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新德国电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新德国电影

新德国电影

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联邦德国的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艺术运动。1962年,为使联邦德国电影摆脱长期保守沉闷和回避历史及现实的僵化局面,26位青年电影工作者在第八届联邦德国短片电影节上联名发表了 《奥伯豪森宣言》,宣称 “与传统电影决裂”,“从陈规陋习、商业伙伴和利益集团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从而创立 “新的德国电影”; 并倡导 “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的电影语言”。1960年,由亚历山大·克鲁格导演的 《和昨天告别》、彼德·沙莫尼导演的 《禁猎狐狸季节》 和施隆多夫导演的 《特莱斯》,先后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从而迎来了新德国电影的第一个创作高潮,连续出现了不少引人注目的成功影片。1975年又掀起第二个创作高潮,被称为 “新德国电影学派四杰” 的法斯宾德、施隆多夫、赫尔措格和文德斯同时崛起影坛。他们拍摄的《恐惧吞噬灵魂》、《阿吉尔,上帝的愤怒》、《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 等影片相继在国际上赢得较高声誉。1979年,法斯宾德导演的 《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 和施隆多夫导演的 《铁皮鼓》,再次在国际上获得巨大成功,从而掀起了新德国电影的第三次高潮。新德国电影将哲理化、纪实化、心理化和综合化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潮汇于一体,兼容叙事性和形式探索,集中反映了当代电影的新特征和新动向。尽管几起几落,时至今日仍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 新浪潮电影   奥斯卡奖 ☛
新德国电影

新德国电影

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联邦德国的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艺术运动。1962年,为使联邦德国电影摆脱长期保守沉闷和回避历史及现实的僵化局面,26位青年电影工作者在第八届联邦德国短片电影节上联名发表了《奥伯豪森宣言》,宣称“与传统电影决裂”,“从陈规陋习、商业伙伴和利益集团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从而创立“新的德国电影”; 并倡导“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的电影语言”。1960年,由亚历山大·克鲁格导演的《和昨天告别》、彼德·沙莫尼导演的《禁猎狐狸季节》和施隆多夫导演的《特莱斯》,先后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从而迎来了新德国电影的第一个创作高潮,连续出现了不少引人注目的成功影片。1975年又掀起第二个创作高潮,被称为“新德国电影学派四杰” 的法斯宾德、施隆多夫、赫尔措格和文德斯同时崛起影坛。他们拍摄的《恐惧吞噬灵魂》、《阿吉尔,上帝的愤怒》、《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等影片相继在国际上赢得较高声誉。1979年,法斯宾德导演的《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和施隆多夫导演的《铁皮鼓》,再次在国际上获得巨大成功,从而掀起了新德国电影的第三次高潮。新德国电影将哲理化、纪实化、心理化和综合化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潮汇于一体,兼容叙事性和形式探索,集中反映了当代电影的新特征和新动向。尽管几起几落,时至今日仍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 新浪潮电影   奥斯卡奖 ☛
新德国电影

新德国电影Der Neue Deutsche Film

本世纪60年代初出现在联邦德国的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当时的西德电影在经济和艺术方面都面临严重危机,因循守旧、逃避现实的庸俗娱乐片和文学改编片充斥影坛。1962年2月28日在奥勃豪森第八届西德短片电影节上,26位青年电影工作者联名发表一篇宣言(后被称为《奥勃豪森宣言》),提出要创立新的德国电影,与传统电影决裂,要运用新的电影语言,从陈规陋习和某些利益集团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他们断言“爸爸们已经死亡”,要“寄希望于新电影”,表示准备共同承担经济风险。《奥勃豪森宣言》的诞生标志着西德电影的历史性转折。宣言签名者大都是只拍过短片的无名之辈,只有亚历山大·克鲁格曾以见习导演身份参与过著名导演弗里茨·朗格《印度墓碑》一片的拍摄工作。1966年,这批年轻人推出第一批长故事片,标志着新德国电影的真正诞生。其中克鲁格的《向昨天告别》、彼得·沙莫尼的《狐狸禁猎期》和福尔克尔·施隆多夫的《青年托尔勒斯》分别在威尼斯与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初期的新德国电影以一种不存幻想的写实主义,真实地反映德国的过去与现状,描写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及其与老一代的对立,表达了作者对安于现状、充满空话的社会的抗议。艺术上追求真实的近似纪录片的风格。这一时期的另一重要导演让—马里·施特劳布,有“超级现实主义大师”之称,也是现代电影史上最有争论的人物之一。其作品具有全新的艺术风格,反对气氛修饰,重视画面寓意,用单调、近似朗诵般的对白方式反对自然主义的对白方式,追求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中的间离效果。代表作有《没有和解》(1965)、《摩西和阿伦》(1975)。
70年代中期,新德国电影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出现了赖纳·法斯宾德、韦尔纳·赫尔措格、维姆·文德斯等一批有才能的青年导演,他们的作品开始在国外连连成功。在1975年的伦敦电影节和纽约电影节上,新德国电影实际上囊括了所有的奖项,成为70年代西方电影界最令人瞩目的艺术运动。法斯宾德、赫尔措格、文德斯亦成为70年代新德国电影的代表。他们都出生于战后,属于新德国电影的第二代导演,思想比第一代导演更自由、更活跃,更少旧电影传统的束缚和影响,与第一代导演相比,受法国新浪潮和美国电影的影响更深;他们不满足于直接摹写现实,而是更多地批判社会。其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各异。对他们及其作品的研究已成为西方电影学术界的重要课题之一。
新德国电影因其讲究艺术,强调创新,长期不为国内观众所接受,在国内没有市场,经济一直依赖于政府的资助。《奥勃豪森宣言》发表之后,由于资金缺乏,整整三年无所作为。1965年初,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克鲁格游说联邦参议院成功,争得资助;同年2月,新德国电影监委会成立,设立青年电影基金,从1965年至1967年,资助青年导演拍片达二十部,对新德国电影取得第一批成果起了决定作用。70年代,除争取政府资助外,又依靠美国大发行公司和电视台的资助两次度过经济难关。直至1979年,法斯宾德的《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和施隆多夫的《铁皮鼓》在国内外获得巨大成功,新德国电影才终于摆脱了十多年来国际上获奖、国内不卖座的畸型局面。此后,新德国电影成为联邦德国电影的主流,成为所有新崛起的青年导演们富有艺术特色的电影作品的统称。但自1982年法斯宾德逝世后,有些导演热衷于到美国拍片,有些导演走进电影艺术的象牙塔,新德国电影的国际影响渐趋衰落。

☚ 塔尔科夫斯基   施隆多夫 ☛
0000127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