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内出血在妊娠和分娩过程中,胎儿因颅内缺氧或颅内损伤而引起的颅内血管出血。形成的原因有: (1) 颅内缺氧。缺氧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渗出。出血部位常位于脑室壁上的末梢静脉及脉络丛的毛细血管。(2)颅内损伤。分娩时因胎头过大,产道狭窄或实施不适当的产钳术,导致颅内血管损伤出血。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颅内出血xinsheng’er lunei chuxue新生儿早期严重疾病之一,容易引起死亡,幸存者常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出现后遗症的时间可因病情有所不同,可在新生儿期或婴幼儿期出现。病因:宫内缺氧和产伤,多有难产史。症状:临床表现与出血部位和出血量有关。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易激惹,哭声尖叫,不时呻吟,呕吐,呼吸不整或有暂停。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抽搐,以致昏睡和昏迷,各种反射消失,重症者预后很差。轻者,一般经过精心护理和治疗,能较快恢复。对于重症者要绝对保持安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刺激,可采用胃管及静脉输液,来保证营养的供给,供氧保暖,给以镇静、止血药物等。预防本病的关键是做好围产期保健,对属于高危妊娠的孕妇,加强监护,减少宫内缺氧和产伤的发生。 ☚ 假月经 新生儿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病 ☛ 新生儿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n newborn新生儿的一种严重疾病。可因产前、产时、产后缺氧使血液从毛细血管渗出或因产伤造成颅内出血。病儿表现可有拥抱反射减弱或缺如、嗜睡、昏迷、呼吸不规则、苍白、青紫、呕吐、烦躁不安、惊厥抽搐、角弓反张、瘫痪、前囟饱满或窿起等。CT检查有助于诊断。治疗:主要加强护理,对症;如积血于某局部可在定位指导下穿刺吸出。 新生儿颅内出血缺氧或产伤引起的颅内出血。常表现为脑性尖叫、惊厥或嗜睡、昏迷、呼吸暂停、前囟门隆起等症状。须细心护理,一般应给镇静剂,使病婴安静,以免加重出血,此外应给予止血、降颅压,必要时给氧,用中枢兴奋剂等治疗。预防在于定期产前检查,提高产科技术。 新生儿颅内出血neonatal intracranial hemorrhage为新生儿由于产伤或/及缺氧造成的硬膜下、蛛网膜下、脑实质或脑室出血。患儿嗜睡、拒奶、呕吐、昏迷、尖叫、抽动。查体可有前囟饱满、瞳孔改变、生理反射消失、呼吸不整或暂停。超声波及CT检查,有助于部分病例的诊断。预后欠佳,易有后遗症。应加强护理,控制出血,降低颅压及对症治疗。 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颅内出血乃泛指发生于新生儿期的颅内任何部位的出血。以颅压增高、呼吸不规则、中枢神经兴奋和抑制症状为主要特征。病死率高,生存者可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病因有: ❶孕母方面: 有骨盆异常如骨盆小、扁平骨盆、造成母胎间头盆不称,胎头通过产道困难,使胎头受压变形,导致缺血缺氧、血管撕裂等改变; 病理分娩如急产、臀位产、剖宫产 (剖腹产)、钳产、吸引产等,胎头不适应变化过快之压力,导致颅内血管撕裂、出血;羊膜早破,使分娩迟滞; 心脏病、血液病、子痫、急性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等。 ❷胎盘与脐带异常: 如胎盘早期剥离、前置胎盘、病理性胎盘等,影响胎儿血液循环而发生颅内出血。脐带打结、脱垂、绕颈等均可使胎儿供血不足。 ❸胎儿方面: 如巨颅症造成头盆不称,产生前述同样后果。生后一周内的新生儿,生理性凝血机制低下。血管壁脆弱,若伴有缺氧、窒息、更易引起颅内出血。早产儿血管更为脆弱、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功能更差,可加重出血倾向。 产伤性颅内出血属机械因素所致,发病较早,病情进展较快。在流入静脉窦处之大血管损伤所致出血者可迅速导致死亡; 若小血管损伤,经积极抢救,常可挽救生命,且不一定有后遗症。 胎儿缺氧导致颅内出血之机理如下: 缺氧时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伴呼吸障碍的二氧化碳潴留可加重酸中毒),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液外溢。这种出血多为渗血或点状出血,出血量常不大而出血范围较广和分散,经处理后,病情可逐渐好转、恢复。缺氧性颅内出血与窒息有密切关系,窒息是新生儿缺氧的主要原因,因而窒息所致颅内出血并不少见。凝血障碍所致颅内出血发生较晚,发展较慢,多于生后第3~4天初次出现临床症状。颅内出血常因伴发脑水肿而使颅内压明显增高,病情迅速恶化。 病理解剖,根据出血部位可分为硬脑膜外 (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硬脑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脑室内、脑实质(脑内血肿)及混合型出血六种。顶骨过份重叠可导致流入上矢状窦的大静脉撕裂; 枕骨重叠于顶骨下则导致流入横窦的大静脉损伤。结合临床表现,出血部位可分为小脑幕上及小脑幕下出血两种。小脑幕上出血者,若出血量少,其临床症状出现较迟。一般早期为兴奋症状如烦躁不安、尖叫(脑性尖叫)、吐奶、口唇周围轻度青紫,面肌小抽动和眨眼。严重者有躁动,频繁尖叫,前囟饱满,面色青紫,偶发全身性小抽动。若病情继续发展则进入抑制状态,神志昏迷,呼吸不规则。小脑幕下出血者,症状出现早,病情重,发展快,常无囟门饱满,由于生命中枢直接受压,很快进入抑制状态,昏迷、心音低弱、心律减慢和呼吸微弱,全身肌张力低下,各种反射均不能引出。 腰椎穿刺多有颅压增高表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室出血者,脑脊液检查.外观可为粉红色或鲜红色 (示新鲜出血)或黄色 (示陈旧出血); 显微镜下可见多数皱缩红细胞(示陈旧出血)或为正常形态的红细胞 (多为新鲜出血)。若出血部位不与蛛网膜下腔相通,则脑脊液可无异常。应严格掌握腰椎穿刺的适应症及注意事项,近年来因恐加重出血,有尽量少作此项检查的趋势。血液检查有助于探讨原因,常作的项目有凝血酶原时间、Ⅶ因子活性、凝血活酶形成等试验。 诊断需详细了解孕母健康及分娩史;新生儿有无产伤、宫内窒息史及出生后呼吸情况。严密观察、注意有无任何可疑的神经系统早期症状。脑脊液检查阳性结果有诊断意义,但正常者不能除外颅内出血。采用CT可作定位诊断。鉴别诊断需考虑脑水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新生儿其他原因所致惊厥等。分娩时的子宫收缩引起的脑缺血、缺氧等均可继发脑水肿而不伴出血。鉴别要点在于脑水肿者症状轻,拥抱反射存在,或出生时消失但短期内恢复出现,症状多在48小时内消失。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周围血有感染性血象及脑脊液炎性改变。新生儿其他原因惊厥如低钙血症、低镁血症、新生儿破伤风等则无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 颅内出血预后较严重,过去死亡率高,存活者亦多有后遗症。近年来由于及早诊治,这种转归已稍有改善。 治疗包括细心护理、止血与对症治疗等方面。 ❶必须保持婴儿绝对安静,避免不必要的扰动。头位稍抬高,侧卧,以防呕吐物及口腔内分泌物吸入气道。注意保暖。不急于经口喂养,可将挤出的母乳(或用配制之乳方)经滴管或鼻饲喂养。 ❷当临床出现颅内压增高的早期表现时(一般于生后12~48小时之间)应及时采用脱水剂,常用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按每次1g/kg计算,于半小时内由静脉滴入,速度不宜过快,尤其对出血持续者应慎重掌握输液速度。一般24小时内用1~2次即可。于出血停止后24小时可用地塞米松等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减轻脑水肿作用。 ❸新生儿颅内出血可为新生儿出血症的一种表现,故治疗宜兼用凝血剂。常用维生素K,但若在出生前后已用过而证明无效者则宜用新鲜血浆弥补生理性凝血因子的低下。最早开始输血浆的时间是生后24~48小时内,一般为生后36~72小时,每次用量足月儿25ml,早产儿可少至15ml,隔日一次,一般1~2次即可。 ❹静脉输液为不可缺少的辅助治疗措施,输液时注意液体总量,随生后日龄的增长而液量逐日增加,必须严格掌握,不宜过快,在单位时间内输入量不可过多,一般从生后3天开始,逐渐减少输液量而增加口服量。有烦躁不安或惊厥时,可用镇静剂,如安定,每次0.1~1~2mg/kg肌肉注射,宜用最小有效量,每次只用一种,但各药可交替使用。有呼吸、循环衰竭者可用少量中枢兴奋剂,但不宜过早使用。有低血钙者应用葡萄糖酸钙治疗。 预防胜于治疗。应做好围生(产)期保健工作,及早防治母病。分娩过程中有导致缺氧、头盆不称者,应加强产科措施,不可滥用催产剂. 对难产儿、手术产儿、早产儿或生产时有窒息的新生儿、宜及早防治,精心护理及严密观察。执行产前、产后预防维生素K缺乏的措施,在分娩开始时给孕母肌注或口服维生素K,对预防低凝血酶原血症引起的颅内出血有效。 ☚ 新生儿低镁血症 新生儿硬脑膜下血肿 ☛
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颅内出血可分为缺氧性与产伤性两种。前者由于缺氧窒息引起,如胎盘早剥、脐带打结、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引起的缺氧致胎儿血氧浓度降低,引起脑及脑膜充血、水肿、血管通透性增加,致血液渗出。出血部位常在脑室管膜下、蜘蛛膜下腔或脑实质中。早产儿多见此型。后者由于分娩过程中机械性损伤所致,如急产、难产、手术助产等,头颅挤压致颅内血管破裂出血。出血部位常在顶部硬脑膜下或小脑天幕附近。大体重儿多见。新生儿本身凝血机理不全,早产儿血管壁更为脆弱,故发病率远较足月儿高。 其临床表现的窒息、兴奋与抑制状态相继出现为特征。多数患儿出生时有窒息,轻症者继之出现兴奋,易激惹,有时有抽搐,呼吸不规则,阵发性青紫,两眼凝视或斜视,前囟饱满,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体温波动或不利。重症者往往在抢救过程中渐呈抑制状态,四肢厥冷、面色青灰、瞳孔大小不等、肌肉松弛、心音低钝,呼吸浅而慢、各种反射消失,甚至昏迷死亡。出血多者血化验呈贫血像,蜘蛛膜下腔及脑室内出血时,脑脊液可呈血性或黄色,可有眼底出血,新鲜脑脊液检查发现皱边红细胞对蜘蛛膜下腔出血有诊断价值,但不宜作为诊断的必要依据。 严重的颅内出血常可引起新生儿死亡,较轻者也常可能有神经损伤而留下后遗症,故加强围产期保健、防治早产、及时发现并纠正异常胎位,提高助产技术、正确施行各种助产手术,严密观察产程,及时纠正胎儿宫内缺氧,对早产、难产及产时曾有窒息的新生儿,出生后常规注射维生素K和C等,均是预防颅内出血的重要措施。 一旦发生颅内出血,必须抓紧时间治疗。注意保暖、安静、头抬高,右侧卧位防呕吐物吸入。延迟开奶时间,必要时可鼻饲或滴管喂养,保证热卡补充。严密观察病情,躁动不安者可用氯丙嗪与异丙嗪每次各1mg/kg肌肉注射,半小时后尚未安定而无药物不良反应者,可每隔4~6小时重复一次。惊厥者加用苯巴比妥钠每次2~5mg/kg肌肉注射或安定1~2mg肌肉注射。遇有抽搐不止、呼吸抑制、心率变慢、频繁呕吐等颅内压增高情况时,可静脉注射50%葡萄糖每次2ml/kg或20%甘露醇每次1~2g/kg但需慎用。氢化可的松等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增强机体应激能力,并有改善脑水肿的作用,可适当应用。止血剂对防止继续出血有一定作用。可用维生素K1 5~10mg、维生素C 100mg静脉注射,也可选用对羧基苄胺、安特诺新等。严重患儿可反复少量输新鲜血或血浆。有呼吸衰竭时,可交替应用可拉明、山梗菜碱。疑有硬脑膜下血肿者(上述处理无效,骨缝分离,前囟隆起,头围增大,瞳孔不等或有局限性神经征) 可行穿刺,作诊断或治疗用。及早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 新生儿肺炎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 000115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