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方光焘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方光焘
方光焘
方光焘 方光焘1898.8.21—1964.7.27原名方曙光。笔名有陈箸、雪甫等。浙江衢县人。早年赴日本和法国留学。回国后参加创造社,后又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曾先后在劳动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等校任教授。建国后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江苏省文化局局长、省文联主席等。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22年起在《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发表小说、译作等作品。其中小说《兰曼之死》和《疟疾》,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郑伯奇在该集《导言》中评论道: “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相当写实的人道主义的作家。……作者的虔诚的态度,朴实的作风,在这些平凡的事实中唤起读者深刻的共鸣。”此外,有译著《姐姐的日记》(英国哈代作)、《一场热闹》(高尔斯华绥作)、《棉被》(日本田山花袋作》、《正宗白鸟集》、《文学入门》等,均由开明书店出版。 ☚ 方之中 方奈何 ☛ 方光焘1898—1964年字曙先。浙江衢县人。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教育家。1918年赴日留学,1924年毕业于东京高师。1929年赴法国攻读语言学。“九·一八”事变后,辍学回国。历任上海大学、上海劳动大学、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上海暨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致力于语言学、文艺理论的研究。他是1928年至1942年中国文法革新讨论中的一员主将。先后发表了《体系与方法》、《再谈体系与方法》等论文,提出了著名的“文义形态说”。他还是我国50年代末、60年代初语言和言语问题讨论的发起人之一。著作有《方光焘语言学论文集》(1986)。 方光焘 方光焘1898—1964原名曙先。浙江省衢县人。192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回国后先后任教于浙江省立四中、上海大学、上海学艺大学、上海劳动大学等校。1929年再度出国,留学于法国里昂大学,攻读语言学。“九一八” 事变后,辍学回国。历任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上海暨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1949年后任南京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致力于介绍国外语言学理论,是中国语言学界系统介绍索绪尔学说的第一人。在语法上的贡献主要在于积极参加了陈望道在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发起的中国文法革新大讨论,他一连发表《体系与方法》、《再谈体系与方法——敬答东华先生》、《一点声明》、《建设与破坏》等多篇论文,强调研究方法对建立语法体系的重要意义,认为“在批评一个体系之前,似乎对于建立这体系的方法,有充分注意的必要。体系能否成立,以及经得起事实的验证与否,全看所用的方法而定”;反对汉语没有形态变化的说法,认为“从词与词的相互关系上,词与词的结合上 (结合不必一定是句子),也可以认清词的性质”,“所谓的 ‘关系’,所谓的 ‘结合’都无非是一种广义的形态”。广义形态的提出,对纠正传统语法只重意义的偏向、建立汉语科学的语法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他提出一个时代语法体系的建立 “应该以同时代的、用这种言语的民众的共同意识为基础”,因此,“现代的文法体系却不能不和 ‘历史’划开;因为现代的文法体系,应该是记述的 (descriptive ),而不是‘史’的(historieal)”。这在当时也具有积极意义。注重对结构主义流派的探讨,组织翻译了叶尔姆斯列夫的 《语言理论导论》。他还是我国50年代末、60年代初语言和言语问题大讨论的发轫者之一,对语言学理论研究有一定贡献。他还是作家、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一生博学多才,广有建树。 ☚ 曹伯韩 裴学海 ☛ 方光焘1898—1964现代语言学家。字曙先,浙江衢县人。曾留学日本、法国。历任上海大学、上海暨南大学、安徽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解放后历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他是最早把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介绍到中国并初步运用于分析汉语实际的学者之一。其重要论文收入《方光焘语言学论文集》。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