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文心雕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文学理论专著。南朝梁刘勰作。十卷。分上、下编,各二十五篇。包括绪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总序五大部分。绪论包括上编《原道》至《正纬》四篇,是全书理论基础;文体论包括上编《辨骚》至《书记》二十一篇,论述各体文章性质、源流及其写作特点;创作论包括下编《神思》至《物色》二十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质关系及写作技巧等问题;批评论包括下编《时序》至《程器》四篇,论述批评标准及方法,兼评历代文学和著名作家;总序包括最后《序志》一篇,说明写作动机和全书结构。此书以儒家正统文艺观为论文标准,虽含有封建思想杂质,但在文学与时代、艺术形象与艺术思维、文学体裁与风格、内容与形式、继承与革新、欣赏与批评等方面,俱有深刻而精辟的分析。并在前人理论遗产基础上,根据当时文学创作实际,总结阐发,建成一完整文学理论体系,在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特殊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十分深远影响。因用骈文写成,加上征引浩繁,故历来注本较多。著名者有清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中华书局1957年本)、近人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本)、今人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1959年本)、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本)、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本)、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中华书局1962年本)等。 ☚ 文章缘起 诗品 ☛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文论著作。南朝刘勰撰。刘勰(466?—538? 一说466?—521? 一说 465? —532?),字彦和,东莞莒县(今属山东)人,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幼年丧父,笃志好学。后依僧祐,居钟山上定林寺十馀年,帮助僧祐整理经藏、抄撰要事。三十岁以后,开始构撰《文心雕龙》,到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501—502)成书,前后用了五六年时间。其后,他负书以干沈约,约赞其“深得文理”,刘勰其人其书乃渐为士林瞩目。梁天监二年(503),刘勰离开定林寺步入仕途,历任记室、参军、太末令等职。至天监十年,改任萧绩记室,并兼任萧统东宫通事舍人。晚年主持整理佛经,遂落发受戒,改名“慧地”。其作品流传下来的还有《灭惑论》等两篇佛教方面的文章。《文心雕龙》十卷,每卷五篇,共五十篇。前二十五篇为上编,后二十五篇为下编。每篇均以两字为标题,全书共三万七千多字,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体大虑周”的空前巨著。全书内容可分四大部分: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总论是前五篇,刘勰称之为“文之枢纽”,其中前三篇又尤为重要,反映了刘勰根本的文学思想是建立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之上的。其后二十篇为文体论,又可分为两部分:前十篇为一部分,论述有韵之文;后十篇为一部分,论述无韵之笔。这二十篇的基本结构,刘勰归纳为四大纲领,即“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刘勰的文体分类,在曹丕、陆机、挚虞、李充等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对各类文体的研究作了总结,从而超越了前人。其后二十篇为创作论,对当时文学创作所涉及的种种问题,几乎都作了理论上的概括与总结,既分析了构思的诸要素,又强调了想象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出对陆机《文赋》的继承和发展。而在文学创作的技巧方面,有关文法、修辞、气势、音律、结构等,亦均一一论及。再其后四篇为批评论,分别探讨了文学与时代潮流、与才能识略、与读者鉴赏以及与作家道德的关系。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序言,说明自己著书的缘起、内容旨趣及写作态度等。全书构架绵密,自成体系。在诗论方面,书中有几点值得注意:首先是关于诗的定义,《明诗》篇既采用了魏晋以来的“缘情”说,又维护传统诗教的“言志”说,综合二者。其次,在诗体上重视四言,反映出其观念的保守面。在《明诗》篇中,刘勰将四言视为“正体”,以五言为“流调”,而在其所处的时代,正是五言诗流行时期。他的这种观念,也可能是由于对当时诗风不满而形成的。再次,关于诗歌的作用,一方面注重其伦理功能和实用功能,另一方面也注重其抒情功能和审美功能。另外,刘勰将乐府另立一类加以探讨,主要偏重在诗与音乐的关系。《乐府》篇称:“昔子政品文,诗与歌别,故略具乐篇,以标区界。”这种划分,与《文选》和《诗品》是有区别的。《文心雕龙》对后世影响甚大,版本亦颇多。今存最早的是唐写本残卷,最早的刻本是元代至正本。通行本有清黄叔琳辑注本、近人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本、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本、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本、詹锳《文心雕龙义证》本。 ☚ 世说新语 诗品 ☛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英译译者施友忠。1959年刊于纽约,1970年于台北刊行中英文对照本。译序设置“刘勰之前文学批评的发展”、“刘勰及其文学理论”和“后人对《文心雕龙》的评价”三节,叙说较详。当时尚无汉语语体译文和日语译文,因此颇受学人重视。 ☚ 《诗经》诸篇形成之研究 楚辞:南方的歌 ☛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著。体大思周的文学理论著作,立论颇高,共五十篇,其《辨骚》《明诗》篇专论《楚辞》与古诗。《辨骚》篇称赞楚辞“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批评汉代刘安、王逸、刘询、扬雄、班固五家对楚辞的评价“褒贬任声,抑扬过实”,从“宗经”思想出发,指出屈原作品与经典的异同,并对屈、宋的代表作加以评论,尽而说明“《楚辞》者,体慢于三代,而风雅于战国,乃《雅》《颂》之博徒,而词赋之英杰也,…虽取熔经旨,亦自铸伟辞”。最后指出了楚辞对后代的重大影响以及应采取“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正确方法借鉴它,因囿于儒家宗经思想,故对楚辞运用神话和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颇有微词。《明诗》篇阐发诗歌的起源,描述诗自先秦至晋宋的发展线索,极力推崇《古诗十九首》与.“建安文学”,指出了晋宋诗歌的形式主义缺陷,最后讨论了四言诗与五言诗的正变优劣,兼及历代著名诗人的艺术风格,也顺便提及了其他杂诗。《文心雕龙》中的其他象《时序》《物色》《比兴》等篇,在阐述其理论观点时,也常常引用以前历代诗作为依据进行论证。 ☚ 屈原研究论文集 诗品 ☛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南朝刘勰著,全书十卷,分上、下编,各二十篇。其美学思想的理论结构大致包含以下几个相联系的方面。 ☚ 刘勰 质与文 ☛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
刘勰(466?~539?),字彦和。祖籍东莞莒县(在今山东),居京口(今镇江)。历南朝宋齐梁三朝,是我国古代著名文艺理论家。早年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研习佛教经论。入梁出仕,曾为东宫通事舍人等职。晚年出家为僧,法名慧地。《文心雕龙》完成于齐末,这是我国第一部有严密系统的完整的文学理论专著,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范文澜说:“彦和精湛佛理,《文心》之作,科条分明,往古所无。”(《文心雕龙注》)这部书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文艺理论家越来越多的注意和重视。全书10卷50篇,又分为上下两编,各25篇。以文章雕缛成体,取战国齐人邹衍别名雕龙奭为义,故称《文心雕龙》。全书可分4部分:一、《原道》至《辩骚》5篇,是全书的总纲,阐述文学应该宣扬圣道、裨益风化的道理。其中《宗经》一篇,更是理解全书的核心。二、《明诗》至《书记》20篇,论述各种文体的源流及其特点,叙述它们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同时期作家作品的面貌及其成就的高低,是文体论。三、《神思》至《物色》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四、《时序》至《程序》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判鉴赏。三、四两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最后一篇《序志》,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这实际上是全书的总序,古人著书,总序往往置于卷末。全书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抨击了不能济世致用的“浮诡”、“讹滥”的文风,注意作家品格高下和政治得失,建立了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文学史观。但全书强调征圣、宗经,对正在形成的小说不屑一顾,对司马迁的评论也有失公允,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局限性。全书用骈文写成,有的地方深奥难解,影响该书的传播。 《文心雕龙》各种版本甚多。现存最早的刻本,是上海图书馆藏元至正本。这个本子是后来几乎所有版本的祖本。在众多的版本中,清人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和今人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最具特色,二书均曾多次印行。另有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及《文心雕龙校注拾遗》、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等,亦各有其长处。研究、翻译方面的著作也很多,如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詹锳校证《文心雕龙义证》。 文心雕龙理论批评专著。南朝梁刘勰撰。刘勰(465?—521?),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早年丧父,家境贫寒,未曾婚娶,于二十余岁时到当时京都建康,投奔钟山定林寺,依附名释僧祐,利用寺中丰富的藏书条件,研读佛典,博览群书,共达十余年之久。约于南齐末年(502)撰成《文心雕龙》,甚得当时文坛领袖兼达官贵人沈约赏识,赞为“深得文理”。旋即入梁,开始踏上仕途,初为奉朝请,后曾任临川王萧宏记室参军、太末令等职,官至昭明太子萧统东宫通事舍人,故世称“刘舍人”。晚年受命重回定林寺整理佛经,事成之后,便就地落发受戒,弃官为僧,法名慧地,不久去世。生平事迹载于《梁书·文学传》、《南史·文学传》。 《文心雕龙》体系之完备,结构之严整,在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不可多得,素有“体大思精”之称。全书共五十篇。其最末一篇《序志》为作者自序,对全书的基本内容和篇章结构有明确说明。开头《原道》以下五篇为“文之枢纽”,现在一般称为“总论”,从正反两方面阐发了作者的基本文学观,是全书的纲领和出发点。以下《明诗》至《书记》的二十篇为“论文叙笔”,现在一般称为“文体论”,考查论述了诗、赋、颂、赞、杂文、史传、章表等三十多种文体的名称含义、源流演变、代表作品、写作要领。其中有些文体要求用韵,当时称为“文”,而那些不必用韵的,当时称为“笔”,故云“论文叙笔”。再下从《神思》至《程器》的二十四篇,作者总谓为“剖情析采,笼圈条贯”,但今人一般根据其内容划分为两部分:《神思》至《总术》的前十九篇为“创作论”,着重论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表现方法及其他一些具体问题;《序志》至《程器》的后五篇为“批评论”,着重论文学鉴赏与批评的原则、方法等。以上各部分既有不同侧重,相对独立,又相互照应,密切联系,构成一个完备的有机整体。有的学者认为,《文心雕龙》这种结构严谨的思维方式,可能与刘勰曾经精研佛经有关,受到古代印度佛教逻辑学的影响。 不过刘勰尽管与佛教有很深的因缘,又生活在庄老玄学余风犹存的时代,不能不受到一定的熏染,但他写作《文心雕龙》的指导思想却是儒家的。他在《序志》篇中说自己在三十多岁时曾梦见孔子,“随仲尼而南行”,以之为莫大的荣幸,表现出他当时对这位儒家圣人的仰慕崇拜。他撰写《文心雕龙》一书的动因,是由于晋宋以来文人们追奇好异,雕琢刻镂,辞采华艳,内容空虚,违背了“圣人”的文学宗旨,因而奋起“搦笔和墨,乃始论文”,意欲矫正这种“讹滥”的文风。而矫讹之术,只能从儒家思想中去寻找。他直言不讳地说:“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文心雕龙》开门见山的三篇,便是《原道》、《征圣》、《宗经》,其中关键是“宗经”,因为儒家经典不仅在思想上体现了“恒久之至道”,在艺术上也是“文章奥府”,是万古不变的最高典范。矫革不正文风固然值得肯定,但“宗经”却表现出刘勰文学思想保守的一面;同时由于“宗经”,他对屈原作品又做了较多的贬抑与疵求。不过从另一方面说,刘勰毕竟生活在文学已经“自觉”的时代,他又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十分重视文学的审美艺术特性,因此他的“宗经”令人觉得不过是一面虚晃而过的旗帜,在这面大旗下着力阐扬的是与经典无关的真正的文学规律和“衔华佩实”的审美理想,即要求文学创作不但要有充实的内容,也要有优美的形式。同时又由于他持有“唯务折中”的思想方法和“通变则久”的文学发展观,因而对于魏晋以来出现的诸如声律、章句、对偶、用典、练字等形式美,都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深入的探讨,完全不同于当时的一些文学复古主义者。 “创作论”与“批评论”是《文心雕龙》的精华,全面而深刻地总结了文学创作与批评的主客观条件和规律。如《神思》是“创作论”的首篇,也是“创作论”的纲领,着力探讨艺术构思的形象思维问题,指出作家的想象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超越具体时空的限制,并“神与物游”,不脱离具体的感性形象。《体性》篇分析了作品风格(“体”)与作家个性(“性”)的关系,指出因为“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的不同学养气质,便形成云谲波诡的不同风格,并将这些各异的风格归纳为“典雅”、“壮丽”等八种类型。《风骨》篇总结了前代优秀作品的创作经验,针对当时文坛柔靡虚华的状况,指出文学作品要有“意气骏爽”的“文风”和“结言端直”的“文骨”,以及这种刚健有力的文学风骨的形成过程。《通变》篇论文学创作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指出既要“参古”,即吸取过去的优秀经验;又要“酌今”,即采纳当代文学探讨的新成果,方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情采》篇论“文质”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认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情”、“采”既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又要以“情”为主以统摄“采”,主张“为情而造文”的有感而发,反对“为文而造情”的无病呻吟,徒骋华辞。另外,“创作论”中还探讨了诸如“声律”、“章句”、“丽辞”、“练字”等纯形式问题。刘勰对文学创作过程与规律的探讨,既建立在对古今文学作品分析的基础上,又吸取了前人的有关论述,加以权衡折中,处处闪烁着真知灼见。 刘勰的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贯穿着《文心雕龙》全书,而以《知音》篇最为集中。所谓“知音”,就是要求批评家理解作家创作的甘苦和艺术规律,摒弃批评中的主观任意性,并提出在具体评论作品时的六个着眼点(“六观”),客观全面地评判作家作品。 《文心雕龙》是对齐梁以前文学创作经验的全面总结,就其系统性来说,后世的文论著作很难为继。它的主要局限是过分强调“宗经”,把儒家经典的文学性说得太高,甚至牵强附会。它在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隋唐以后,代代有所论及,大都推崇甚高,如清章学诚评为“体大而虑周”、“笼罩群言”(《文史通义·文德》)。包世臣评为“大而全编,小而一字,莫不以意逆志,得作者用心所在”(《艺舟双楫叙》)。鲁迅则以之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说二者都“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模”(转引自《鲁迅研究年刊》创刊号),肯定了它在世界文学理论史上的地位。解放以后,特别是十年动乱以后,《文心雕龙》研究臻于极盛,专著、论文层出不穷。侧重于理论探讨的则有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等。在这种学术气氛中,“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于一九八三年成立,已召开年会多届,国际研讨会两次,出版《文心雕龙学刊》六辑。在同一时期,台湾对《文心雕龙》研究也很火热,王更生的《文心雕龙研究》、李曰刚的《文心雕龙斠诠》等可为代表。《文心雕龙》也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特别是在日本,不仅出版了多种《文心雕龙》译注本,且有大量研究论文发表。另外,美国、法国、意大利、匈牙利以及原苏联等国,也或有译本,或有论著面世。 现在所能见到的《文心雕龙》最早版本是元至正刻本(此前有敦煌莫高窟唐人草书残卷),最早的注本是清黄叔琳的辑注。解放前出版的专著中,以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影响最大,其资料的丰富繁密,至今无出其右者。解放以后,则有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等。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文学理论著作。南朝梁刘勰撰。然据其书《时序》篇称“暨皇齐驭宝”云云,则知当成书于齐末。全书10卷,50篇,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部分。总论5篇,论“文之枢纽”,是全书的总纲和理论基础。文体论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的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做到“原始以表末,释文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创作论19篇,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诸如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批评论5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作家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方法作了专门探讨。后两部分是全书精华之所在。最后一篇《序志》说明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和全书的部署意图。全书理论观点首尾一贯,各部分之间又互相照应,正如其在《附会》篇中所说“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辟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本书体大思精,在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是空前绝后的。书中对辞赋提出了许多精到的见解,其中《辨骚》、《诠赋》、《杂文》诸篇是专门的赋论著作,最值得重视。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范文澜注本。(叶幼明)【文史通义】 学术论著。清代章学诚撰。全书共8卷,分内篇5卷,外篇3卷,各收文章61篇。刘勰《文心雕龙》论文,刘知几《史通》论史,本书则既论文,又论史,故名《文史通义》。章氏生活于考据之学盛行的乾嘉之际,在文学领域,亦正当标举义法的桐城派和揭橥性灵的随园派风行一时。章氏独能不随时代风气转移,评论古今学术,明其正变,善于推论,自谓“神解精识,能窥及前人所未到处”(《章氏遗书·家书》)。论文论史,皆能独树一帜。内篇论文史,提出“六经皆史”,标举“史德”、“史才”、“史学”、“史识”;探讨文学流变及文章得失,反对单纯追求形式。外篇专论方志的修撰,于修志条例,言之甚详。此书是作者一生学问的结晶,在我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附录《校雠通义》共三卷,收文章十八篇,是一部校雠学专著,提出校雠学必须“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校雠家必须“深明于学术精微群言得失”,对校雠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中《汉志诗赋》篇对辞赋提出了章氏一些著名的见解。如关于辞赋的渊源,章氏说:“古之赋家者流,原本诗骚,出入战国诸子。……虽文逐声貌,旨存比兴,而深探本原,实能自成一家之学,与夫专门之书初无差别。”于《汉志·诗赋略》的分类原则,章氏说:“三种之赋,人自为篇,后世别集之体也;杂赋一种,不列专门,而类叙为篇,后世总集之体也。”这些见解对研究辞赋史很有参考价值。有嘉业堂《章氏遗书》本。 ☚ 文选序 文丽用寡 ☛ 《文心雕龙》我国最早的一部自成系统的古典文学评论著作,也是一部最早的论述修辞的书。南朝梁刘勰著,成书于齐末。共10卷,50篇。分上下两编。上编第1篇至第4篇,是全书的总论。第5篇至第25篇是文体论,分别论述骚、诗、乐府、赋等35种文体,说明每种文体的名称、特征、起源、演变以及写作方法,还评论作家作品的优缺点。下编第26篇至第49篇,论述创作的原则和方法、作家作品的风格。其中“声律、“章句”、“丽辞”、“比兴”、“夸饰”、“事类”、“练字”、“隐秀”、“指瑕”几篇较集中地谈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的问题。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序或跋。此书比较全面系统地涉及到修辞问题,如修辞的作用、原则、方式、文体的特点、个人的风格等,对以前的修辞带有总结的性质。对后世的修辞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修辞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撰。勰(465?—532?),字彦和,原藉东莞莒县 (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早孤,笃志好学,家贫未婚,依附著名和尚僧祐十余年,博通佛教经论。梁以后作过记室 、参军,兼东宫通事舍人,晚年出家为僧,改名慧地。著《文心雕龙》五十篇,成于南齐末年。此书体例周详,论旨精深,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专著。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是空前绝后的,在世界文学理论史上,也是一部享有很高声誉的杰作。 ☚ 文赋 文章流别论 ☛ 文心雕龙文论。南朝梁刘勰(465?—520?)撰。十卷。勰字彦和,东莞茗县(令属山东)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生平历宋、齐、梁三朝,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附沙门僧佑十余年,遂博通佛学经论,整编定林寺经藏。天监初,始历奉朝请,临川王记室、参军,并兼东官通事舍人等职。深得昭明太子萧统器重,晚年出家,更名慧地,不久卒。是书成于齐末,时年三十余岁。其《序志篇》说明写作动机,鉴于当时文章“言贵浮诡”,“将遂讹滥”,“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全书五十篇,计三万七千七百四十六字,可分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大部分。前五卷论文体流变,以《原道》、《徵圣》、《宗经》、《正纬》四篇为总论;以下按有韵之文(从《辨骚》到《谐隐》)和无韵之笔(从《史传》到《书记》)分类评述;后五卷论文章作法、作家修养和文学批评等问题,其中《时序》论作家与时代关系,《知音》阐述文学批评之任务。全书体大思精,取材浩博,征引书文计一千四百六十六处,论及作品计一千零三十五篇(部),作家九百十八人,涉及八十六个帝王,十七个朝代,论及文章体裁达九十类,直接论及齐梁文风弊端有十八处,论文学社会功用的有六十六处。纵观全书,首尾一贯,互相照应,不仅在当时是“发前人所未发”,建立了我国古代文学评论的充实基础。许多精辟见解,就是今天也是值得借鉴的。鲁迅在《论诗题记》中说:“篇章既富,评骘自生,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色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但刘氏过分推崇儒家经典,轻视民歌、小说,对大诗人陶潜只字不提,则是明显缺憾。是书流传版本繁多,清人黄叔琳注、纪昀评《四部丛刊》本通行,今有中华书局一九五七年重印本。今人范文澜《文心雕龙校注》本最详较佳。一九五一年中华书局出版(上下册)。今人周振甫选译三十五篇,分上编十篇,下编二十五篇,亦可参考。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集大成的文学理论巨著。作者刘勰(约465—522),字彦和,南朝宋、齐、梁时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理论家。《文心雕龙》的文学伦理思想十分丰富。它第一次从论文的角度讲“原道”,即研究文与道的关系。提出“文”本乎“道”的观点。 “道”主要是以伦理道德为主体的儒道。“道”是文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地。“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正因为是“道之文”,所以“文之为德也大矣”。提出诗歌和其他文章都要有益“劝戒”,能“顺美匡恶”,起教化作用。主张“文以行立,行以文传”的文行一致观,强调作者的德行对于创作的重要性。写好文章,必须通过“养正”以锻炼“道心”,通过“师圣”以提高德行,培养诚实、正直的操守,深挚、清竣的情志。对于“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机务,而虚述人物”、 “说孝而不从”这类“言与志反”、言行不一的人,他特别反对。主张作者应有好的道德修养功夫,能在“虚静”的状态下“陶钧文思”,能自我洗刷精神。认为理正、心正,文不灭质,有正彩(或正彩压过间色)的人才是“彬彬君子”,即作家的理想人物。对“掠人之美,以为己为”的抄袭行为进行了有分寸的批评。对有瑕累的文士有谅解,认为“人禀五材,修短殊用,自非上哲,难以求备”,人非完人,不能求全责备。人们对文士责备较多,这与文士地位低下有关:“将相以位隆特达,文士以职卑多诮,此江河所以腾涌,涓流所以寸折也。”在文学批评方面主张公平、真切、准确。认为道德因素影响文学批评的进行,例如文人相轻、崇己抑人、贵古贱今、信伪迷真等都妨碍鉴赏者与作者的心理勾通。主张“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广泛地观察(“博观”),全面地权衡(“圆该”)。在批评标准上强调“真”、“实”,要求“为情而造文”,反对虚假的“为文而造情”。认为时代的思想风气、道德状况,造成了文学的演变,文学风格的差异。“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姬文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大王之化淳,邠风乐而不淫,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现实的政治状况和道德风貌,激起作者不同的道德情感,从而创作出不同格调的作品。 文心雕龙 404 文心雕龙文学理论巨著。南朝梁刘勰撰,成书于南齐末。全书共十卷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序言等五部分。总论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是全书总纲和理论核心,阐述了为文的基本原则; 文体论包括《明诗》至《书记》计20篇,论述了文体的渊源和流变及各类文体的特征与写法; 创作论包括《神思》至《总术》20篇,是全书精华之所在,系统地论述了文学的基本主张和方法技巧,强调艺术想象在艺术构思过程中的地位,说明了物、情、辞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创作中的比、兴、夸饰手法、作家个性风格、文质关系等,都有论及。批评论包括《时序》、《才略》、《知音》、《程器》四篇,阐明了作者的文学史观、文学批评的方法与态度及作家应具备的品德修养等。《自序》为最末一篇,讲明写作目的、全书结构及每篇末“赞”的作用。《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体例周详,意旨精深,是魏晋时期文学理论带有总结性的集大成之作。它问世以来,对后世文学创作与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引起历代学者广泛的研究兴趣,以致出现了作为显学的 “龙学”。 ☚ 文赋 诗品 ☛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wenxin diaolong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作者刘勰(466?—520? ),字彦和。约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这是一部在魏晋以来已经出现的文学理论著作基础上总结性的巨著。内容精博,体系严密。共10卷,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主要部分。总论五篇,论“文之枢纽”,是全书理论的纲领。其核心是《原道》、《征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宗经即强调五经是一切文体的本源,例如赋、颂、歌、赞,都源于诗经。他还提出了宗经的具体要求:“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 一则精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 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这六条要求,就是贯穿在全书中的对文章肯定与否定的原则标准。如《辩骚篇》称赞屈原能“取熔经意,自铸伟辞”。文体论20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对各种文体的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比之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要详细周密得多。创作论19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类问题。批评论5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的态度、方法作了专门探讨。最后一篇《序志》说明作者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 ☚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诗品 ☛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理论批评专著。南朝梁刘勰撰。刘勰(465?—521?),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早年丧父,家境贫寒,未曾婚娶,于二十余岁时到当时京都建康,投奔钟山定林寺,依附名释僧祐,利用寺中丰富的藏书条件,研读佛典,博览群书,共达十余年之久。约于南齐末年(502)撰成《文心雕龙》,甚得当时文坛领袖兼达官贵人沈约赏识,赞为“深得文理”。旋即入梁,开始踏上仕途,初为奉朝请,后曾任临川王萧宏记室参军、太末令等职,官至昭明太子萧统东宫通事舍人,故世称“刘舍人”。晚年受命重回定林寺整理佛经,事成之后,便就地落发受戒,弃官为僧,法名慧地,不久去世。生平事迹载于《梁书·文学传》、《南史·文学传》。 ☚ 诗品 文章缘起 ☛ 文心雕龙文论专著。南朝梁刘勰撰。十卷,五十篇,分上、下编。下编从《原道》至《辨骚》共五篇是绪论、总纲。从《明诗》到《书记》的二十篇,对各种文体源流和作品特征及历史发展逐一作了研究和评价。下编从《神思》到《物色》的二十篇,重点研究创作过程,其中的《时序》和后面的《才略》、《知音》、《程器》等四篇,主要是文学史与批评鉴赏问题的讨论。《序志》为总序,阐述了作者著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全书体大思精,内容繁富,涉及到文学理论的许多方面。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杰出的著作,把文学理论批评推向了新阶段,对后世有着很大的影响。此书版本繁多。现存最早写本为唐写本残卷;最早的刻本为元至正本。清代影响最大的为黄叔琳辑注本。今人有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和《文心雕龙校注拾遗》等。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重要理论著作。刘勰著。成书时间据推测大致是南齐末年(公元498年左右)。全书共50篇。第1篇《原道》至第五篇《辩骚》是全书的纲领,包括了刘勰对文学的基本看法,而其核心是《原道》、《征圣》、《宗经》三篇。刘勰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它通过天文、地文、人文表现出来,但又认为对道的认识,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圣人的言论、文章就是道的体现,要认识道,就必须以圣人为师,并研究圣人的著作即儒家经典。第6篇《明诗》至第26篇《书记》是文体论部分,分别讨论了诗赋、铭箴、哀吊、史传、章表等30种文体,总分为文、笔两大类。刘对各种文体的起源和流变作了探讨,解释其名称和特征,指出写作方法,评述各家、各体的优劣。第27篇《神思》至第49篇《程器》是《文心雕龙》的创作论和批评论,是全书最有创见和价值的部分。刘勰把这部分看作下篇,中心是“剖情析采”,论及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和构思、风格、通变、修辞、批评等问题。刘勰将风格分为八体,开创了我国风格分类学的先河。第50篇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此书论述问题之广,体系之严整,前无古人。有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等。 ☚ 拾遗记 诗品 ☛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南朝著名文学美学理论家刘勰著。它体系完备,结构严密,在古代文论中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典型。全书50篇,由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部分组成。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总序,说明该书的写作动机、持论态度、内容和结构。《原道》等前5篇,作者称之为“文之枢纽”,主要讲文学源起、文学原则。文体论从《明诗》到《书记》2)篇,分别论述35种文体的作品。从《神思》到《总术》共19篇,为《创作论》,是全书文学理论的精华部分,理论上的重要建树大多在这一部分。从《物色》到《程器》共5篇为批评论,总结和阐发文学批评的种种原则。各部分既有分工,又互相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文心雕龙》有许多精到的见解。首先是文质并重的观点。作者生活的时代是文学追求形式美的时代,文学技巧进步了,但作品的社会内容淡薄了。刘勰既肯定这种趋势的合理成分,又同时强调了“质”,强调内容的真、善要与形式的美相统一。这是一种文质彼此相依、相得而益彰的比较全面而公允的立论。对待文学和社会环境,作者揭示了“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发展规律,把文学的流变与社会、政治相联系。这一见解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是对文艺理论的重大贡献。作者又指出批评家要有广博深厚的修养,公正平和的态度,客观全面的批评标准。这与他以前偏于主观印象的批评相比,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该书中还有若干散文美学的理论、观点,直至今日仍熠熠生辉。 ☚ 抱朴子 《南齐书·文学传论》 ☛ 文心雕龙十卷。梁刘勰(约465—532)撰。刘勰,字彦和,祖籍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后迁京口 (江苏镇江)。天监中,兼东宫通事、舍人,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深得萧统赏识。后出家为僧改名慧地。此书成于南齐末年,约永泰元年(498)八月至中兴二年(502)四月之间,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中一部有影响的巨著。全书凡十卷,共有文五十篇。“上篇”二十五篇分为两部分:《原道》、《宗经》等前五篇为总论,《明诗》、《诠赋》等后二十篇分论各种文体之历史发展及特征。“下篇”二十五篇,包括《神思》、《体性》、《风骨》、《通变》、《时序》、《物色》、《知音》诸篇,是有关文学创作、批评等重要理论问题的专论;最后一篇《序志》。《序志》中称: “《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可见此书受当时三教同源思想的影响,融儒、释、道于一炉的文艺思想的特点,但其中儒家思想仍占有主导的地位。全书主要论述有:(一)文学的本质与起源,认为一切文章均应以圣人撰经的“衔华而佩实”的原则作为写作的指导思想,尽管后世文体众多,特点各异,皆基本源于五经,并提出著名的 “六义”说,作为衡量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优劣的标准;(二)文学的构思与创作,指出艺术思维的特点是“神思”,艺术想象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并始终与感情的波涛相连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艺术想象的结果是凝聚成“意象”等等; (三)文学的风格与体裁,深入细致地探讨了艺术风格形成的主客观条件,认为艺术风格虽千差万别,但归结起来有: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等八种基本风格;(四)文学的结构与技巧,主张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认为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而内容又起主导作用,故强调 “为情而造文”,反对 “为文而造情”;(五)文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主张“文变染乎世情,而兴废系于时序”,既要继承优秀传统,又要有所创新;(六)文学的批评与鉴赏,主张文学批评应“无私于轻重,不偏于爱憎”,并提出对作品进行“披文而入情”分析的“六观”标准。总之,《文心雕龙》较全面地反映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文学理论批评史、美学思想史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集的版本、注本众多。有嘉禾、宏治、嘉靖、万历等年间刻本,注本有清黄叔琳辑注本,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四部丛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等。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古代文学理论专著。南朝梁刘勰撰。书成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全书10卷,分上、下编,各25篇。按内容可分为四大部分:一是总论,包括上编《原道》至《辨骚》5篇。这既是作者给文学规定的总纲,也是全书的理论基础,它提出了明道、征圣、宗经的总体要求。二是文体论,包括上编的《明诗》至《书记》20篇,每篇分论一种或几种文体,着重论述各体文章的性质、源流发展及写作特点,每篇之中又按照“原始表末”、“释名章义”、“选文定篇”、“敷理举统”四项来作为论述的纲领,分类相从,条理明晰。三是创作论,包括下编从《神思》至《物色》20篇(《时序》不计在内),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问题,系统地阐述创作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为全书最重要的部分。四是文学史和文学批评鉴赏论,包括《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以论述批评标准和方法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最后一篇《序志》是作者的自序,说明本书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谓“《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此书以儒家正统文艺观论文,强调征圣、宗经,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局限,在论及丽辞、用事、声律等问题时,也未能摆脱当时文学创作的影响,但在文学与时代、艺术形象与艺术思维的特点、文学体裁与风格、内容与形式、继承与革新、欣赏与批评等诸多方面,都有深刻而精辟的分析。针对当时片面追求形式的文风,着重主张文学须有社会政治内容、文质应该并重,而质尤为重要,并认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的演变发展,都与时代政治有关。全书在继承前人理论遗产的基础上,根据当时文学创作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总结阐发,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把文学理论批评推向新的阶段,从而成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杰出的著作,对后世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为南朝以后各代所推重。清著名学者章学诚赞之曰:“《文心》体大而思精”,“笼罩群言”(《文史通义·诗话篇》)。明清两代出现了若干本书的研究者。其影响还远及国外,9世纪时,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写的《文镜秘府论》中曾多次引用该书。1731年,日本出版了冈白驹校正的该书的句读本。19世纪后,国外出版过多种该书的原本和节译本,法国还编了《文心雕龙新书通检》、日本编了《文心雕龙索引》等研究资料。因用骈丽文体写成,加之征引浩繁,故历来注本较多,主要有清黄叔琳的《文心雕龙辑注》,中华书局1957年本;今人杨明照的《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新一版本;今人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本等。 ☚ 文谈诗话 文艺学新论 ☛ 文心雕龙wen xin diao long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the Dragon,classic work of literary criticism by Liu Xie of the Liang Dynasty 《文心雕龙》wen xin diao long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刘勰 (Liu Xie) 文心雕龙古代文学理论专著。南朝梁刘勰著。全书五十篇,涉及文学发展规律、创作技巧、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等各个方面,扼要地评述了齐梁以前的作家及其作品。提出“歌谣文理,与世推移”,亦即文学的内容与形式随着时代而变化发展的观点,推崇文以载道,“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亦即要求内容充实、形式完美的作品。主张批评家应博观通识,沿波讨源,不能“深废浅售”。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