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适当国际储备水平确定一国最适当国际储备水平是实施国际储备战略管理的关键。 ❶一国储备量的上下限: 国际储备量的下限是经常储备量,即要保证该国最低限度的对外贸易所必须的数量; 其上限是保险储备量,即在该国经济发展速度最高时可以出现的对外支付需求。在上限和下限之间构成一国的适当国际储备区间。 ❷确定最适当国际储备量应考虑的因素。国内因素有: 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国际储备的持有量应与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经济的开放程度,一国经济的开放程度越高,对外贸易和金融的国际支付就越多,所需的储备量相应就大。储备的基本用途是弥补国际收支逆差,调整贸易条件和融资能力的状况。如果一国的贸易条件良好,没有恶化趋势,且具有良好的国际信誉,能够以优惠的条件及时从国际货币市场上融通到必要的资金,那么该国就可以考虑适当减少储备; 一国持有储备的多少还与该国的外汇政策有关,如果该国采取以稳定外汇汇率为目标的汇率政策,它就需要有雄厚的储备作为干预后盾,反之如果是把汇率作为调整进出口贸易的政策工具,汇率需要经常浮动,那么国际储备就可以小一些。国际因素有: 不同的汇率制度,对确定各国的储备水平有重要影响。在固定汇率时期,各国为维持布雷顿森林会议规定的外汇汇率波动上下限,必须持有大量的储备随时准备干预市场。而在浮动汇率制下,这种义务和约束不复存在,从而各国不必为此而持有雄厚干预基金。国际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着各国融通资金的能力,从而影响储备的持有。70年代以来,欧洲货币市场和国际银团业务的迅速发展和完善使各国在需要应急资金时能够及时融资拆借,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际储备的必需持有量。80年代以来,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大大加强了。这种趋势使得国际收支的调整变得更加灵活,国际储备的供应更富有弹性,从而减少国际储备的持有量。 ❸最适度储备水平的标准。美国特里芬教授在其 《黄金和美元危机》一书中提出了储备与进口额比例的指标。通过实证研究1950 -1957年间12个主要贸易国家的储备变化情况,得出这样的结论: 一国的国际储备应与其贸易进口额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以40%为标准,以20%为最低限。一般认为国际储备应能满足3个月的进口需要,按全年储备量对进口的比率计算,约为25%。这种判断方法比较切实可行,但其缺点是,在理论上与国际储备的主要作用——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相悖,用进口的单向流量来决定储备需求根据不足。所以,还有两指标可供借鉴。第二项指标是国际储备量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在国际分工条件下,一国的经济规模越大,发展速度越高,对外的依赖程度也就越大,为此需要较多的国际储备以满足这种对外资源的依赖。第三项指标是国际储备量与外债总额之比。这是反映一国对外清偿能力和资信的指标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