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旋耳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旋耳疮病名。指发生于耳廓根部的湿疮。见《医宗金鉴》卷六十五。又名月蚀疮,月镟疮。由于胆脾二经湿热上蒸,或耳道流脓延及外耳所致。初起在耳后折缝间皮肤潮红,久则黄水淋漓,湿烂作痒,搔破则津血水,甚者耳后折缝裂开,状如刀割,缠绵难愈。多见于小儿。治宜清热除湿,内服龙胆泻肝汤。外用穿粉散或解毒丹麻油调搽。亦可用黄连、枯矾各等份研末敷之。即外耳湿疹。 旋耳疮病名。见《医宗金鉴》。即耳部湿疹,好发于耳廓周围。症见皮肤潮红、奇痒,搔之糜烂、渗水、结痂。若发于耳后,可见耳后褶缝如刀割之状。 旋耳疮xuán’ěrchuāng病名。耳廓根部的湿疮。见《医宗金鉴》。又名月蚀疮。胆、脾经湿热上蒸, 或耳道流脓, 延及外耳所致。耳后折缝间皮肤潮红, 久则滋水淋漓,湿烂作痒。搔破则出血水, 甚者耳后折缝裂开, 状如刀割, 缠绵难愈。即耳后间擦性湿疹。多见于小儿。治宜清热除湿。内服龙胆泻肝汤。外用穿粉散( 《医宗金鉴》: 轻粉、穿山甲、铅粉、黄丹), 或解毒丹麻油调敷,亦可用黄连、枯矾各等份, 研末敷之。 旋耳疮 旋耳疮旋绕耳部而发的疮疡,称“旋耳疮”。多发于耳后缝及耳摺上下、耳道、耳壳周围。又名黄水疮、月蚀疮、痤疿疮、鸦啗疮、耳鏇疮等。其特征为耳部皮肤潮红、痒痛、黄水淋漓、或脱屑皲裂。《外科医案汇编·卷1》说:“耳后缝间皮色红裂,时出黄水津津,名为旋耳疮。”《外科正宗·卷4》亦说:“黄水疮于头面,耳项忽生黄色,破流脂水,顷刻沿开,多生痛痒。”与外耳道及耳壳湿疹相似。本病的病因是风热湿邪毒侵袭。可由脓耳之脓液浸渍,腐蚀肌肤或它部黄水疮波及蔓延至耳部而生; 亦有因先天禀赋不足,接触某些物质而诱发,或肝胆湿热兼夹风邪上蒸耳窍而成,或久病不愈,过服寒凉,损伤脾胃,或素体脾虚,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血虚生风化燥,耳部肌肤失于滋润。 ☚ 耵耳 耳壳流痰 ☛ 旋耳疮xuán ěr chuāng❶ear eczema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