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丽江山慈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丽江山慈菇 【名称出处】:《中药志》 【概况】: 异名 草贝母、假贝母(云南)。 基源 为百合科山慈菇属植物山慈菇的鳞球茎。山慈菇属全世界约12种,分布于非洲至新西兰;中国产1种,药用。 原植物 丽江山慈菇Iphigenia indica(L.)Kunth(Melanthium indicum L.:Anguillaria indica(L.)R.Br.;Lloydia melanantha Lévl.),又名益辟坚,闹狗菜(云南)。 形态 具鳞茎草本,鳞茎球形,直径7~15mm,皮灰褐色。 茎高12~25cm,具叶。叶条形,长6~10cm,宽3~10mm。 花数朵,伞房状排列,花梗直而上举,长1~3cm,基部有苞片;花被片6,黑紫色,条状倒披针形,基部渐狭似爪,长7~10mm,早落;雄蕊6,花丝长约为花被片的1/3,具腺毛,花药长0.7mm;子房椭圆形,长约2.5mm,花柱短,柱头3。朔果倒卵形,长达10mm,室背开裂。 花果期6~7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440页,图7709)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900~3300m的草地及沟边。分布于四川西南部,云南中部至西北部。 。【生药】: 采集 10月植株大部枯萎时采收,挖取地下鳞茎,除去茎叶,须根和泥土,晒干。 药材生产于云南、四川西南部、贵州西部。 鉴别 性状 球茎不规则圆锥形,直径0.7~2cm,高1~1.5cm,顶端渐尖,基部常脐状凹入或平截;表面黄白色或灰黄棕色,光滑,一侧有自基部仲至顶端的纵沟。质坚硬,碎断面角质样或略带粉质,类白色或黄白色。 味苦、微麻。 显微 球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例,细胞扁平,长30~60μm,厚18~23μm。其内为宽广的薄壁组织,有外韧型维管束稀疏散在,每束有导管3~7个,直径9~45μm。 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多单粒,不规则圆形,脐点星状或点状,多数淀粉已糊化。(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438页.图343)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球茎中含秋水仙碱(Colchicine)约为0.1%,还含β-光秋水仙碱(β-Lumicolchicine)等4~5种生物碱。国外产的球茎及叶,茎种子中含秋水仙碱、角状水仙碱(Ornigerine)、β-光秋水仙碱、N-甲酰-N-去乙酰秋水仙碱(N-Formyl-N-deacetylcolchicine)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534 【药性】: 性味 苦,温。 有毒。 ❶ 《云南中草药选》:“苦,温。有毒。 ” 功效 止咳,平喘,抗癌,镇痛。 主治 支气管炎,哮喘,痛风,乳癌,鼻咽癌,唾腺肿瘤,疮疡,瘰疬,皮肤肿块。 ❶ 《云南中草药选》:“散寒,平喘,止咳化痰。治气管炎,哮喘。” ” 用法用量 内服:研粉,0.3~0.6g,加适量蜂蜜蒸服。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乳腺癌:先将草贝母研成40~80目粉末,每罐投料30kg,加85%乙醇50kg提取,再用工业氯仿提出,至皆出秋水仙碱,再加工成秋水仙酰胺注射液。每次用量10~20mg,加于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总量为200~300mg,为1疗程,个别病例总量可用到400~450mg。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