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新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新论 思想著作。二十九篇,今存一篇,另有辑语。东汉桓谭撰。成书具体年代不详。 桓谭,字君山,约生于西汉成帝阳朔元年(前24年),卒于东汉光武帝中元元年(56年)。沛国相(属今安徽宿县)人。通音乐、天文,“遍习五经,皆训诂大义,不为章句。”王莽时为掌乐大夫,不媚于上。光武帝时召为待诏,因“极言谶纬之非经”而几遭处斩,又贬六安郡丞,病卒于途。 《新论》受陆贾《新语》而作,《后汉书·桓谭传》曰:“著书言当时行事二十九篇,号曰《新论》。”《隋书·经籍志》著录为十七卷,又云“有《桓谭集》五卷,亡。”现存一篇,收入《弘明集》中,另有清人辑本中存一些片断。全书论时事,而含哲理。 《新论》于政治上倡儒家王道,“夫王道之治,先除人害,而足其衣食,然后教以礼仪,而威以刑诛,使知好恶去就。”(《王霸》)以利“理国之道,举本业而抑末利。”(同上)故针对当时谶纬盛行而重点加以批判。他追究谶纬之起源,以为是“出《河图》、《洛书》,但有兆朕,而不可知。后人妄复加增依托,称是孔丘,误之甚也。”(《启寤》)比如王莽之亡,虽“抱其符命书”,仍无法救之,因而并非天有授意,而是因其在现实中“为政不善,见叛天下”所致。于天灾人祸,以为看作是上天惩罚、谴告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灾异变怪者,天下所常有,无世所不然。”(《谴非》)反之,如果“逢明主、贤臣、智士、仁人”,能“修道、善政、省职、慎引以应之”,则可使灾难避之,化祸为福。又反对人们以为“天生杀人药,必有生人药”的盲见,具体依据当时医学经验加以解释,如以为“鉤吻(断肠草)不与人相宜,故食则死,非为杀人生也。”(《祛蔽》)于“长生不老”的神仙方术思想,以为“草木五谷”、“禽兽昆虫”皆有一生、长、老、死的必然过程,人也如此,“生之有长、长之有老,老之有死,若四时之代谢矣。”(《形神》) 《形神》一篇为重点阐述形与神的关系,提出“以烛火喻形神”的看法。以为在人的形体与精神中,形体是精神的载体,如同蜡烛之于火焰,即“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烛矣。”(《形神》)有蜡烛才有烛火,有形体才见精神,“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同上)而蜡烛的灰烬,“犹人之耆老,齿堕发白,肌肉枯腊,而精神弗为之能润泽,内外周遍,则气索而死,如火烛之俱尽矣。”(同上)既如此,神仙方术所说的“养神保真”,只会使人恢复健康、延长寿命,却无法改变衰老死亡的规律,即如《辨惑》篇所云“人虽欲养,何能使不衰?”其形神论思想曾影响了以后范缜之《神灭论》,而王充犹推崇之,以为桓氏《新论》。“论世间事,辩照然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论衡·超奇》) 是书除《弘明集》中保存一篇,清严可均《全后汉文》辑本载有许多片断,较为详备,严本重将辑文分类排比,系于各篇旧名之下。一九七六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以严本为底本校斟,出有新本。 滥调、老调;新论○滥调làn diào(~儿)(名)叫人腻烦的、不切实际的言词或论调:文章里全是些陈词~,没什么新东西。 ○老调lǎo diào(名)指说过多次、使人厌烦的议论:~重弹| 陈年~|那些人又在唱~了。 ●新论xīn lùn(名)新鲜的、没有听到或见到的言论:阐发~|这本书里有不少~,值得一读。 新论文集 东汉桓谭(约前40—后30)撰。不分卷。谭字君山,汉沛国相(今安徽濉溪)人。西汉成帝时,以父任为郎。东汉光武帝任为议郎给事中。因反对谶纬神学,出任六安郡丞,病死道中。谭质定世事,论说世疑,上书献之,光武帝称善。原书十六篇,宋时亡佚,有孙冯翼问经堂辑本。所辑条目或论乐理,或言天文,反谶纬,叙故实,内容较为庞杂,以儒家思想为宗。所引扬雄论作赋语,如“能读千赋则善赋”等,对研究汉代赋论颇有裨益。《琴道》篇系桓谭发首,班固续成,对雍门周弹琴论琴的描写极为生动,寓含哲理。《四部备要》本是据问经堂辑本校刊。另清严可均《全后汉文》有辑本,最为完备。 《新论》东汉哲学家桓谭(约公元前24~公元56年)著。本书从唯物主义观点论述了精神不能离开人的形体而独立存在,正如烛光不能脱离烛体一样,批判了汉光武帝刘秀的谶纬神学。本书共29篇,早佚,现存《新论·形神》1篇,收入《弘明集》。清代《全汉文》亦有辑入。桓谭因著作本书险遭处斩,以“非圣无法”的罪名被贬官。本书对后世无神论思想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新论 187 新论东汉哲学政治著作。桓谭著,29篇。本书在政治方面,以历史进化论为依据,反对“事事效古”的复古主义,提出治国之道要因时而设,使“政合于时”;针对“天人感应”的“受命”说,又提出“国之兴亡,在于政事”的观点。同时主张实行“权统由一,政不二门”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采用“王霸”兼用、“威德更兴”的政策来治理国家;针对东汉初形势提出把“法度明正”,重用“贤智大材”,“举本业而抑末利”等视作求治之手段。本书已佚,《弘明集》收有《形神》1篇。另清人严可均《全汉文》有较全辑录本行世。 ☚ 春秋繁露 政论 ☛ 新论 新论东汉政治哲学著作。东汉桓谭著。桓谭(约前20—后56),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濉溪)人。“通音律、天文”,“博学多通,遍习《五经》”,“皆训诂大义,不为章句。能文章,尤好古学”(《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曾和当时著名的古文经学家刘歆、扬雄过从问学,并参与王莽代汉活动,受莽封爵。王莽败亡后,又出仕东汉王朝,以王莽新朝幸存的见证人身份,第一个对王莽作了历史批判,为班固写《汉书》及后人研究王莽所依据。东汉初,以古文经学与郑兴、杜林、卫宏等齐名,间接参与了当时的今、古文之争。多次上疏汉光武帝,建言国是。但因其反对图谶迷信,几遭处斩。后被贬谪外地,病卒于途中,桓谭作《新论》,是“术辩古今,尤重当世行事,究其得失,以为‘兴治’之用”。《新论》的取名,是因“谭见刘向《新序》,陆贾《新语》,乃为《新论》”。《新论》全书共二十九篇,实际篇目十六,除《本造》、《闵友》、《琴道》三篇外,余十三篇因篇幅较长,各为上下篇。是一部涉及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学艺术,即西汉时期所有学术领域的著作。著作反映了作者本人涉猎之广,并在一些方面超过当时的学术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 太玄 白虎通义 ☛ 新论东汉桓谭著。原有二十九篇,《隋书·经籍志》称:“《桓谭集》五卷,亡。”今为后人辑本。反对谶纬神学,倡导无神论思想。为王充所推崇。以清严可均辑本为详备。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出版校勘本。 新论见 《夏侯子新论》。 新论 新论书名,东汉桓谭撰,又称《桓子新论》,原29篇,分形神、祛蔽、辩惑等部分,论当世之事,驳长生不死之说,是研究汉代思想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原书早佚,清代孙冯翼、严可均有辑本。 ☚ 潜夫论 抱朴子 ☛ 新论学术类著作。亦名“桓谭新论”、“桓子新论”。东汉桓谭撰。原书二十九篇。《后汉书·桓谭传注》称,原书中《王覇》、《求辅》、《言体》、《见徵》、《谴非》、《启寤》、《祛蔽》、《正经》、《识通》、《离事》、《通赋》、《辨惑》、《述策》等十三篇,均有上下篇;《本造》、《闵友》、《琴道》三篇不分篇次,故实为十六篇。《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皆有著录,均作十七卷。唐宋之际佚失。元陶宗仪辑《桓谭新论》一卷,是现存最早的辑本,收入《说郛》。另有清孙冯翼辑《桓子新论》一卷,有《岱南阁丛书》本、《四部备要》本等,严可均辑《桓子新论》四卷,收入《全后汉文》,是佚文较全面的辑本。《弘明集》卷五收录《新论形神》一篇,亦可参阅。以自然知识揭露谶纬迷信是“奇怪虚诞之事”,系“巧慧小材伎数之人,增盖图书”而编造出来的,“非天故为作”。坚持万物都是阴阳之气相合而生,万物的生灭“若四对之代射(谢)”一样,是一种纯粹的自然过程,不能“变易其性”而“求为异道”。倡言精神对形体的依赖关系,认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又不能后然(燃)其灺(灰烬)”,人“气索而死,如火烛之俱尽矣”。反对神仙方术,指斥长生不老、灵魂不灭之说。王充《论衡》称“《新论》,论世间事,辨昭然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又称“世间为文者众矣,是非不分,然否不定,桓君山论之,可谓得实矣”。 新论书名。东汉桓谭著。《后汉书 ·桓谭传》称桓谭著书二十九篇,其注称原有十六篇。此书久佚,《弘明集》 中载有 《新论·形神》一篇。倡言“神灭论”,反对谶纬神学,灾异迷信。王充《论衡》曾深誉之。清有多种辑本,以严可均《全后汉文》辑本较为完备。 新论书名。东汉桓谭撰。又名《桓子新论》。原书二十九篇,记当时言事,反对谶纬迷信。全书已佚,清代严可均、孙冯翼各有辑本,分别收在《全后汉文》和《四部备要》之内。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