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文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文溆 文溆唐代俗讲僧。又作文叙、文淑。善于吟唱经文。声音宛转流畅,富于吸引力,使“听者填咽寺舍”, “教坊效其声调以为歌曲” (赵璘《因话录》)。乐工黄米饭曾依照其吟唱声调编《文叙子》一曲。 ☚ 少康 王朴 ☛ 文溆 文溆唐代俗讲僧人。其活动年代在元和至会昌年间,演出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寺院。唐赵璘《因话录》卷四:“有文溆僧者,公为聚众谈说,假托经论……愚夫冶妇,乐闻其说,听者填咽寺舍,呼为和尚教坊。”又据段安节《乐府杂录》“文溆子”条载,“其声宛畅,感动里人。乐工黄米饭依其念四声观世音菩萨,乃撰此曲”。宝庆二年(826),唐敬宗曾至兴福寺观其演出;大和间,曾为宫廷供奉,旋得罪而流放。会昌间,又演出于长安右街会昌寺。日本圆仁法师《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说他“讲法华经。城中俗讲,此法师为第一”。采自文溆声调的曲子名〔文溆子〕,在宋元诸宫调和南戏中仍使用。 ☚ 成辅端 刘采春 ☛ 文溆唐代俗讲僧人。生卒年不详。在唐长庆至大和(821~835)年间,以善于吟唱变文著称。宝历二年(826)唐敬宗李湛曾亲临兴福寺听他的俗讲。后获罪流放边地。他能摆脱佛经的束缚,从民间汲取养料,使变文在唐代末叶走向民间,为后世说唱艺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文溆 文溆唐代俗讲僧。也作 “文叔”、“文溆”。中唐时在长安演唱俗讲者很多,其中文溆和尚是最著名的善吟唱变文的法师。据记载,他的吟唱婉转动听,感人至深,其他乐工纷纷仿效他的音调演唱,其中 一个叫黄米饭的乐工,曾根据他讲唱观世音菩萨的曲调制成〔文溆子〕曲子广为传唱,连唐敬宗也曾驾临观看他的俗讲。文溆的讲唱为什么受到群众欢迎呢?因为他敢于突破佛经的原有格式,大胆吸收民间音乐中好听的曲调来丰富自己的演唱。他的讲唱亲切、动听,富于变化。然而却遭到正统派僧人和封建文人的不满,因而在文溆讲唱的20多年间,曾多次被处以杖脊、流放等罪罚。 ☚ 五、曲艺人物 孔三传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