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续太极拳术语。拳术的劲力不连贯或神意不流畅。为太极拳病。 断续duànxù时而中断时而继续。多用于声音、时间和与声音、时间有关的事物,也有时用于与空间有关的事物。例如: ❶ 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 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❷ 意外地听得猫头鹰的呼啸,也有断续的虫鸣。(茅盾《锻炼》) ❸ 胡同两旁的门洞里,永远有几个蜷伏着的人,……嘴里发着断续的呻吟。(冰心《我们这里没有冬天》) ❹ 你时眠时醒,好像要对我说些什么话,却始终讲不出来,我听见的只是一些断续的字。(巴金《纪念我的哥哥》) ❺ 断续的春雨已经停了。 ❻ 他多么想把断续的历史画面一幅幅联缀起来,构成一个完整复原的当时形象,……(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❼ 我也就断续地说完了我的话,连余音都消失在虚空中了。(鲁迅《伤逝》) ❽ 墙内树枝上,知了断续地叫着。(巴金《家》) ❾ 断续杂乱的过去和现在像泡沫似的在她发胀的脑子里翻腾。(茅盾《虹》) “断续” 可以重叠成 “断断续续”,使用频率更高。例如: ❿ 这声音断断续续,像是呻吟,又像是啼哭。(茅盾《锻炼》) ⓫ 远处水接着天,间或界着一线的远岸或是断断续续的远树。(叶圣陶《记游洞庭西山》) ⓬ 断断续续的幻象依旧在她那闭合的眼睛内移过,…… (茅盾《虹》) ⓭ “我本来要……来投……”阿Q胡里胡涂的想了一通,这才断断续续的说。(鲁迅《阿Q正传》) ⓮ 开始时还有些羞涩,说得断断续续,慢慢地却越说越流畅,越说越激昂; …… (陆文夫《小巷深处》) 断续 断续中断与连续在处理作品情节、脉络等方面的对立统一规律。在文章和文学作品中具体表现为行文到某处暂时停顿,把所叙、所议之人、事、景、物、情、理搁置 一旁而转接其他内容,然后再回头重续原文线索。断与续本是生活中的固有现象。有断有续是事物发展阶段性和连贯性的表现。作为生活的能动反映的文章和文学作品,自 应符合生活的发展规律,有断而又有续。连而不断或断而不连,都是不可取的。写作中从生活出发,科学地处理好断与续的辩证关系,断乎其所当断,续乎其所当续,可以使文章或文学作品文势错综尽变,文意沉郁顿挫,情节跌宕腾挪,结构摇曳生姿,呈一种严谨而不板结、自然而不松散的和谐状态,取得很强的表达效果。 继续主要应用于情节的组织和结构的安排上,亦有大小之分。《水浒》在两打祝家庄之后插入解珍、解宝争虎越狱一事,在攻打大名府过程中插入截江鬼、油里 谋财害命一事,属于情节结构上较大的断续,有如“横云断山” (清·金人瑞: 《读第五才子书法》),别开生面。第八回中写林冲在柴进庄上与洪教头比武,先后插入吃酒、解枷、柴进设赌注等事,形成情节发展过程中的三 个小断续,“极力摇曳,使读者心痒无挠处” (金人瑞: 《<水浒传>回评》。在具体的语言文字表达上亦可适当运用断续,如叙述中插入抒情、议论文字,议论中插入叙述等等。这类断续的作用主要在于加强对主题的开掘、或加强作品的表达效果,使之波澜起伏、动人情怀。 断续的最高境界是“语不接而意接”的“明断暗续” (清·刘熙载: 《艺概·文概》)、似断实连。如庄子的《逍遥游》,先从鲲鹏写起,写出其“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气势之后,文笔断开,转写蜩与鸠后再断开转写斥 ,然后用“此大小之辩也”一句将上文两个断处非常自然地连接起来,断得表乱而里不乱,续得自然而不露痕迹。老舍的话剧《茶馆》,时间跨度五十余年,出场人物七十多个,事件杂而多,没有一个统 一的故事贯穿全剧,表面看似乎分散而不连贯,但由于有新旧两种势力的斗争这一条线索隐于其中,呈现出一种杂而不乱,断而相续,似断实连的结构特色。要达到这一境界关键在于“眼光不走”,“缰辔在手” (刘熙载: 《艺概·文概》),用一条统一的红线不露痕迹地将那些表面上互不关联的情节、事件、景物、思绪贯穿起来,作到断得巧,续得妙;断处断而不断,续处自然紧密。 ☚ 开阖 抑扬 ☛ 断续 断续间(间或) 连绝 断断续续 时断时续 逗逗落落 七断八续 连续而略有间断:阵阵 表示前后相继,时断时续:陆续 旋旋 陆陆续续 不急不忙,时断时续:离即 断断续续的样子:哩哩啦啦 间断的样子:阙然 (时而中断,时而接续:断续) ☚ 继续 延续 ☛ 断续病证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即断绪,详该条。 断续 断续duanxu指文章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从文章脉络角度而言。有一种断续是“阳断而阴连”,行文到某处,暂时停住,把所叙的情节或所议之事搁置一边,转叙别的内容。然后再旧话重提,断线再接,续上前文。是写作技法之一。 《史记·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刘邦到鸿门见项羽,套项羽说出刘的左司马曹无伤告密之事,刘邦听后似乎没有任何反应。文章接下去主要写刘邦、张良等人如何处处提防范曾的暗算。直到刘邦从鸿门宴上逃脱,回到自己的营地后,作者才又提此事,写“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断得自然,续得合理,把刘邦那种工于心计的性格特点刻画得更加淋漓尽致。还有一种断续亦即插叙,如夏衍的《包身工》,按照“起床”、“吃饭”、“上工”、“收工”的一天生活的顺序,记叙了包身工非人的境遇。在起床和吃饭之间,作者插入了关于包身工来源的叙述;在吃饭和上工之间,又插入了资本家雇用包身工的原因的叙述。这两段插叙,加强和开拓了文章主题。此外,在具体的文字表达上,也可采用断续法。象叙述过程中,插入抒情或议论文字,议论进行中插入叙述文字,或叙述中插入描写文字等等。 断续的正确运用可以增加文章的表现力,但要注意:断,不可过长,不可频繁。断得太长,续起来便觉突兀,容易分散读者的情绪和注意力;过于频繁,容易使头绪紊乱,线索中断。 ☚ 离合 疏密 ☛ 000198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