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日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日喻 日喻散文篇名。北宋苏轼作。本文通过眇者识日故事阐明学“道”方法:学“道”如学游泳,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掌握事物规律,其“道”才能不求而自致。文章通过比喻说明问题,深入浅出,富于启发性。 ☚ 游褒禅山记 喜雨亭记 ☛ 日喻[宋] 苏 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②:“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③,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④,他日揣籥⑤,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⑥,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⑦,岂有既乎⑧?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⑨,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⑩?孙武曰(11):“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12)。”子夏曰(13):“百工居肆(14),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15),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16),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 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17)。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18),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19),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20),作《日喻》以告之。 〔注释〕 ①本篇选自苏轼《东坡经进文集事略》。②或,有人。③扣,敲打。④扪,摸。⑤揣籥,揣,摸索。籥,形状略如笛子的管乐器。⑥之,与下一“之”均作“到”字解释。⑦相,形容。⑧既,尽。⑨意,猜测。⑩致,至,达到。(11)孙武,春秋时齐国的军事学家,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12)善战,出自《孙子·虚实篇》。意谓善战的人能调遣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遣。(13)子夏,名卜商,孔丘弟子。(14)“百工”二句出自《论语·子张》。肆,手工业作坊。(15)没人,能潜水之人。(16)涉,过河。(17)水之道,水性。(18)以经术取士,指王安石变法,改用诗赋取士为经术取士。(19)渤海吴君彦律,渤海,隋郡名,治所在今山东阳信县,宋属河北路滨州,即今惠民县。吴彦律,名琯,时任徐州监酒正字。(20)求举于礼部,指应进士考试,中唐后,进士考试由礼部主管。 〔分析〕 《日喻》是一篇说理性散文,作者作文的目的在篇末已点明,即为了防止当时学习上的一种流弊——空谈求“道”而不重视实践的风气,针对此点,阐述了“道可致而不可求”,“学以致其道”的观点。 文章的特色在于它不是采用一般的直接说理的方法,而是通篇用通俗易懂而又鲜明形象的譬喻,令人信服地阐明了深刻的道理。 文中运用了四个譬喻,每一譬喻都起到了其应有的作用,并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作者所要阐述的第一个观点是“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求”?何谓“致”?作者是用形象的譬喻来使人意会的。在第一个譬喻中,作者抓住了关键的一点,即眇者对于太阳“未尝见之”而没有亲身的感觉和自觉的认识,尽管以盘喻日、以烛喻日都已抓住了二者之间形、光的相似点。就比喻而言,是形象的,但任何比喻又都只能是两事物间某一点的相似,不可能是全面确切地说明事物,因而,对既未见日又未见盘、烛的眇者来说,就必然“失之偏颇”而“谬之千里”了,这样一喻,使人领悟了一个客观的道理:没有直接的体验、认识,只是听之,意之,是不能认识客观事物的。于是,下文对道的不可求的论述就自然使人容易接受了。因为,对于一个不知“道”的人来说,无异于眇者之于太阳。达者的“告知”,终究是间接、片面的一星半点,自然是不能使人对道有全面而本质的认识的。这个譬喻,以此喻彼,却是从比喻本身的有失之处着笔的,确实是新奇而又独特。 引用孙武和子夏的话,实际是间接地用了两个譬喻。将军之所以能用兵如神,诱敌自至而后歼之,是因为久经沙场,从中熟识了战争规律;百工之所以能成其事,是因为日居其肆,熟悉技艺,积累经验而得心应手。这两个譬喻是太平常易解了,抽象的“致”随之也就形象具体了,“道”自然只能在亲自的实践中领会和掌握。 这样一反一正作比,“道可致而不可求”的道理便深刻而透彻地阐明了。 “南方多没人”的譬喻并非是前层意思的重复,而是观点的深入,它寓意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掌握规律的重要性,也就是文章的第二个观点“学以致其道。” 在这一譬喻中,作者强调了由“涉”到“浮”到“没”的日趋熟练的游泳技巧是经过了由“七”而“十”而“十五”这样一个长期的锻炼积累的过程的,而北方之勇者虽壮,却只是按图索骥,所以虽壮而溺。举一反三,对“道”的认识亦如此,如果不注重从实践中学习,空谈一通,必然不领会其实质,而只有长期努力,逐步深入,才能达到“致”的程度。 文章所要阐明的道理是鲜明生动的,作者在写作中继承了战国时散文以譬喻说理这样一个特色,使人从故事中得到感染,形成具体的印象,而道理也就自“致”了。正因如此,所以文中作为譬喻的事例写得详细而生动,而直接的议论只须画龙点睛了。这样做,不仅使文章简练,而且更起到了使人从生动形象的譬喻中去领会深刻抽象的道理的作用,体现了这篇说理散文的独到之处。 〔评说〕 吕留良等《晚村精选八大家古文》:“前段言道之不可求,后段言求之当以学,而皆喻言之。然前段从喻入正,后段从正出喻,便两喻相承而不排。” 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未尝见而求之人,是一意;不学而强求其得,是一意。前后两意,俱用设喻成文,妙悟全得《庄子》。愈浅近言道愈明,所云每下愈况者耶?” 浦起龙《古文眉诠》:“求字作意揣解,学字作身习解。两喻相济不相复。求道而不务学,针砭自来讲学家膏肓不少。” 林纾《古文辞类纂》:“入手举声、形二字为言,词气妙绝。‘道之难见甚于日,人之未习无异于眇’,把以上之喻作一结束之笔,明彻确当极矣,皆言不识道体之真处。自槃而钟,自烛而籥,设喻可云切近,然以未习之故,终不了了。习者何? 学也;道须由学而得。以上作尔许翻腾,乃不知均为‘学’字取势。” “所谓‘莫之求而自至’,盖言道不能用空言以求,须从实学以求。所谓‘莫之求’,即指空言;所谓‘致’者,至也,能学则自至矣。于是由‘学’字生出‘没人’之喻。没人一学,即得水之道;学者一学,即得圣人之道。不学而求没,尚且不可;岂不学而求道,其可哉? 文之简畅明了,最利于读者之目。” 日喻生而眇①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 “日之状如铜盘。”扣②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 “日之光如烛。”扪③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④,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⑤。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⑥,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籥,转而相⑦之,岂有既⑧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⑨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⑩之,皆求道之过(11)也。 然则道卒(12)不可求欤?苏子(13)曰: “道可致(14)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15)曰: “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16)曰: “百工(17)居肆(18),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19)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20)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21),十岁而能浮(22),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23)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24)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25),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26)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27),士杂学(28)而不致于道;今也以经术(29)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30)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31),作《日喻》以告之。 (《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注释 ①眇(miao)——本指视力微弱或一目失明,此处指双目失明。②扣——敲。③扪——摸的意思。④揣——摸。籥(yue): 古乐器,形如笛,比笛短。⑤达——明白、通晓。⑥巧譬——巧妙的比喻。善导——好的开导。⑦相——相互,这里有辗转相比的意思。⑧既——完,终了。⑨即——就。⑩意——揣测,推想。(11)过——弊病。(12)卒——终于。(13)苏子——苏轼自称。(14)致——招致,让它自己来。(15)孙武——春秋时齐国杰出的军事家。(16)子夏——孔子弟子,春秋时卫国人。(17)百工——各行各业的工人。(18)肆——指手工作坊。(19)莫之求——即莫求之。(20)没——潜水。(21)涉——徒行渡水。(22)浮——浮水。(23)苟然——指随随便便不经学习便会潜水。(24)水之道——水性。(25)壮——30岁为壮。(26)溺——淹。(27)以声律取士——指唐代和宋初都以诗赋取士。声律:指诗赋,诗赋最重声音格律。(28)杂学——古代除经史以外的学问称杂学。(29)经术——或称经义,指研究儒家的经典着作而言。(30)渤海——郡名。治所属今山东境内。(31)礼部——当时主管教育、考试的中央机关。 赏析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告诉人们如何才能学得“道”。所谓道,就是指自然或社会固有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这是一个极为抽象、深奥的问题,而苏轼却能以习见的事物,作出非常生动形象的譬喻,把深刻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发人深思。 苏轼认为: “道可致而不可求”,主张“学以致道”。通篇用喻,都紧紧围绕着这个中心。 不知其“道”而愿求之,这当然是好事。但如果方法不对,其效果往往与愿望相左。“眇者识日”的比喻就是要告诉人们,如果不接触实际,缺乏对事物的实际体验,单凭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一些知识作判断,就难免发生错误,闹出眇者识日时“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籥,转而相之”的笑话来。这个比喻很生动地指出直接体验的重要;离开直接体验,就无法获得对知识的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 那么,是否只要亲眼见过,就一定知其“道”呢?也不是。苏轼认为,“即其所见而名之”与“莫之见而意之”同属求道中相类似的错误。他强调实践,认为必须通过实际锻炼,才能获得真知。如果仅凭听来的一些道理行事,即使这些道理是正确的,也会象“北方之勇者”学游泳一样,凭理入水,“未有不溺者”。求道,只有象南人那样“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反复实践,“道”也就“莫之求而自至”了。 最后,苏轼结合现实,指出了“以声律取士”和“以经术取士”两种科举制度的流弊,前者是“杂学而不致于道”,所学杂芜不精,所达目标不明,结果就不能象工匠那样,在作坊中潜心钻研,不断精进,终成其业。后者是“知求道而不务学”,目的虽明确,但不肯认真踏实地务学和实践,因而也不能获得切合实际的规律性认识。因此“致于道”与“务于学”,这是“致其道”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和条件。 这篇杂文,紧紧围绕着两个比喻来阐发主旨。所举的都是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事例。但是一经举证,意义就很突出地显示出来; 然后作者对其进行精辟的分析,透彻的议论,便自然而严谨地从不同角度揭示出其实质,从而画龙点睛地阐明了主旨。前后的用喻又有所不同。前者是从比喻的反面来说明道理,后者是从正反两面来着笔,都写得精炼生动。前后用喻,皆以叙事为主,杂以作者简短议论,世人的看法,圣哲的训导。这样就使文章纵横捭阖,错落有致,在活泼的行文中显示出博大的气势。在文章结构上,先用眇者识日的可笑,比喻求道而事与愿违。中间用设问过渡。后半篇提出“道可致”与“学以致其道”,然后用南北人游泳作相对证明,真可谓用喻生动,转折自然,步步深入,十分严谨。 《日喻》
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1),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2):“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3)。他日闻钟(4),以为日也。或告之曰: “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6)。他日揣籥(6),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7),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8),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9),岂有既乎(10)?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11),或莫之见而意之(12),皆求道之过也(13)。然则道卒不可求欤(14)?苏子曰: 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15):“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16)。”子夏曰(17):“百工居肆(18),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19),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20),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21)?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22)。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23)。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24),士杂学而不志于道(25);今也以经术取士(26),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27),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28),作《日喻》以告之。 〔注释〕(1)眇(miao): 本指视力微弱或一目失明,这里指双目失明。(2)或: 有的。(3)扣: 敲。(4)他日:后来有一天。(5)扪:抚摸。(6)揣: 摸。籥(yue): 古代的管乐器名。(7)达: 通晓。(8)巧譬: 巧妙的比喻。善导: 好的开导。(9)相: 这里作动词用,象。(10)既: 完。(11)即: 就。名: 解释。(12)意: 推测。(13)过: 弊病。(14)卒:终于。(15)孙武: 春秋时齐国军事家。(16)致: 招致。(17)子夏: 孔子弟子,春秋时卫国人。(18)百工: 各行各业的人。(19)莫之求: “莫求之” 的倒装。(20)没: 潜水。《庄子·达生》郭象注: “没人,谓能鹜没于水底。”(21)苟然:指不经练习而会潜水。(22)水之道: 水性。(23)溺: 淹死。(24)以声律取士: 指唐代和宋代前期以诗赋取士。(25)杂学: 古代称经史以外的学问为杂学。(26)经术: 指儒家经典著作。(27)渤海: 唐渤海郡,治所在今山东省阳信县。(28)求举于礼部: 应进士科考试,此事由礼部主持。 〔鉴赏〕苏轼作品好议论,甚至“以议论为诗” ,多半是事实。宋人好发议论,有其政治、文化背景。政治、文化多次进行改革,也多次引起反改革的逆流,文人学士离不开这个现实环境,都要对社会政治文化诸方面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以说服驳倒对方,这是时势使然,反映了时代的特点。正确中肯的议论为什么要反对? “以议论为诗”也应具体分析。苏轼就有这样两首名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琴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两诗都可说是“以议论为诗”的,但又都成了名诗,这就是因为此中既有发人深省的哲理,又有耐人寻味的诗意。前一首至少体现出事物的成就,必须主客观统一,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都不可缺少。后一首又非常通俗地说明了固执一隅之见,是永远也不能看到全局的,只有尽量高瞻远瞩,才能看得完整,弄清真相。诗意中含蕴着哲理,理在“趣” 中,议论不碍有趣,故这两首诗又被称为富有“理趣”的名诗。可以说,在这两首诗里,已把既是文学家又是哲学家的苏轼的卓越才能一道表现出来了。 《 日喻》同样体现出苏轼作品的特点和力量。 这篇散文通体都在发议论,但写得如此具体,摆了许多事实,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作者只在必要的时候才画龙点睛似地点一下: “道可致而不可求”。通篇反复譬说的,都是这一点。 “道” ,苏轼有时又称之为“理” ,指什么呢?是指事物固有的发展规律。他认为事物都有其“必然之理”。例如水: “天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 (《滟滪堆赋》)事物既都有其“必然之理”,人们办事就必须循着它,掌握它,然后才可能驾驭它,否则就行不通。他说: “循万物之理” ,即可“无往而不自得” (《苏氏自传》九)。常言道:“顺理成章”。顺理即循理。循理而行,办事可得成功。 了解事物的道理既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到事物的这种道理?这篇《日喻》就在回答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既巧妙有趣,也很中肯。 不知事物的道理,而愿意“求” ,当然是好事。但如方法不对,主观愿望虽好,客观效果仍会没有收获。 生来就是瞎子的人想知道太阳究竟是怎样的,虽辗转询问于人,似乎懂得了不少,实际错误得很。为什么? “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 。“求之人”是需要的,自己未尝亲眼目睹而只是求助于人,当然不行。 “未尝见而求之人”不行,“莫之见而意之” 也不行。因为没有见过,凭主观猜想胡说一气,好象头头是道,其实都站不住脚,同样不行。 然则只要亲眼看到过,一定就知“道” 了?亦不然。苏轼把“即其所见而名之” 也作为“求道之过也” 的一端。“见多” 才能“识广” ,有比较才能提高识别力。有所见,比未尝见当然好些,但每个人的所见不仅有许多局限,而且如果缺乏仔细研究,实践验证,只凭眼前看到的一点马上就对所写事物作出结论,片面之见是靠不住的。 一见不行,少见亦不行,可是对有些事物,即使多见仍难解决问题。老站在岸上看别人游,总不自己下水去练一番,虽然见得多,还是懂不到水性,会不了游泳。 一定有人会这样问: 难道别人告诉你的一定不可信? 间接传授的知识一定非真理? 当然不一定。“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 ,而“北方之勇者”如果冒冒失失地“以其言试之河” ,那就要“未有不溺者” 了。指导学泳的书上讲的可能都很对,没人所传授的经验可能也都对,但都对的知识不是马上能够真懂,真会运用,必须有个实践的过程才得真正领会、掌握水性和潜水规律。在可能与必要的情况下,总以不满足于间接传授而力求从实践中学习真知为最好。苏轼是料想到有人会这样问的,实际上他也已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反对的是那种“不学而务求道” 的人,一味要求道,可并不认真、老实学习。“务求道”,也就是不学而强求道。他认为能学而不学,一味空谈,是求不到道的。他所说的学,主要指在实践中学习。“实践出真知” ,话虽未曾这么说,实际上他在这篇文章里反复表明的,即是这种道理。“道可致而不可求”,强调的就是实践之功。经过实践,水到渠成,规律性的知识自然就会得到,即所谓“莫之求而自至” ,他当然不是要连“求”的愿望,“求”的努力都加以否定,不过说,不学而强求,是无益的罢了。 苏轼是赞同子夏所说“君子学,以致其道”的。因此,他既反对“知求道而不务学” 的人,也反对“杂学而不志于道”的人。不学固然不能致其道,所学芜杂,漫无目标,也仍得不到道。他以为“以声律取士”和“以经术取士” 的办法都有流弊,或因学习目标不明,或因求道方法不对,使许多读书人都得不到切合实际的规律性知识。 要学,但又不要“杂学” 。怎样的学才不算“杂学”?看他举的例子: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成为一名潜水能手,其间有一个长期专注地在实践中学习和循序渐进,不断精进的过程。成功决不是偶然的。子夏另一句“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工匠们只有经常住在作坊里连续不断地劳动,才能学成一套制作的真本领,说的其实是一个道理。朝秦暮楚,什么都想学一点,但什么都未认真钻进去,以致毫无成就,这就是“杂学”和它的弊病。 苏轼如此强调实践之功,确具卓识。他为什么能有这种卓识?除了他自己有深刻的体会,我看同他能从劳动人民的活动中吸取养料,重视劳动人民的经验和成就也有关系。这篇文章里讲到的“百工”和“没人” ,《书戴嵩画牛》里讲到比画家有识的牧童,以及该文末尾所谓“古语有云: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等等,都表明他并不抹煞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成就。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最丰富,在这一问题上对苏轼的启发是很多的。 文章虽在发议论,却写得具体生动,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全文不断用鲜明的比喻来说明问题,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一经举证,意义便很突出。既反复设譬,又在必要时画龙点睛从不同角度阐明主旨,边谈边议边结,自然而又严谨,确是一篇文学价值很高的议论文。 此文成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十月,其时王安石当政,实行新法,作者四十三岁,任徐州知州。苏轼对新法有不同意见,改以经术取士,即王安石的主张,这篇文章中对此就有不同的看法。王安石变法时期苏轼的政治见解总的说比较保守,但并非在每个问题上都是如此。此文强调求道必须有实践之功,立论原则无疑是正确的。 字数:3699 徐中玉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001-1005页. 日喻 《日喻》宋苏轼撰,成文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此文是针对王安石改“以声律取士”为“以经取士”而提出的批评意见。作者对两种“取士”方法都持批判态度,认为前者弊病在于:士杂学而不致于道”,后者则导致了“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正确的作法应是“学以致其道”。本文着重批评当时士人离开“学”而空喊“求道”的风气,并提出“道可致而不可求”,须“务学”才可“致道”的看法。此文的写作方法是,运用丰富多彩而又准确恰当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文中先设“盲人识日”一喻,说明只凭想当然地理解和运用别人的经验,而不亲身实践,必然导致谬误。然后再用“北人学没”之喻,说明理论虽好,而不结合实践,终于一事无成。全文设喻和说理水乳交融,配合得恰到好处。 ☚ 超然台记 文与可画筜筜谷偃竹记 ☛ 《日喻》ri yuParable of the Sun→苏轼(Su Shi)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