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复代赭汤 《伤寒论》【组方药物】 旋复花9克 人参6克 代赭石12克 甘草9克(炙) 半夏9克(洗) 生姜10克 大枣12枚(擘) 【制剂用法】 上药7味,用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2次温服。 【主要功效】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适应病证】 胃气虚弱,痰浊内阻,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 【临床验证】 1.眩晕呕吐:以本方治疗54例。结果:34例治愈,14例减轻,2例无效(《浙江中医》1966,9:30)。2.内耳眩晕:本方治疗20例,近期获效18例,无效2例(《浙江中医》1981,5 : 216)。 【方义分析】 此为降逆化痰常用名方。方中旋复花消痰降逆,代赭石重镇降逆,半夏、生姜化痰止呕,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和胃。且旋复花有伤胃副作用,配伍参草则可缓和之。诸药合用,共奏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功。 【编者按语】 本方又名“旋复代赭石汤”(《普济方》卷一百二十七)、“代赭旋复汤”(《医方集解》)。 旋复代赭汤 旋复代赭汤本方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又名代赭旋复汤。方由旋复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甘草(炙)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组成。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用法为用饮片,水煎服,一日二次。功能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主治伤寒汗、吐、下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或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胃脘痞闷,嗳气呃逆,或食入即吐,苔白滑,脉弦而虚。 本方所治证属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胃失和降所致,故治从降逆和胃立法。方中旋复花降逆消痰,善止噫气,汪昂说:“旋复花入肺大肠经,消痰坚痞,唾如胶漆,噫气不除”,代赭石质重,善镇胃气,坠痰涎,平胃中冲逆之气,二药相配,一轻一重,共成和降之功,为方中主要药物,故有旋复代赭之名;半夏化痰散痞,降逆止吐;生姜温中和胃;人参补中健脾,以顾其虚;甘草、大枣甘缓和中。各药合用,共奏降逆气,化痰浊,益脾胃之功。使中焦健运,清升浊降,痰浊得除,则噫气、呕吐、痞鞭诸证可解。柯韵伯在《伤寒附翼》中说:“旋复半夏作汤,调代赭末,治顽痰结于胸膈,或涎沫上涌最佳。挟虚者加人参甚效”。本方为平降胃肠逆气,宣通胸膈痰结的常用方剂。临床常以噫气不除,反胃呕吐,苔白滑,脉弦虚等为辨证要点。原书用治汗、吐、下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之证。临床运用上不必拘泥于汗、吐、下后才可用。现临床上对神经性呕吐、胃肠神经官能症、胃扩张、胃十二指肠溃疡、幽门不完全性梗阻,及耳源性眩晕等属胃虚痰阻而呕逆者,常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干姜人参半夏丸(《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上三味,为末,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功能温中理气,益胃止呕。主治妊娠或脾胃虚寒,脘腹气胀,时时呕恶者。 旋复半夏汤(《济生方》卷七) 旋复花(去枝萼)、川芎、细辛(洗去土)、人参、甘草(炙)各半两,半夏(汤泡七次)、赤茯苓(去皮)、当归(去芦,酒浸)、干生姜、陈皮(去白)各一两。上药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现用法为作汤剂,水煎服,一日二次。功能降气益胃,和中止呕。主治妊娠恶阻,心中愤闷,吐逆不食,恶闻食气,头晕,四肢百节烦痛,多卧少起等。 旋复花汤(《济生方》卷二) 旋复花(去根)、半夏(汤泡七次)、橘红、干姜(炮)各一两,槟榔、人参、甘草、白术各半两。 上药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功能健脾理气,温化痰湿。主治痰湿阻滞胃脘,胸膈满闷,呕恶吐逆,目眩头晕,苔白腻者。 旋复代赭汤(《证治汇补》卷五) 旋复花三钱,代赭石(研)一钱。用旋复花煎调赭石末服。功能理气降逆。主治肝胃不和,胸胁胀满,呕吐呃逆者。 ☚ 香附旋复花汤 橘皮竹茹汤 ☛ 000042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