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是新生儿期血清中胆红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足月儿总胆红素大于240μmol/L,早产儿大于190μmol/L时称为重症黄疸。包括: ❶生理性黄疸; ❷溶血性黄疸(如新生儿溶血症等); ❸肝细胞性黄疸(如新生儿肝炎等); ❹阻塞性黄疸(如新生儿胆道闭锁、胆总管囊肿等)。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早产儿和新生儿的肝脏,使未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能力较弱。新生儿红细胞破坏的速率较大,形成未结合胆红素的量可达成人的3倍。约50%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5天内,血中胆红素含量增多,多为1~5mg/dl,出现显性黄疸,称为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多为生理性,于出生后1~2周消失。 新生儿黄疸的发生机制是: ❶红细胞寿命缩短、细胞色素或其他含血红素的物质转化增加、未成熟的红细胞以及未参加循环的红细胞在造血组织中破坏,都可致新生儿血内未结合胆红素含量增加。 ❷肝脏对胆红素摄取和结合不足。新生儿的肝脏在出生时尚未发育成熟,经过1~2周功能才逐渐完善。有人认为新生儿肝细胞中缺少Y蛋白成分,是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一个原因。新出生的猴肝细胞缺乏Y蛋白,而且也可发生生理性黄疸,可为旁证。用苯巴比妥诱导Y蛋白形成,可加速血中胆红素和BSP消失,同时肝组织内结合胆红素增多。另外,在新生儿,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不足。这是由于胎儿肝细胞中BGT的活性只有成人的1/3。而足月生的小狗,肝脏发育已相对成熟,肝中BGT的活性则接近成年狗的水平,这种小狗不发生生理性黄疸。 ❸未结合胆红素从肠道吸收入血。有人认为由于新生儿肠道无细菌,排入肠道的结合胆红素不能转变为尿胆素原。又由于其肠液和肠粘膜上皮细胞中有β-葡萄糖醛酸酶,可使肠腔里的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未结合胆红素,并重新吸收入血,导致血内胆红素增多。但对此点尚有异议。 新生儿黄疸持续加重,经久不退时,应考虑为病理性黄疸。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有先天性胆道闭锁、新生儿肝炎、母儿血型不合以及红细胞内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等。 ☚ 肝细胞性黄疸 妊娠黄疸 ☛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又称“利乌维耳黄疸”。指新生儿皮肤、黏膜、巩膜的黄染,呈淡黄、金黄甚至黄绿色。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多于生后2~3天出现,足月儿于生后10~14天消退,早产儿延至生后第3~4周消褪。病理性黄疸于出生后24h内出现或持续时间过长,见于下列疾病:新生儿溶血症、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道闭锁、新生儿窒息、头颅血肿及代谢性疾病等。 ☚ 新生儿消化道出血 利乌维耳黄疸 ☛ 000036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