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施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施琅1621—1696

清代将领。字尊侯,号琢公(一说琢玉)。福建晋江(今泉州)人。曾为明总兵郑芝龙部将。顺治三年(1646年)降清,从征广东,攻掠顺德、三水等县。顺治十三年(1656年)从济度在福州击败郑成功等。康熙元年(1662)升任水师提督后加左都督、靖海将军,隶汉军镶黄旗。他治军严,善水战。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率战船攻下澎湖,延平郡王郑克塽请降,清军入台湾。施曾建议在台湾、澎湖驻兵屯守,以防西方殖民者侵略,为清政府所采纳,在台湾设府、县、总兵等官,隶福建行省,加强了清廷对台湾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开发。封靖海侯。

施琅1621—1696

清初期将领。字琢公,晋江(今属福建省)人。初为明总兵郑芝龙部下左冲锋。顺治三年(1646年),从郑芝龙降清。十三年,从济度击败郑成功于福州,授同安副将。十六年,擢同安总兵。康熙元年(1662年),迁水师提督,克厦门,并取浯屿、金门二岛。加右都督。三年,加靖海将军。七年,授内大臣,隶镶黄旗汉军。二十年,授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相机进取台湾。二十二年,攻克花屿、猫屿、草屿,并取澎湖。郑克塽降清,统一台湾。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疏请于台湾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三十五年(1696年),卒于官。赠太子少傅。

施琅1621—1696

清将领。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原为郑芝龙部将,降清后任水师提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率军攻灭台湾郑氏政权,提出台湾“弃之必酿成大祸”,力主驻兵防守,为康熙帝所采纳。清廷遂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并派兵驻守,使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统辖之下。

施琅1621~1696

清代初期将领。福建晋江人,字尊候,号琢公。初为明总兵郑芝龙部将,降清后隶汉军镶黄旗,任水师提督。克厦门,取浯屿、金门二岛,加右都督、靖海将军,授福建水师提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他率军攻克花屿、猫屿、草屿、取澎湖,攻灭台湾郑氏政权,并建议在台湾驻兵屯守,以备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为清政府所采纳,封靖海侯。

施琅1621—1696

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初为郑芝龙部下,郑芝龙降清后转从郑成功。不久与郑成功破裂,降清。授同安副将,迁总兵,又晋水师提督。1665年(清康熙四年)挂靖海将军印。多次请求清政府发兵攻取台湾,并在福建操练水师,积极备战。1683年奉命出征,先攻取澎湖,郑军守将刘国轩败退到台湾。在澎湖一面安辑百姓、抚恤降众;一面派人游说刘国轩归降。郑克塽迫于压力,上表求降,台湾由此归属清政府。功封靖海侯,世袭罔替。后针对清政府中有人主张对台湾采用“弃其地,迁其民”的办法,而上《陈台湾弃留疏》,阐明“台湾虽海上一岛,实乃东南数省之屏障,弃之必酿成大祸,守之诚永固边圉”的道理,建议在台湾驻兵屯守,以防外患。清政府采纳其建议,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下设台湾、诸罗、凤山三县,派军队驻守。1696年病死,时年76岁。赠太子少傅,谥襄壮。其生前有关出征台湾以及善后处理的奏疏,经人整理成册,刊行于世。常见的有《靖海纪》与《靖海纪事》。

施琅1621—1696

清将领。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今泉州)人。初为郑芝龙部将,降清后隶汉军镶黄旗,迁水师提督,后加左都督、靖海将军。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33年)攻灭台湾的郑氏政权,建议在台湾驻兵屯守,以备御荷兰入侵,为清政府所采纳。封靖海侯。有《靖海纪事》等。

施琅1621—1696

字尊侯,号琢公。清福建晋江人,初为明朝郑芝龙部将,顺治三年(1646),从芝龙降清,隶汉军镶黄旗。康熙元年(1662),任水师提督。二十二年(1683),率水师攻台湾,先克彭湖,郑氏政权自知不保,遣使乞降,遂定台湾。又奏请在台湾驻兵屯防,以防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为清政府采纳,在台湾设县三、府一、巡道一。遂以军功,封靖海侯。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