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持久收入假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持久收入假说

由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来的一种消费函数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长期内,人们的消费与持久收入之间有一种稳定的函数关系。所谓持久收入,是消费者预期在长期内获得的收入。

持久收入假说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PIH)

亦称“永久收入假说”。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的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收入可分为暂时收入和持久收入。暂时收入是临时性的、偶然的收入;持久收入是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性收入。人们总希望生活和消费稳定,因此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就不是暂时收入而是持久收入。以C代表消费,Yp代表持久收入,c代表边际消费倾向,则持久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为:C=cYp。这一假说把消费与持久收入联系在一起,从而解释了长期中消费函数的稳定性。弗里德曼用持久收入的稳定性证明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从而说明了货币供给量变动对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持久收入假说

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Friedman,Milton,1912— )提出的一种消费理论。弗里德曼认为,人们的收入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暂时性收入,即那些偶然性的、未预期到的临时性收入;另一部分是持久性收入,指消费者在较长时期可以维持的稳定收入水平。人们在计划自己的消费水平时,不是依据短期的实际收入,而是把消费和长期的持久收入联系起来。短期的可支配收入由于受许多偶然因素的影响,是一个经常变动的量,人们的消费不会随它的波动而经常变动。消费者为了实现其效用最大化,实际上是根据他们在长期中能够保持的收入水平来进行消费的。暂时性的短期收入变动只有在能够影响持久收入水平预期时,才能影响消费水平。因此,消费是持久收入的稳定函数。持久收入是消费者一生中的稳定收入,这种稳定收入可以理解为消费者一生收入总和的某种平均数。消费者在其生命终结之前无法准确知道其持久收入,持久收入也无法直接观测到。因此,消费者只能根据某种方法,利用可得到的信息,对其持久收入进行估计。弗里德曼假设消费者的预期是适应性预期。因此,持久收入假说实际上是说,消费需求是消费者对持久收入的预期的函数。

持久收入假说

持久收入假说Permanment Income Hypothesis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发展起来的消费函数理论。它包括弗里德曼(Friedman,M.) 的持久收入假说和莫迪里安尼 (Modigliani,F.) 的生命周期假说(LifeCycle Hypothesis)。原先西方学术界强调这两种假说的差别,现在认为它们是互补的。与绝对收入假说和相对收入假说不同的是,弗里德曼和莫迪利安尼的假说对消费支出和作为资源优化配置的消费行为进行了区别。他们把时间因素引入消费函数分析,把消费看作为随时间推移的现在和未来资源的最优配置。
(1) 持久收入假说。弗里德曼1957年出版了 《消费函数理论》一书,正式公布了他的持久收入假说。早在该书出版之前,弗里德曼的消费函数理论已经通过该书的文稿广为流传。他认为收入可分为暂时收入和持久收入。前者指偶然得到的收入; 后者指消费者可以预料到的长期性的收入。与此相对应,消费分为暂时消费和持久消费。暂时消费指非经常性的消费; 持久消费指正常的、计划中的消费。因此,暂时收入与暂时消费之间,或暂时消费与持久消费之间不存在固定的比率,只有持久收入(Yp) 和持久消费 (Cp) 之间存在固定比例关系:Cp=KYp(0持久收入大致相当于消费者一生的收入。弗里德曼把消费者个人或家庭借以取得收入的财富形式分成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持久收入是以个人或家庭拥有真实财产、金融资产和人力资本的价值作为计算基础的。个人天赋的、获得性的技能和教育水平是人力资本的表现形式。他认为,持久收入是个人或家庭拥有的这些财富预期得到的平均收益的总和。既然消费者的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之间存在固定比例,显然储蓄在持久收入中也占有一个固定比例。
由于弗里德曼假定,暂时收入与暂时消费没有必然的联系,那么,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等于零。全部暂时收入将成为储蓄,现实的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显然,他的这个假定很难与现实相吻合,通常的情况是偶然的收入增加会刺激消费。弗里德曼对此的解释是,偶然获得大量意外收入的人可能会购买耐用消费品。但这是增加个人财富的一项投资,耐用消费品在此后提供的服务才是消费。由此可见,持久收入假说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消费者的长期、可预料的收入作为解释现期消费的主要变量。
(2) 生命周期假说。莫迪利安尼等人提出的这一消费理论,是用由消费者一生的收入波动,而不是用现期收入来说明长期消费函数的特征的。这种假说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不仅决定于其现期收入,更重要的是决定于其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的预期长期收入。生命周期假说有时也被称为持久财产假说。假定消费者根据其一生的预期收入来规划他们的消费和储蓄方式,那么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其表现形式不同。这种假说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 少年、壮年和老年。在少年时期,没有收入只有消费,存在着负储蓄; 在壮年时期,收入逐渐到达高峰,这一阶段的收入用于偿还少年时期的债务或储蓄起来用于养老。这时储蓄率为正值,平均消费倾向相对降低; 到了老年时期,收入下降,为了维持原来的消费水平,就要动用为养老而进行的储蓄,因而储蓄率为负值。莫迪利安尼认为,如果计算一生收入的现值,那么消费者的消费与一生收入现值的比例是不变的。只有当各种社会经济因素使得消费者的收入和财产状况发生变化时,其消费才会受到影响。
持久收入假说把消费 (资源最优配置意义上的) 同持久收入的流量联系起来,消费者通常被假定为寿命无限长的个体。储蓄是为了让现在与未来消费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隐含在市场上真实利率的边际转换率。从这方面看,可以说持久收入假说强调储蓄的遗赠动机(Darby,1972)。而生命周期假说假定消费者把他们的全部收入在一生中都消费完,储蓄被看作在生命的不同阶段调节收入与消费的平衡而已,因此,像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这类能改变消费者生命不同阶段中消费和收入结构不协调程度的因素,可能会对总储蓄产生重要影响。

☚ 相对收入假说   科学抽象法 ☛
持久收入假说

持久收入假说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把目前消费主要看作是预计的一生平均收入函数的理论假说。持久收入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来的,旨在说明有关收入与消费之间关系的经验数据中的矛盾,从而证明个人消费是其持久收入中一个不变的比例。
持久收入假说认为被衡量的收入和消费概念都含有持久的和暂时的成份。持久的收入和持久的消费分别是预期的和计划的收入与消费。而暂时收入是指意外的横财或收入的损失,暂时的消费是指消费未预料到的变化。暂时收入与持久收入是不相关的,暂时的消费与持久的消费也是不相关的,甚至暂时消费与暂时收入之间也缺乏稳定的比例关系,只有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是相关的,在长期中,个人所消费的只是他们持久收入中一个不变的比例。这个假说解释了有关长期消费函数的经验数据。
与长期相反,大多数住户,在商业循环中会经历暂时收入呈现负值的情况。但由于这些住户的消费是与他们的持久收入有关的,因此他们的平均消费倾向将上升,从而形成由经验资料所揭示的短期消费函数。类似的横断面资料证实,在较高收入集团中,超过半数以上的个人具有正的暂时收入,因而有较低的平均消费倾向。而在较低的收入集团中,超过半数以上的个人具有负的暂时收入,因而平均消费倾向较高。由于这些个人寻求的是消费他们持久收入中一个不变的比例,因此,意外的横财或损失的结果是消费不发生变化。只有储蓄的上升或下降才有平均消费倾向相应的下降或上升。
持久消费的概念和对持久收入和持久消费价值的估计产生了许多问题。例如,持久收入假说认为,住户购买耐用消费品是在进行投资,而只有这些耐用品服务的流量才进入消费概念。因此,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衡量这些服务的真正价值就如同区分收入中的持久成份和暂时成份一样,是极为困难的。

☚ 生命周期收入假说   绝对收入假说 ☛
持久收入假说

持久收入假说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美国经济学家M.弗里德曼提出的一种消费函数理论。它认为,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取决于持久收入。以C代表消费,b代表边际消费倾向,yp代表持久收入,则持久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为:

C=b·yp

弗里德曼认为,人的收入可以分为暂时收入(一时的、非连续性的偶然收入)与持久收入(长久的、有规律的稳定收入)。人们希望消费是稳定的,因此,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就不是暂时收入,而是持久收入。弗里德曼还说明了持久收入的估算方法。他认为,持久收入与过去和现在的收入是相关的,因为人们总是根据过去与现在的收入来预期未来的收入。这样,持久收入就是过去收入与现在收入的加权平均数,时期越近,加权数越大。以y-1代表过去的收入,以y代表现在的收入,以θ代表加权数,则持久收入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表述:


yp=θy+(1-θ)y-1 (0<θ<1)

持久收入假说把消费与持久收入联系在一起,从而也解释了长期中消费函数的稳定性。此外,持久收入假说还是弗里德曼的重要理论——现代货币数量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弗里德曼用持久收入的稳定性证明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从而说明了货币供给量变动对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参见“长期消费函数”、“现代货币数量论”。
☚ 相对收入假说   生命周期假说 ☛
0000038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4: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