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衬线体早期衬线体的基本形状在15世纪就已经产生成形了,而它最终的确立是出现在铅合金活字发明之后,并继承了手写艺术的特点。为了同早期的字形相区分,人们把这种新字体称作文艺复兴衬线体(Renaissance-Antiqua)或者中世纪体(Mediaeval)。 古腾堡印刷的《圣经》是哥特式纺织体的最好范本。10年后,生活在意大利的德国印刷工匠尼古拉斯·简森(Nicolas Jensons)和他的继承者——威尼斯人阿尔杜斯·马努丢斯(Aldus Manu-tius)意识到:新的印刷技术可以产生一种新的字体。于是他们创造了第一种文艺复兴衬线体。这种新字体的小写字母源于人文主义小写体,而大写字母则保持罗马石刻体的形状。这样小写字母通过圆形衬线就能和相对应的大写字母呼应了。

文艺复兴衬线体的“A”和“a”

数学家卢卡·帕乔尼(Luca Paccioli)绘制的字母结构图 当时出现的衬线体有两种:威尼斯式文艺复兴衬线体和法式文艺复兴衬线体。后者最出名的代表是法国字体铸造家克劳迪·伽拉蒙(Claude Garamond)。他从1531年起就开始设计一系列的衬线体,所有的字体均以他的名字“伽拉蒙”(Garamond)命名。这些字体对法式印刷风格的影响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到了1600年,文艺复兴衬线体成为欧洲最具优势的书籍字体。 文艺复兴衬线体文字具有和谐的字形和便于阅读的特征。它的风格主要表现为:笔画宽度存在细微差别;圆弧形衬线过渡流畅自然;竖向笔画为楔形;限定其字形的方形框架内的文字,以对称轴的交点为其基准中心点。由于这种字体质量高、可辨认性佳,直到今天仍然被广泛使用。

伽拉蒙衬线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