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方敬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方敬1914—四川万县人 方敬
方敬
方敬 方敬1914—1996诗人、散文家。四川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人。1933年入北京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先后在贵州大学、重庆国立女子师院等校任教,并从事诗歌、散文创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与何其芳、卞之琳合编《工作》半月刊。1945年曾主编《大刚报》文艺副刊《阵地》等。1947年后任重庆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师院教务长、副院长及《西南文艺》《红岩》编委。“文化大革命”后任西南师范大学教授、四川省文联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等。著有诗集《雨景》《声音》《行吟的歌》《受难者的短曲》《拾穗集》《花的种子》《飞鸟的影子》,散文集《风尘集》《生之胜利》《花环集》《现实与梦》《何其芳散记》等。另有译著多种。 ☚ 严辰 李英儒 ☛ 方敬 方敬1914.4.26—原名方家齐。笔名有杨番、易水、裘珍、夷吾等。四川万县人。1929年前在万县、重庆上初中。后升入上海中国公学预科学习。1933年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1937年在《万州日报》发表诗文,并由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散文集《风尘集》。1938年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其间在重庆《文艺杂志》、《诗垦地》、《火之源》、《世界文艺季刊》《文讯》、《青年文艺》等报刊发表大量诗、散文和译作。重要的诗作有《爱者的歌——给我的家乡》、《战士之家》、《行吟的歌》、《送葬曲》、《轰炸后》、《游子谣》等。并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诗文集《雨景》(1942年)。1943年在桂林主持工作社,与何其芳、卞之琳等合编《工作》半月刊,编印《工作文学丛书》,自己则出版了诗集《声音》。1945年在贵州大学任教,并主编《太刚报·阵地》,又与潘家洵、吕荧等合编《时代周报》。1947年去重庆,任重庆女子师范学院、重庆大学教授。其间出版诗集《行吟的歌》(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年版)、《受难者的短曲》(上海星群出版社1948年版)。建国前出版的其它作品有:散文集《保护色》(1944年)、《生之胜利》(1948年)、《记忆与忘却》(1949年),译著《家庭幸福》(托尔斯泰作,1943年)、《伊凡·伊里奇之死》(托尔斯泰作,1945年)、《圣诞欢歌》(狄更斯作,1945年)等。建国后在西南师范学院工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协四川分会副主席。曾出版诗集《拾穗记》(1981年)等。 ☚ 方殷 方然 ☛ 方敬 方敬(生平经历、诗歌创作及其他文学活动参见诗歌卷)他抗战前夕在写诗的同时开始写作散文和散文诗;散文诗收入《雨景》,散文结集为《风尘集》。抗战以后侧重散文创作,著有《保护色》、《生之胜利》、《记忆与忘却》。他早期的散文较为忧郁,因为“寂苦渗透着整个心灵”(《风尘集·后记》),作品中发出的是个人的“幽微的音调”。(《雨景·后记》)。抗战后,他积极投入了抗战文艺活动,从“寂寞而狭小”的天地里走出来,对社会和人生重新进行了严肃的思考,作品的基调显得明朗:揭露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蹂躏中国大地;鼓励人民与黑暗势力进行斗争。这些散文在当时起了积极的影响。他的散文有深邃的思考、精辟的议论,文笔从容而流畅。 ☚ 方纪 仓夷 ☛ 方敬1914~1996诗人。万县人。早年就读北京大学外语系。1938年加入共产党。长期从事文学和教育工作。抗战时期借读四川大学,任川大文学院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继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参加编辑 《工作》 半月刊。1942年在桂林创办 《工作》社,出版 《工作》 文学丛书。1944年往贵州历任贵州大学讲师、副教授,主编 《大刚报》文艺副刊 《阵地》。1947年到重庆开展文艺界、教育界上层人士统战工作,在重庆大学等校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师范大学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四川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四川分会顾问,重庆市文联、作协主席,重庆市诗歌协会会长,诗刊 《银河系》 主编之一等。为重庆市人大代表。早年出版散文集 《风尘集》,诗集 《雨景》、《声音》等,晚年出版诗集 《拾穗集》、《花的种子》等,散文集 《花环集》、《童年琐忆》等著作。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