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文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文质wén zhì(字)刘仲质,明代人,任礼部尚书。 文质wén zhì(字)万斌,明代人,授副千户。 文质wén zhì(字)卢彬,明代人,宣德进士,官至山西参政。 文质wén zhì(字)袁彬,明代人,官前军都督。 文质wén zhì(字)饶政,明代人,永乐进士,授御史佥事。 文质wén zhì(字)古朴,明代人,累官户部尚书。 文质wén zhì(字)王彬,明代人,由进士为御史。 文质元末明初甬东(今浙江舟山)人,徙居昆山太仓。字学古,号海屋,晚号雁门叟。以学行称耆硕。元至正(1341—1370)间参与顾瑛主持之玉山雅集。词章奇放。诗好为长吉体,与杨维祯夜行咏《梅花灯诗》立就,为世所称。入明卒,年九十六。著有《学古集》。 文质 文质古代诗学概念。“文质”既可以是由“文”与“质”两个各具独立意义的词素以并列结构组成的一个术语,也可以被当作一对并举的相对概念的缩写。语见《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所说的“文”,指外观形式的文采,这点没有疑义。但所称“质”,有的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的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其实,这两种说法可以相通,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质朴所决定的。“彬彬”,或谓“文质相半之貌”,或称“文质备也”,也有人说是“美盛”之义,文质彬彬,即文质并茂。尽管后人解释有歧义,但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统一。《论语·颜渊》云:“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 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皮去毛曰鞟。毛所显示的不同花纹,不仅是质的表现形式,而且本身就是质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统一性而论,必有其质,乃有其文;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清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云:“文以质立,质资文宣。”质是本,是体;文是象,是用。“质近内而文近外,质可生文而文不能生质”。但是“文”也不是“质”的简单形式,更不是可有可无,其“质资文宣”,就含有质待文现的意思。至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云:“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六朝人把“文质”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文与质基本上是指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又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即强调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当然,古代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重质轻文,由此提出了“文灭质”之论。如《庄子·缮性》云:“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人文之“文”竟然是对事物纯朴之质的破坏,“文”被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所以他们要求去文就质。这一片面的“文质”说,影响远不及儒家传统文论的“文质”统一论。后世的“文质”概念,多沿袭儒家传统之说加以发展。由于“文”与“质”作为文艺创作的两大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其中包括时代风尚、地方风格、文体特性和个人风格等。唐魏徵《隋书·文学传论》云:“彼此好尚,互有异同:江左宫商发越,贵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他所称“文质”,总括了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爱好的不同,强调取长补短,以达“文质斌斌”的完美境界。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古代还有一些理论家,把“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内在基本因素。因而从理论上努力概括“质文化变”的历史潮流和审美规律,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如《文心雕龙·时序》:“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又《通变》篇:“斟酌乎质文之间,而檃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显示了“文质”理论的深化和中国古代诗歌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具有重大的意义。 ☚ 文言说 文质彬彬 ☛ 文质 传统文论的基本范畴。最早使用这个概念的是孔子,《论语·雍也》: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但这是论人,而不是论文。在孔子那里,“文” 指外在的风度,“质”指内在的涵养。孔子认为,只有外在的风度与内在的涵养和谐统一,文质相称,才是最佳境界。魏晋以后,“文质” 概念便被运用到文论上,一指语言风格的 “华美” 与 “质朴”,故有 “尚文” 与“尚质” 之说; 一指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在传统文论中,始终以“质” 即内容居主导地位,“文”即形式居从属地位,如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 就说: “文附质,质待文。” 唐宋以后所流行的“文” 与 “道” 概念,实际上就是作为形式与内容的 “文质” 概念的翻版。在 “文” 与 “道” 的关系问题上,尽管也有人主张 “文道合一”,并以孔子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为据,但占主流的还是以 “道” 为本,以 “文” 为末,将 “道” 视为 “体”,“文” 视为“用”。如南宋朱熹就说: “道者,文之根本; 文者,道之枝叶。” 甚至重 “道” 轻 “文”,如北宋程颐就认为 “作文害道”,“玩文丧志”,反对单纯在 “文” 上下功夫。即使是反对道学的批评家,也难以超越这种正统的观念,如清初黄宗羲说: “文之美恶,视道合离。”顾炎武也说: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尽管他们所谓 “道” 与程朱所谓“道” 的内涵不尽相同,但都以 “道” 为 “文” 之本。这种传统观念演变到现代,就是反对形式主义。 文质中国古代关于道德品质的两对范畴。质,指人的自然资质。文,指人的道德品质。最早由孔子提出。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认为先天的自然品质与后天的文化性的道德品质配合协调,才是完善的品质,即君子品质。野,指没有文化教养。史,指丧失个性特征,如宗庙中视史官虚应矫作。对于先天的质的改造,要经过道德修养和道德化,孔子主张“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具体地就是博学约礼,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论语·雍也》)。古代道德学家认为,文质关系是变化的。战国末阴阳家邹衍认为:“政教文质者,所以云救也。当时则用,过则舍之,有易则易也”(《汉书·严安传》引)。《逸周书·周月解》有阴阳质文三统之说,汉儒董仲舒《举贤良对策》第三策提出“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又在《春秋繁露·三代政制质文篇》中发挥此说。在同书《玉杯篇》说,质文两备,然后礼成;若二者不能兼备,则“宁有质而无文”。司马迁认为:“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间,可谓文敝矣”(《史记·高祖本纪》)。至东汉,此说仍有流行。《白虎通义·文质篇》说:“王者必一质一文者何?所以承天地,顺阴阳,……质法天,文法地而已。故天为质,地受而化之,养而成之,故为文。……帝王始起,先质后文者,顺天地之道,本末之义,先后之序也。事必先有质性,后乃有文章也。” 文质 文质wenzhi我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概念。最早见于孔子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讲人的修养应该内外和谐,不可偏废。后世将“文质”之论专用于论文,从而成了有固定涵义的文学批评术语。一般说来,文指人的外表,进而指文学形式;质指人的内心,进而指文学内容。后汉王充有云:“夫人有文,质乃成;物有华而不实,有实而不华者。……德弥盛者文弥褥,德弥彰者人弥明……人无文,则为仆人”。(《论衡· 书解》)又说:“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人之有文也,犹禽之有毛也。毛有五色,皆生于体,苟有文无实,是则五色之禽毛妄生也。”(《论衡·超奇》)后来的刘勰讲得更具体:“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文心雕龙·情采》)在刘勰这里关于“文质”的认识进一步专门化了。“文”即指辞采,属于作品形式范畴,“质”指情志,属于作品内容范畴。 ☚ 温柔敦厚 美刺 ☛ 文质 文质中国古代文论术语。它包括“文”和“质”两个方面。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文质”在后来的文论中,在许多情况下是指语言风格范畴的华美和质朴。但也还有另一方面的意义。即“文”指辞采,表现,大体上相当于今人所说的作品的形式;“质”则指内容。由于文学风格上的华美与质朴,最终是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紧密相联系的,所以这一点对后世的影响也很深远。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论有些作家作品时所用的“文”“质”概念,就是从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立论的。 ☚ 文气 文史哲 ☛ 文质Wen Zhipoet of the Yuan Dynasty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