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方剂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方剂学

学科名。指研究并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方剂分类,各类方剂的代表方及其组成原则、配伍法度、药物组成和剂量、主治功效、使用方法和禁忌等。也泛指同类同名科教书籍。

方剂学

是中医治疗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中医治疗法则在药物配伍和调剂上的体现,是治疗和预防经验的总结。方剂一般由两味以上药物配伍而成。但也有例外,如“独参汤”只有人参一味。方剂中药味多少是由治疗原则决定的。如气虚用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血虚用四物汤:当归、地黄、白芍、川芎补血;气血两虚用四君子汤加四物汤治疗,特称“八珍汤”。药味相同,但用量不同,也可组成两个方剂。如厚朴三物汤和小承气汤均有厚朴、大黄、枳实组成,前者重用厚朴,解除气机不畅造成的腹满便秘;后者重用大黄,清热攻积,解除潮热便硬的腑实证。经过炮制后的方剂,可以增强药效或产生新的作用。如大承气汤:大黄加枳实、厚朴、芒硝,可以明显增强泻下作用;芍药甘草汤中,白芍和甘草配合可治腹痛,并不等于两味药物作用的相加。另外,方剂中的某些药物是为了减轻毒性或副作用的。如十枣汤中的大枣能抑制甘遂、大戟、芫花等药的毒性,防止损伤正气。方剂是服从治疗原则的,临症时应根据病情加减化裁,不可拘泥。

抗衰老方剂辞典/简明方剂辞典/中医方剂小辞典/一目了然中医方剂图解/偏方大全/趣味方剂记忆手册/中国秘方全书/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现代日本汉文处方手册/精选八百外用验方/祖传秘方大全/中医外治方药手册/古代验方大全/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中华名医方剂大全/实用补剂手册/古今妙方/实用单方验方大全/中国中草药单方大全/中医秘单偏验方妙用大典/汉英常用中医处方手册

☚ 实用中成药手册   抗衰老方剂辞典 ☛

方剂学

方剂学/方剂的分类/方剂的组成和变化/剂型/古今方剂药量的折算/解表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三拗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消风百解散/苏羌达表汤/香苏散/九味羌活汤/香薷散/葱豉汤/防风汤/紫苏散/桑菊饮/银翘散/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越婢汤/防风通圣散/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竹叶柳蒡汤/消毒散/凉解汤/葱豉桔梗汤/宣毒发表汤/荆芥汤/清热透肌汤/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竹叶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再造散/葳蕤汤/葱白七味饮/托里温经汤/七星剑/六合定中丸/托里温经汤/神术散/治风剂/小续命汤/续命汤/正舌散/解语汤/防风散/秦艽升麻汤/天麻散/大醒风汤/牵正散/人参再造丸/羚羊角散/清神散/定痫丸/排风汤/蠲风饮子/川芎茶调散/菊花茶调散/菊花散/密蒙花散/天南星丸/三生饮/清空膏/羌活愈风汤/羌活胜风汤/香芷汤/苍耳散/辛夷散/大秦艽汤/星附散/玉真散/血风汤/大活络丹/千金散/小活络丹/侯氏黑散/风引汤/天麻防风丸/牛黄定志丸/养血祛风汤/羚羊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建瓴汤/天麻钩藤汤/钩藤散/大定风珠/小定凤珠/阿胶鸡子黄汤/滋生青阳汤/滋肾熄风汤/地黄饮子/撮风散/祛湿剂/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藿朴夏苓汤/曲术丸/胃苓汤/五苓散/泽泻汤/春泽汤/猪苓汤/五皮散/茯苓皮汤/四苓合芩芍汤/除湿胃苓汤/防己黄芪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薏苡竹叶散/宣清导浊汤/赤苓汤/廓清饮/茯苓琥珀汤/导滞通经汤/葵子茯苓散/导气除燥汤/导水茯苓汤/赤小豆当归散/牡蛎泽泻散/伐木丸/甘露消毒丹/三仁汤/黄芩滑石汤/蚕矢汤/连朴饮/宣痹汤/二妙散/百合滑石散/八正散/石苇散/泻湿汤/止带方/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茵陈蒿汤/萆薢渗湿汤/当归拈痛汤/排石汤/瞿麦散/清肝渗湿汤/清肝导滞汤/清脾除湿饮/大分清饮/桂枝姜附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萆薢分清饮/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实脾散/鸡鸣散/化水种子汤/术桂汤/栝蒌瞿麦丸/健固汤/葛花解醒汤/理苓汤/薏苡仁散/桂枝芍药知母汤/独活寄生汤/蠲痹汤/羌活胜湿汤/桂枝附子汤/湿郁汤/大防风汤/豨莶丸/乳香定痛丸/除湿蠲痹汤/五加皮药酒/史国公浸酒方/虎骨药酒/清热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仙露汤/栀子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枳实栀子豉汤/栀子乌梅汤/翘荷汤/寒解汤/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犀地清络饮/二鲜饮/清热调血汤/清经四物汤/清经散/清瘟败毒饮/化斑汤/双解素注射液/黄连解毒汤/人中黄丸/三物黄芩汤/三黄四物汤/清疹汤/沆瀣丹/玄参升麻汤/玉屑无忧散/牛黄噙化丸/清咽化痧煎/神仙活命汤/五福化毒丹/仙方活命饮/蟾酥丸/消毒圣神丹/犀黄丸/牛蒡子汤/五味消毒饮/普济消毒饮/化斑解毒汤/散肿溃坚汤/解毒济生汤/四妙勇安汤/导赤散/清心莲子饮/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连阿胶汤/五汁一枝煎/二阴煎/服蛮煎/清火滋阴汤/清心汤/龙胆泻肝汤/清胆泻火汤/利胆丸/镇逆汤/左金丸/清肝达郁汤/豢龙汤/羚羊角饮/柴胡清肝饮/芩心丸/泻青丸/当归龙荟丸/清热镇惊汤/芦荟消疳饮/橘叶散/五胆膏/羚羊饮/黄连羊肝丸/黑参汤/栀子清肝汤/柴胡栀子散/泻白散/清金降火汤/栀连清肺饮/三消汤/除热清肺汤/射干消毒饮/清肺解毒汤/门冬甘露饮/桔梗汤/清咽抑火汤/清音丸/苇茎汤/清金宁肺丸/大蓟散/辛夷清肺饮/枇杷清肺散/退赤散/泻黄散/清热泻脾散/火郁汤/清胃散/石斛清胃散/甘露饮/玉女煎/玉液煎/芦根饮子/抽薪饮/竹皮大丸/竹茹汤/竹茹石膏汤/安胃饮/清热解郁汤/冬地三黄汤/黄连散/通关丸/清肾汤/清肾抑阳丸/当归贝母苦参丸/黄芩汤/葛根黄芩黄连汤/芍药汤/白头翁汤/驻车丸/清热导滞汤/消炎化毒汤/犀角汤/栀子丸/清肠饮/黄连闭管丸/凉血地黄汤/解毒四物汤/脏连丸/徙薪饮/凉膈散/三黄凉膈散/黄连涤暑汤/六一散/桂苓甘露散/三石汤/清暑益气汤/清络饮/驾轻汤/无极丹/青蒿鳖甲汤/秦艽鳖甲散/清骨散/青蒿散/清骨滋肾汤/和解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逍遥散/蒿芩清胆汤/半夏泻心汤/黄连汤/四逆散/奔豚汤/痛泻要方/截疟七宝饮/厚朴草果汤/达原饮/清脾汤/倪涵初治疟第一方/消导剂/保和丸/消乳丸/消食丸/大山楂丸/木香大安丸/木香槟榔丸/小儿四症丸/枳壳化滞汤/枳实散/烧脾散/枳术丸/白术和中汤/家传养脾消积丸/谷神丸/启脾散/健脾丸/枳实消痞丸/丁香脾积丸/三棱煎丸/阿魏丸/涌吐剂/瓜蒂散/三圣散/救急稀涎散/稀涎千缗汤/盐汤探吐方/泻下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厚朴大黄汤/大黄牡丹汤/三物备急丸/大陷胸汤/大黄附子汤/大黄甘草汤/枳实导滞丸/十枣汤/舟车丸/己椒苈黄丸/濬川丸/海金沙散/麻子仁丸/五仁丸/更衣丸/黄龙汤/承气养营汤/增液承气汤/济川煎/温脾汤/清宁丸/祛痰剂/二陈汤/温胆汤/导痰汤/苍莎导痰丸/金水六君煎/橘皮半夏汤/四兽饮/射干麻黄汤/金沸草散/华盖散/款冬花散/贝母汤/百部丸/止嗽散/小陷胸汤/栝蒌枳实汤/贝母栝蒌散/枇杷膏/半夏白术天麻汤/清气化痰丸/礞石滚痰丸/竹沥化痰丸/三子养亲汤/控涎丹/葶苈大枣泻肺汤/化痰丸/皂荚丸/白金丸/温中化痰丸/青州白丸子/紫金丹/冷哮丸/海藻玉壶汤/四海舒郁丸/昆布散/消瘰丸/内消瘰疬丸/小儿止嗽金丹/祛寒剂/理中丸/温胃饮/扶阳助胃汤/附子温中汤/温中补脾汤/沉香温胃丸/大巳寒丸/桂香丸/木香散/胃关煎/逐寒荡惊汤/丁胡三建汤/小建中汤/大建中汤/十四味建中汤/小半夏汤/大半夏汤/吴茱萸汤/四逆汤/三仙散/温脾散/茴香四逆汤/浆水散/六味回阳饮/霹雳散/回阳救急汤/益元汤/感应丸/草豆蔻丸/二气丹/黑锡丹/真武汤/半硫丸/附子汤/当归四逆汤/乌头赤石脂丸/大乌头煎/附子粳米汤/阳和汤/托里温中汤/回阳三建汤/理气剂/越鞠丸/半夏厚朴汤/栝蒌薤白白酒汤/启膈散/沉香导气汤/厚朴七物汤/木香顺气汤/匀气散/厚朴温中汤/良附丸/香砂养胃汤/八宝瑞生丹/七气汤/调中顺气丸/聚香饮子/木香流气饮/神香散/排气饮/和气散/仁香汤/柴胡厚朴汤/散聚汤/木香宽中散/膈气散/三脘痞气丸/定痛五香散/九气拈痛丸/沉香槟榔丸/沉香散/乌沉汤/消痞丸/快胃舒肝丸/舒肝丸/化肝煎/清胆行气汤/金铃子散/十香丸/暖肝煎/导气汤/天台乌药散/橘核丸/大七气汤/木香化滞汤/中满分消丸/理气宽肠汤/七制香附丸/乌药汤/绀珠正气天香汤/紫苏饮/天仙藤散/开郁种玉汤/香棱丸/复元通气散/苏子降气汤/定喘汤/四磨汤/香附旋复花汤/旋复代赭汤/橘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散/沉香降气汤/十八味丁沉透膈汤/理血剂/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桃仁汤/当归散/红花当归散/复元活血汤/通瘀煎/活血丹/泽兰汤/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桃红四物汤/丹参饮/生化汤/活血散瘀汤/散结定疼汤/逐瘀止血汤/黑神散/牛膝散/凌霄花散/血竭散/琥珀丸/没药丸/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大黄䗪虫丸/皱血丸/见晛丸/失笑散/理冲丸/温经汤/黄土汤/乌金散/蒲黄散/调经汤/通经丸/消积通经丸/过期饮/宫外孕方/化癥回生丹/回生丹/跌打丸/跌打活血散/自然铜散/接骨紫金丹/正骨紫金丹/补损续筋丸/代杖汤/地龙散/活血止痛汤/夺命丹/透骨丹/一盘珠汤/骨增丹/一粒金丹/㠟峒丸/八厘散/七厘散/胶艾汤/镇宫丸/秘方龙骨丸/四生丸/百花煎/十灰散/八宝治红丹/止血秘红丹/槐花散/化血丹/小蓟饮子/补益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黄芪六一汤/补中益气汤/举元煎/升阳益胃汤/益气聪明汤/藿香安胃散/生脉散/门冬清肺饮/补肺汤/人参黄芪散/五痿汤/十全育真汤/蛤蚧散/参附汤/新定拯阳理劳汤/干颓汤/健固汤/参术饮/资生丸/保元汤/可保立甦汤/透脓散/八仙糕/二参汤/四物汤/大营煎/小营煎/补肝汤/养血胜风汤/归芍地黄汤/调营敛肝饮/养肝丸/养血清心汤/生津养血汤/加味四物汤/当归生姜羊肉汤/四物补肝散/托里定痛散/当归补血汤/八珍汤/圣愈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归脾汤/大补元煎/五福饮/寿脾煎/保真汤/天真丸/薯蓣丸/中正汤/何人饮/宁肺汤/人参养血丸/胎产金丹/养精种玉汤/毓麟珠/定经汤/固本止崩汤/安老汤/芎䓖补中汤/千金保胎丸/泰山磐石散/保产无忧散/猪蹄汤/人参汤/补气解晕汤/救脱活母汤/肠宁汤/调元散/托里散/神功内托散/排脓散/内补黄芪汤/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虎潜丸/大造丸/三才封髓丹/五子衍宗丸/左归丸/两仪膏/归肾丸/炙甘草汤/阿胶散/滋阴降火汤/白凤膏/补髓丹/保和汤/二冬汤/人参固本丸/一阴煎/三阴煎/四阴煎/五阴煎/保阴煎/知柏天地煎/新定拯阴理劳汤/薯蓣纳气汤/芍药甘草汤/一贯煎/滋水清肝饮/古庵心肾丸/黄芪鳖甲散/两地汤/延寿丹/二至丸/桑麻丸/明目地黄丸/石斛夜光丸/驻景丸/左磁丸/百合地黄汤/连梅汤/人参乌梅汤/">四乌鲗一/寿胎丸/黑地黄丸/肾气丸/右归丸/全鹿丸/鹿茸丸/斑龙丸/温肾丸/羊肾丸/三肾丸/三建丹/五精丸/葆真丸/菟丝子丸/赞育丹/安肾丸/二仙汤/金刚丸/四斤丸/青娥丸/补肾磁石丸/双补汤/鹿角胶丸/龟鹿二仙胶/七宝美髯丹/无比山药丸/还少丹/安神剂/天王补心丹/枕中丹/摄魂汤/清镇汤/安神补心丸/甘草小麦大枣汤/定心汤/妙香散/定志小丸/正心汤/养心汤/酸枣汤/安魂汤/二丹丸/磁朱丸/平补镇心丹/龙齿镇心丹/真珠丸/朱砂安神丸/金箔镇心丸/远志丸/生铁落饮/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镇惊丸/益脾镇惊散/大惊丸/交泰丸/开窍剂/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抱龙丸/神犀丹/八宝红灵丹/猴枣散/至圣保命金丹/急救丹/小儿回春丹/苏合香丸/行军散/润燥剂/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养阴清肺汤/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麦门冬汤/麦门冬饮子/琼玉膏/益胃汤/活血润燥丸/增液汤/五汁饮/润肺饮/润肺膏/固涩剂/玉屏风散/牡蛎散/麻黄根散/止汗散/当归六黄汤/九仙散/金锁固精丸/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经进萃仙丸/秘元煎/秘真丸/秘精丸/九龙丹/桑螵蛸散/缩泉丸/沈氏固胞汤/沈氏閟泉丸/巩堤丸/桃花汤/赤石脂禹余粮汤/四神丸/纯阳真人养脏汤/遇仙立效散/诃子皮散/没石子丸/龙骨丸/白术安胃散/固经丸/固冲汤/千金止带丸/易黄汤/乌贝散/驱虫剂/乌梅丸/甘草粉蜜汤/万应丸/扫虫煎/使君子丸/安虫散/化虫丸/下虫丸/圣功散/返蛰汤/芜荑散/槟榔丸/五色兑金丸/肥儿丸/布袋丸/理中安蚘汤/驱蛔汤一号/疳积散/芦荟肥儿丸/外用剂/太乙膏/黄连膏/三消散/洪宝膏/如意金黄散/阳毒内消散/㗜鼻碧云散/五龙散/木香溻肿汤/赴宴散/绿袍散/三黄洗剂/将军铁箍膏/苦参汤/铁桶膏/铁箍散/绀珠膏/定痛膏/碧雪/西瓜霜/冰硼散/锡类散/人中白散/金钥匙/芦荟散/珠黄散/固齿白玉膏/滴耳油/坎宫锭子/援生膏/十面埋伏散/洞天膏/千捶膏/飞龙夺命丹/立马回疔丹/替针丸/针头散/红升丹/白降丹/七仙条/九一丹/三仙丹/八将丹/青金锭子/保生锭子/紫霞锭子/枯痔钉/硇砂线/三品一条枪/金蟾化管丸/五色灵药/绛珠膏/夹纸膏/生肌定痛散/珍珠散/生肌玉红膏/神妙生肌散/生肌散/白玉膏/象皮膏/十宝丹/金伤散/冲和膏/阴毒内消散/附子饼/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吹云膏/八宝眼药/光明水眼药/瓜子眼药/消翳复明膏/摩障灵光膏/洗眼紫金膏/疥灵丹/一号癣药水/癣酒/红棉散/聤耳明矾散/诸疮一扫光/下𤺏锭/博金散/青黛散/润肌膏/面油摩风膏/外敷麻药/通关散/金不换神仙膏/阿魏化痞膏/乾坤一气膏/淮安狗皮膏/追风逐湿膏/十香暖脐膏/千金封脐膏/坎离砂

☚ 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   方剂学 ☛

方剂学

方剂学

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学科之一。
方剂学是在中医学辨证立法的基础上,研究方剂的制方理论及其临床运用。它研究的范围包括:方剂的组成原则、药物配伍、剂量、剂型、功效、主治、应用、用法和方剂的源流演变及其分类法等。方剂学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它随着中医临床各科的发展,不断被充实着。现代研究方剂学的任务主要是:
❶研究历代方书有效方剂的制方理论,以及临床效验。
❷为了适应社会及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对一些古方不仅要研究它的用途,而且还要探讨其新用途。 同时,在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及使用方便的前提下,开展对新方剂、新剂型的研制工作。
❸从中医药基本理论入手,对古今方剂的作用原理及药物配伍关系,进行多方面实验研究,要以现代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也包括现代医学)为手段,来揭示方剂学的理论。
方剂在中医学中,是理、法、方、药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运用。 方剂是从属于法的,治法是应用方剂和创制新方的根据。如治疗中焦虚寒证,首先要确立温中祛寒的治法,然后才能选用理中丸之类的方剂来进行治疗。 这就体现了前人“方从法立,以法统方”的原则。 由此可以看出,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在中医学中,治法有着丰富的内容。 扼要地可概括为“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亦即常说的治疗大法。 八法的制定,是以八纲辨证为依据的,而方剂又是治法的具体表现。只有治法而无药方,治法就不能体现出来,也不能完成辨证施治的全过程。
方剂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使用药物治病,最初是从单味药开始的,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为了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效用和适应比较复杂的病情,把几种药物配合起来用于治疗,于是就产生了方剂。 由单味药到方剂的使用,是运用药物治病的一个飞跃。
方剂最早的剂型是“汤液”(即现在的“汤剂”),它的最初应用约在奴隶社会的夏商时代。在出土文物中,夏代已有较为精致的陶釜、陶罐等烹调器具,商代的铜制饮食器皿更为精巧。 随着烹调技术的不断进步,就出现了“汤液”。 晋代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记载有:“伊尹(为商汤的厨师,后任宰相)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这是最早有关方剂起源伊尹创制汤液的传说。
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记载方剂的是马王堆汉墓医书《五十二病方》。 据考证,本书出于《黄帝内经》之前,应是战国时期的著作。 书中共记280余方,内服药主要以散剂、水溶剂和酒溶剂为主,外用药主要以动物油膏为主。这一时期,《黄帝内经》载方13首,在剂型方面有汤(如半夏秫米汤、生铁落饮)、丸(如乌贼骨丸)、酒(如鸡矢醴)、膏(如豕膏)等。同时书中已有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和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的分类方法,为后世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武威汉墓医书《治百病方》,是西汉时期的著作。现残存92简,其中可辨识的药方约36首。 该书在方剂的组成、制药、用药的立法等方面,都比《五十二病方》有很大改进,辨证施治的运用也更加具体周详。 到了东汉,国家机构内设立了专门菅方的所谓“方丞”。这一时期,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三百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保存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全书共载方314首,其辨证明确,立法严谨,组方全面,用药精炼,至今仍是中医处方用药的基础,因此,后世称该书为“方书之祖”,并将该书所载的方剂奉为“经方”。
北朝北齐徐之才著《药对》,根据药物的功效,提出“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的分类方法(一说该分类法源于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后人用于方剂学,称为“十剂”,这就为方剂学以功能分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到唐代,出现了集唐以前方剂之大成的医学类书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书中每门疾病之下,先列举自《内经》以下各家有关理论,然后再根据不同症候附以大量的方剂(约5300首)。这些方剂大都是《伤寒杂病论》以后历代医家的经验方剂,其中包括了许多民间流传的偏方和验方。《外台秘要》全书40卷,共分1104门,载方6000余首。其中医论部分以《诸病源候论》为主,医方部分所选各书均著明书名卷第,使我们借此可以窥见晋、唐间许多已经佚失的方书的基本内容。 如两晋南北朝的《小品方》、《深师方》、《删繁方》、《集验方》,以及唐代的《古今录验方》、《广济方》、《必效方》、张文仲方等。
宋元时代相继出现了不少方剂专著。如宋代的《太平圣惠方》,载方一万多首,该书为我国历史上由国家编写的第一部方书。《圣济总录》载方两万多首,该书为宋代一部理、法、方、药齐备的医学巨著。 这个时期国家设立“太医局熟药所”,并颁布了作为处方标准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可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中成药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成药的比重很大,由于该书的颁布,临床中成药的使用普遍盛行。 由于成药的盛行,又促进了方剂的丸、散、膏、丹等各种成药剂型的发展。
明代朱橚编著的《普济方》,几乎将15世纪以前所有的方书都收集在一起,载方达六万余首,是我国中医史上最大的一部方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我国医药实践的经验,全书收载医方一万余首,涉及剂型近40种,所采集明代以前的中药剂型已相当完备,并为现关于医方的注释工作,始于金代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 该书卷四“药方论”,选常用方20首,论述其制方的道理,现代称之为“方解”或“方义”,这就使方剂学在理论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自明清以来,注释医方的专著陆续出现,如明代吴昆的《医方考》、清代罗美的《古今名医方论》、王子接的《绛雪园古方选注》、汪昂的《医方集解》、吴仪洛的《成方切用》、张秉成的《成方便读》等,这些方书,对每方的证治机理和组方原则都作了详细的阐明。在方代药剂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关于医方的注释工作,始于金代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 该书卷四“药方论”,选常用方20首,论述其制方的道理,现代称之为“方解”或“方义”,这就使方剂学在理论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自明清以来,注释医方的专著陆续出现,如明代吴昆的《医方考》、清代罗美的《古今名医方论》、王子接的《绛雪园古方选注》、汪昂的《医方集解》、吴仪洛的《成方切用》、张秉成的《成方便读》等,这些方书,对每方的证治机理和组方原则都作了详细的阐明。在方剂的分类上,尤其《医方集解》参考了“十剂”的按功能分类法,并加以扩充,使方剂的分类学更趋完善。 这样就使方剂学逐渐成为一门较为完整理论体系的学科。
建国以来,方剂学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在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的研究方面,主要表现在:
❶随着国内外逐渐重视对中药复方的研究,目前对一些方剂的作用原理及药物配伍关系的实验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❷在方剂临床研究方面,为了适应临床的需要,一方面出现了一批新方剂,并不断被验证、充实和改进; 另一方面传统方剂的应用范围也不断被扩大。
❸随着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除了对中医传统剂型进行工艺改进外,现代制剂新技术也应用于中药制剂方面。近年来,中药新剂型陆续出现,如片剂、冲剂、针剂、气雾剂、滴丸、膜剂、海绵剂、胶囊剂、口服安瓿剂等等。此外,目前结合方剂的研究,对有关治法,如活血化瘀法、扶正固本法、理气开郁法、通里攻下法、清热解毒法等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方剂学的发展,今后要从中医中药基本理论着手,开展对方剂以现代药理学、药物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多学科研究,以逐步做到用现代科学阐明方剂的配伍规律和作用原理,使方剂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 方剂学   方剂的分类 ☛

方剂学/剂型/太阴调胃汤/葛根解肌汤/调胃升清汤/清心莲子汤/热多寒少汤/麻黄定喘汤/麻黄定痛汤/葛根承气汤/鹿茸大补汤/调理肺元汤/补肺元汤/寒多热少汤/麻黄发表汤/皂角大黄汤/葛根浮萍汤/干栗蛴螬汤/干栗樗根皮汤/瓜蒂散/熊胆散/麝香散/石菖蒲远志皂角散/麦门冬远志散/牛黄清心丸/生脉散/退黄饮/立效散/如神炷/归肾一擦光/滚痰汤/祛风解语散/千金文武汤/万金文武汤/二门五味汤/明目散/补肺通乳散/三黄散/大黄散/保胎饮/文武保胎饮/李氏承气汤/西施玉容散/麻黄金水汤/解肌大安汤/升麻开脑汤/天门冬润肺汤/鹿茸大造汤/桔梗生脉散/清心山药汤/皂角三黄汤/浮萍大黄汤/桔梗樗根皮汤/黄栗固气汤/黄栗五味子膏/牛黄山药丸/麦门冬汤/杏仁麦门冬汤/薏苡仁调胃汤/大黄樗根皮汤/加味清心汤/加味寒少汤/桔梗黄芩汤/加减清心汤/三黄石仁散/安蛔饮/乌梅煎/千金调胃汤/太阴麻黄汤/安神承阴煎/九味天门冬汤/清心侧柏叶汤/解热升阴汤/龙肉调胃汤/四时丹/拱辰黑元丹/二圣救苦丸/黑奴丸/黄芪桂枝附子汤/升阳益气汤/补中益气汤/黄芪桂枝汤/川芎桂枝汤/芎归香苏散/八物君子汤/升阳八物汤/独参八物汤/十全大补汤/香附子八物汤/桂枝半夏生姜汤/香砂养胃汤/赤白何首乌宽中汤/蒜蜜汤/鸡参膏/巴豆丹/人参吴茱萸汤/人参陈皮汤/人参桂皮汤/官桂附子理中汤/吴茱萸附子理中汤/白何首乌附子理中汤/三白理中汤/藿香正气散/宽中汤/桂枝汤/理中汤/姜附汤/四逆汤/赤石脂禹余粮汤/大补汤/木香顺气散/苏合香丸(元)/香苏散/桂枝附子汤/茵陈四逆汤/茵陈橘皮汤/三味参萸汤/霹雳散/温白元/三棱消积丸/香砂六君子汤/人参散/硫黄散/瘴疸丸/秘方和滞丸/砂仁散/当归温中汤/苏子导痰汤/独参良朋汤/补益固气汤/香砂理中汤/桂枝葱苏理中汤/独参理中汤/健脾壮胃汤/姜术破积散/官桂独参八物汤/黄芪苏叶汤/寿脾解语汤/七气汤/正气天香汤/如神汤/加味八物汤/人参罂粟汤/鸡芪膏/獐肝镇阴脍/如意丹/保命饮/赤蛇煎/唐橘汤/温中饮/煖肝散/荆防败毒散/荆防导赤散/荆防泻白散/猪苓车前子汤/滑石苦参汤/荆防地黄汤/十二味地黄汤/地黄白虎汤/阳毒白虎汤/凉膈散火汤/忍冬藤地骨皮汤/熟地黄苦参汤/木通大安汤/朱砂益元散/甘遂天一丸/轻粉甘遂雌雄丹/乳香没药轻粉丸/轻粉乳香没药丸/轻粉甘遂龙虎丹/黄连猪肚汤/六味地黄汤/生地黄汤/李氏导赤散/李氏肥儿丸/消毒饮/灵砂散/大甘遂散/归肾解语散/新小柴胡汤/玄参白虎汤/降阴白虎汤/玄参败毒散/水银熏鼻方/防风通圣散/千金导赤散/柴胡四苓汤/柴胡瓜蒌汤/单白虎汤/渡海白虎汤/八味苦参汤/七味猪苓汤/清凉散火汤/少阳补胃汤/地黄败毒汤/地黄汤/赞花丹/加味地黄汤/加味散火汤/加味白虎汤/两仪煎/加减地黄汤/柴胡清肠汤/白虎膏/白虎益元散/李氏凉膈散/催生散/荆芥清肠汤/黄连清肠汤/独活地黄汤/通乳归肾汤/锦上添花白虎汤/新大柴胡汤/六味肾气丸/黄白虎汤/点眼散/保胎地黄汤/八味猪苓汤/水火既济汤

☚ 荞麦   方剂学 ☛

方剂学

方剂学

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朝医方剂学大体有两大类,一是四象方剂学,以辨象立法为基础,研究方剂的制方理论和临床应用;一是以辨证立法为基础,研究方剂的制方理论及其临床运用,与中医方剂学基本相同。
四象方剂,是由四象人要药而组成。方剂组成要严格遵循“药乃局限于人”的药性观,以规定的本象药物组成,治疗本象疾病的方剂,对同象起异病同治,对异象起同病异治的作用;二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在辨象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按照不同象脏器的大与小和正中脏器的大与小,以补小泻大的治疗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组成方剂。
四象方剂分为四大类,即太阴人方剂,少阴人方剂,太阳人方剂,少阳人方剂。
太阴人方剂 凡是根据太阴人“肝大肺小”的脏局特点和“血浊气涩,肺虚过燥”的病因病机,以通利、补肺、泻肝的原则,由太阴人要药组成,治疗太阴人诸病症的方剂,统称为太阴人方剂。代表方剂有调胃承气汤,葛根解肌汤,清心莲子汤,热多寒少汤,麻黄定痛汤,麻黄定喘汤,牛黄清心丸、鹿茸大补汤等。
少阴人方剂 凡是根据少阴人“肾大脾小”的脏局特点和“血夺气败,脾虚过冷”的病因病机,以温补、散寒、补脾胃、泻肾的原则,要由少阴人要药组成,治疗少阴人诸病证的方剂,统称为少阴人方剂。代表方剂有黄芪桂枝附子汤,人参桂枝附子汤,人参桂枝附子理中汤,赤白何首乌宽中汤,官桂附子理中汤,宽中汤,理中汤,大补汤,苏合香元、香砂六君子汤,藿香正气散,补中益气汤等。
太阳人方剂 凡是根据太阳人“肺大肝小”的脏局特点和“过阳阴少,肝虚”的病因病机,以泻阳补阴原则,要由太阳人要药组成,治疗太阳人诸病证的方剂,统称为太阳人方剂。代表方剂有五加皮壮脊汤,猕猴藤植肠汤。
少阳人方剂 凡是根据少阳人“脾大肾小”的脏局特点和“过阳损阴、肾虚过热”的病因病机,以清热、泻阳、补阴、补肾的原则,要由少阳人要药组成,治疗少阳人诸病证的方剂,统称为少阳人方剂。代表方剂有荆防败毒散,荆防导赤散,荆防地黄汤,猪苓车前子汤,独活地黄汤,六味地黄汤,十二味地黄汤,地黄白虎汤,凉膈散火汤,木通大安汤,忍冬藤地骨皮汤等。

☚ 方剂学   剂型 ☛

方剂学

方剂学

方剂学是以蒙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为防病、治病而研究配制、应用药物的一门学科。包括蒙药的配制原则、配方规则、配方剂型、制剂工艺、方剂功能、主治、用法与用量等。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有一整套制药操作规程,为防治疾病的重要武器。
蒙医方剂是由药物配合组成的成药,也是单味药治疗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它具有综合医疗作用,疗效范围较广,并能以调和药物的毒性,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它是蒙医学理、法、方、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治病的主要措施之一。特制的鹿皮药囊,在携带、保存、生产、使用上都独具风格,尤其是药用量少,灵活性强,临床疗效好,副作用少。因此非常适应广大农牧区防病治病的需要,深受各族人民的欢迎。
蒙医方剂学的发展是蒙古族人民长期在草原和森林地带,逐水草而游牧和狩猎生活中,逐渐认识一些药用动物、植物、矿物,并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开始从单方的应用,逐步到配用各种复方与多种制剂。公元1330年,元朝太医忽思慧用汉文编著的《饮膳正要》一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营养学专著。书中不仅论述了饮食治疗与饮食卫生,而且还对妊娠食忌,食物中毒的解救等,作了详细的阐述,书中亦附述一些验方、养生理论等。18世纪著名蒙医学家伊希巴拉吉尔所著的《认药白晶宝鉴》是一部较早的蒙药学著作。同时在这一时期蒙医药学家罗布僧苏勒和木著有《认药学》、《巴莎木·制药法》等著作。公元18世纪,公台吉·关布扎布著的《药方》一书,介绍了许多蒙医验方,同时也收载了一些印、藏、回、汉医使用的药物。19世纪初期著名蒙医药学家占布拉所著《医法海鉴》一书,是一部较完整的蒙医方剂学经典。 该书收载了2004余方,每方都有配方、制法、功效、用法与用量,辨证加减、并注重调引等。本书大部分方剂,至今仍为临床各科所应用。19世纪, 蒙医罗布僧却因丕勒所著的 《蒙医药集》一书,内容包括以临证各科为主,较系统地阐述了蒙医用药、药材的加工炮制、制法、功能、主治、用法与用量等多方面内容。19世纪末叶蒙医伊希丹森旺吉勒所著的《红珊瑚验方》是总结当时临床经验,以治疗临证各科疾病为主,兼载药物炮制法等的一部书,至今仍被沿用。19世纪,清同治年间,高世格钦编著的《普济杂方》是一部方药手册。书中载有很多各科疾病常用的方剂及单方、验方,方药名称列有蒙、藏、汉、满文名词对照。20世纪初,蒙医吉格木德丹金扎木苏编著的 《观者之喜》是作者一生积累的经验,用功效分类收载了316方,并阐明了医疗用药手法、选药配方、制剂操作等。该书至今仍为学习、研究蒙药方剂的重要参考书。20世纪初,敖斯尔用藏文编写了《普剂验方手册》,这是一部袖珍验方集。20世纪初,阿格旺隆日格·图布丹尼玛编著《珊瑚验方》一书,收载了许多蒙医临证各科疾病常用的有效方剂。
除上述方药医著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著作,如:19世纪,蒙医占巴拉道尔吉著的《蒙药正典》;20世纪初,大库伦蒙医却扎木苏写的药方集(木刻版本)等。
近几年来,还广泛地搜集各地蒙药方剂,对内蒙各地的蒙药药源进行了普查,开展了采、种、制、用蒙药材的活动,并加强了科学研究工作,同时蒙药也开始由制药厂成批生产,供应全区。

☚ 金精石   剂型 ☛

方剂学fāng jì xué

science of prescriptions; science of formula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3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