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新文化运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人民进行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也是中国近代第四次近代化的探索。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为代表人物。《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在俄国十月革命前后经历了两个性质不同的阶段。十月革命前,以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为主要内容,使广大人民从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上的准备,其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范畴。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新青年》先后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胡适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新文化运动的开展。陈独秀主张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在文学革命中,成就最高的是鲁迅,他的《狂人日记》《孔乙己》等,是白话小说的典范。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走上新的阶段,具有新的内容。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传来,新文化运动在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和推动下,《新青年》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内容,刊登了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歌颂十月革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做了准备。此时的新文化运动已属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新文化运动xīn wén huà yùn dòng指我国五四运动前后的文化革命运动。1920年冰心《忏悔》:“我立志从今日起,不做从前所谓新文化运动了。东抄西袭的谁不会写两篇,说两口。个人坠落不要紧,何苦替新文化运动添阻力。”1920年朱执信《兵的改造于其心理》:“我常说现在的新文化运动,要是不加以科学精神,恐要变做魏晋的清谈。” 新文化运动 082 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反对封建旧文化、旧传统的思想启蒙运动。辛亥革命失败,袁世凯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复古逆流。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年更名《新青年》,迁到北京出版。他与李大钊、鲁迅等人,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文言文。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政治上思想上给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 ☚ 老开西事件 五四运动 ☛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Xinwenhua yundong“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统称。包括 “五四”前的启蒙运动和 “五四”后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时间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 《青年》杂志 (自2卷1号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倡导者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鲁迅等人,提出的口号是 “民主”和 “科学”。民主,指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科学, 指的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科学态度与方法。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 民主和科学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两个车轮。在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下, 以反对封建专制, 提倡民主政治; 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道德; 反对迷信, 提倡科学; 反对旧文学, 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 打破了二千多年来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教条对人们的束缚, 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在思想界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中,掀起了寻求真理、追求解放的浪潮,为中国接受十月革命影响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思想条件。“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 主要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和进化论思想, 是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作舆论准备,其性质仍属旧民主主义。但从1918年下半年起,已开始有了新的内容与素质。俄国十月革命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 对十月革命表示无限的欢迎与向往, 由效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 转而效法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由向西方资产阶级文明寻求出路,转而研究和宣传十月革命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在1918年11月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著名论文, 标志着中国人民的新觉醒。五四爱国运动,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此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 并在新思潮百家争鸣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新文化运动已是为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共和国作舆论准备, 其性质属于新民主主义了。“五四”后,许多早期宣传新文化的报刊转向以介绍马克思主义与十月革命为主要内容, 宣传社会主义的进步团体与刊物如雨后春笋增多起来, 马克思主义重要著作大量翻译出版, 涌现出一批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马克思主义者回击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潮,坚持了新文化运动的正确方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新文化运动就此结束。 ☚ 五四运动 新青年 ☛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Xinwenhua yundong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发生的反对封建思想的启蒙运动。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和胡适。早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同时揭露和批判封建伦理思想和封建旧道德,对以孔孟为代表的封建文化思想进行抨击。这次运动在启发人们追求真理,使人们从封建传统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等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早期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及进化论的思想,其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逐渐有了社会主义的倾向。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原来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在“五四”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全国各地创办的进步报刊和进步社团,如雨后春笋。这些社团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日益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新文化运动从内容到形式的深刻变化,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 ☚ 安福国会 中国现代史 ☛ 新文化运动“五四”时期文化运动的总称。以“五四”为界分前后两个阶段。“五四”运动前兴起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标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刊址亦迁到北京)。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的特权政治和迷信盲从,要求政治民主;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举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反对孔子学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成为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属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文化运动的范畴。“五四”以后,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相结合,成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封建军阀,为了维护他们在中国的统治秩序,复辟封建帝制,袁世凯、康有为等人在文化领域里,刮起了一股尊孔崇儒,反对民主共和的逆流。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大力宣传民主主义文化,同封建思想展开了激烈斗争。对反动的封建文化发动了反击,掀起了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后改为《新青年》,并迁往北京,成为宣传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主要阵地。他们以《新青年》为阵地,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帜,大张旗鼓地宣传民主主义的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比较深刻地批判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主张文学革命。运动要求建立的是法兰西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属于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突破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樊篱,它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相结合,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 新儒学 新苏黎世报 ☛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又称为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时期兴起的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的文学革命运动。自1915年9月 《青年杂志》 (后改为 《新青年》) 创刊后,曾刊登陈独秀、吴虞等人的文章,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和孔子学说,掀起了 “打倒孔家店” 的浪潮,并宣传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学说和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观点,以及近代科学思想。同时还倡导了以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内容的文学革命运动,发表了胡适的 《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 《文学革命论》 等文章。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和马列主义传播,为新文化运动注入崭新的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展开,遭到守旧派人物的顽强抵抗。他们以所谓 “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 为宗旨,反对新文化。林纾撰文攻击新派人物 “覆孔孟、铲伦常”,并嘲讽白话文,希望军阀镇压新文化运动。《新青年》 对他们的攻击给予坚决反击,并正式提出 “拥护那德莫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 的口号,(《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李大钊发表 《新旧思潮之激战》,表示了同旧势力作斗争的坚强决心。鲁迅则以一系列杂文揭露和讽刺守旧派。《每周评论》 等许多报刊也纷纷发表言论支持新文化运动。“五四” 运动爆发后,《新青年》 又大力宣传共产主义的社会革命论,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很大影响,而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实用主义等学说也得到流传,新文化运动内部又不断展开论战。这些论战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文学革命得到有力推进,白话文在文化领域内占据主导地位。文学的语言形式、思想内容和文学观念都引起了深刻的变化,使中国文学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 格调说 文学革命 ☛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前进步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掀起的一场文化革命运动。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在文化思想领域里大肆鼓吹尊孔复古和奴化思想,但由于民主革命的发展,在文化思想上出现了新的潮流,与旧文化、旧思想展开斗争,形成新文化运动。它的主要内容是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提出的民主和科学。提倡民主以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反对封建礼教和道德,提倡科学以反对旧八股、旧教条,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并由此而影响到语言文学的改革: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这个运动虽然仍旧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但对人民群众的思想解放和觉醒起了很大作用,为五四运动作了酝酿和准备。 ☚ 老西开事件 袁世凯 ☛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前后文化运动的统称。从性质上看,“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未能超出旧民主主义的范畴,“五四”后它才具有了新民主主义的性质。它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1916年9月起更名为《新青年》)为起点,竖起了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攻击。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易白沙、吴虞、钱玄同等。他们以《新青年》为中心阵地,极力倡导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的伦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倡导科学,反对尊孔复,古、偶像崇拜,反对迷信鬼神,要求以科学的理性判断一切;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积极推动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陈独秀首先在《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向“敏于自觉,勇于奋斗之青年”宣传近世欧洲的“解放历史”。说:“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他热情地宣传人权思想的同时,还宣传科学。他说:“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陈独秀勇猛地向封建统治发起冲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中也指出:吾人为谋新生活之便利,新道德之进步,“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吴虞则大声疾呼“我们不是为君主而生的!”“我们如今应该明白了,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胡适写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用白话文学代替仿古文学。鲁迅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塑造了一个封建叛逆者“狂人”的形象,号召人们起来推翻人吃人的旧制度。“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尽管没有超出旧民主主义的范畴,但它却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启蒙运动,为“五四”爱国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准备了思想条件。 ☚ 《解放日报》改版 新华报 ☛ 新文化运动xin wen hua yun dong【历史】New Cultural Movement(1915~1919) 新文化运动xin wen hua yun dongNew Culture movement,an ideological enlightment movement aimed against feudal culture 新文化运动New Cultural Movement (1915-1919)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人民进行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为标志,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为主要代表,在“五四”运动前后经历了两个性质不同的阶段。 “五四”运动前,以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迷信观念为主要内容,使广大人民从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上的准备,其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的范畴。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走上新的阶段,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领导和推动下,以宣传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为主要内容,并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作了准备。此时的新文化运动已属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范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