腻的昆腔歌唱体系,虽仅为清唱,但影响逐渐扩大。隆庆年末,传奇作家梁辰鱼创作了第一部《浣纱记》,成为符合昆腔音律的脚本,对昆腔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昆腔曲调细腻宛转,被称为“水磨腔”,为明代四大声腔(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之一。伴奏乐器兼用笛、箫、笙、琵琶等,表演风格优美,舞蹈性强。不仅对宋元以来的戏曲遗产作了总结,而且创造了完整的表演体系。到了万历年间,其流行地从关中区逐渐扩展到江浙各地,对许多剧种影响深远,并产生了北昆、川昆、宁昆等许多支派,形成一种声腔系统,并位居诸腔之首。从明代天启到清代康熙为昆剧腔兴盛时期,尤其是进京后,逐渐发展成全国性剧种,被称“官腔”。表演艺术日趋完善、成熟,身段表情、说白念唱、服装道具日益讲究。角色行当分工细致,有利于刻画人物,老生分副末、老外、老生;小生分官生、小生、巾生;净丑分大面(正净)、白面、二面、小面(丑);旦分老旦、正旦、作旦(娃娃旦)、刺杀旦、五旦(“闺门旦”、“小旦”)、六旦(“贴旦”、“花旦”)、耳朵旦(杂旦)等。表演上都各具一套表演程式和技巧。演出形式从整本名剧发展为丰富精彩,能独立演出的短剧为主,这就是“折子戏”的诞生。但由于过分追求格律严谨,文辞古奥典雅,明显脱离群众,步入困境。清代中叶,地方戏曲蓬勃发展,到了同治末、光绪初,终于被新鲜、通俗见长的徽班与京班战胜,昆腔日趋凋敝,走向衰落,1949年前几乎绝迹于舞台。但在京剧、川剧、徽剧、婺剧、湘剧、桂剧、柳子戏等剧种中、仍保存了昆腔的部分剧目、声腔、曲牌和表演艺术。越剧的表演就受昆腔很大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抢救遗产、整理传统剧目、进行艺术改革、培养青年演员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成绩,使昆腔得到了新生。经常演的传统剧目有《惊梦》、《思凡》、《痴梦》、《醉皂》、《跪池》、《断桥》等。经过整理改编的有《太白醉写》、《十五贯》、《西园记》等。后两个剧目已摄制成影片。此外,还有新编的现代戏《红霞》、《琼花》、《活捉罗根元》等。 ☚ 富连成社 昆剧 ☛ 昆腔kun qiangmelodies which originated in Kunshan,Jiangsu Province,in the Ming Dynasty 昆腔melodies for kunqu opera 昆腔music and opera of Kunsha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