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散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散文

散文

月刊。1980年1月创刊于天津。由百花文艺出版社主办,《散文》编辑部编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首任主编郑洁清,副主编贾宝泉。该刊以发表抒情散文为主,也发表其他类型的散文和散文评论,还选发外国散文佳作。辟有“月季花”“海天片羽”“文苑览踪”“艺苑拾英”“教师文荟”“蓓蕾初绽”“屐痕处处”“散文名作欣赏”“笔谈散文”“风物志”“域外采珍”“序与跋”等栏目。

☚ 词刊   满族文学 ☛
散文

散文

文学类别名。文学四大类别之一。本与韵文相对而言,指不用韵偶的散体文章,如史传、论说、颂赞、书记等。随着文学的演变发展,又被用来泛指包括小说、游记、传记文学等所有不用韵文的文学体裁。现代则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列,指三者之外而别具特点的一种文学样式。主要特点有:短小精悍,取材广泛,自由便捷,千姿百态,既可以反映社会生活中任何有意义的事物,又可以运用任何有效的艺术方法去反映社会事物。能象诗歌那样直接抒发作者的强烈感情,而不必讲求韵律;象小说那样叙述事件,塑造形象,刻画人物,而无需完整的故事情节;象戏剧那样表现矛盾冲突,而不要求时间空间高度集中;甚至象论说文那样说理议论,却不一定运用抽象概念进行推理论证。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不拘一格;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兼采并用。中国古代散文和诗歌一样,源远流长,体裁众多。殷商甲骨卜辞、铜器铭文是中国散文的萌芽,其后有周秦的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刻石文,两汉的政论散文、史传文,魏晋南北朝以后的游记、随笔、笔记、日记、题跋、碑志等。按其语言句式,又有魏晋南北朝尚重骈偶的骈文、唐宋以后主张散行的古文。按其应用场合,还有用于朝廷的诏令、奏疏,用于战争的檄文、露布,以及用于交际的书牍、赠序等。现代则根据其内容和表现手法,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三大类。

☚ 谣谚   叙事散文 ☛
散文

散文

月刊。1936年8月15日创刊于上海,仅见创刊号一期。李励文主编,散文月刊社出版发行人梁云。该刊以发表散文为主,兼有小说和评论。撰稿人有萧三、荃麟、周而复、李溶华、程北翔、周文等。创刊号上还发表了鲁迅的《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茅盾的《凯绥·珂勒惠支——民众的艺术家》,并刊布珂勒惠支版画四幅。

☚ 人间世   热风 ☛

散文

散文

月刊。陆骥主编,谢百川任发行人,成都散文社编辑发行。1937年6月1日创刊于成都,7月5日出第2期,后未见续出。该刊稿约说:“本刊欢迎:短论,散文,诗歌,小品,杂记,速写,报告文学,生活纪实,书报简评,各地通讯等作品”,说明确是一个专门性的散文刊物。在创刊号《介绍词》中声明:“没有政治背景,没有党派立场,我们只有两个单纯的信念:反悠闲,反感伤,反浪漫是我们作品的共通原则。反帝,反封建,反汉奸是我们作品的共通目的。”前后两期发表了左立的《嘉陵江的风雨》、白海帆的《兽吟曲》、雷枫的《醒》、田家英的《火烧的城》、雪尘的《银夜曲》、胡超的《夜底呼啸》、可可的《致田家英》、陆骥的《社语》等各类散文作品10多篇,家军、公羊角等的诗作4首。内容确是充实而富于斗争性的。

☚ 工作与学习丛刊   呐喊 ☛

散文

散文

散文一词在我国古代最早见于宋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该书引周益公论骈文之言曰: “四只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词贵浑融有味,与散文同”。通常有两种理解,一是与韵文相对而言,指一切不押韵的文章;一是与骈文对举的概念,指句法不整齐的散行文体。这两者都是属于一般文体的概念,而不是文学形式的概念,其中自然包括文学性散文作品,但古人还没有将文学性散文和实用性散文明确区别开来。现代人所理解的散文固然也有这样广义的散文概念,但已将文学性散文和非文学性散文加以区分,将前者视为一种与诗歌、小说和戏剧并立的文学形式,而将后者看作是一般的应用文章了。现代文学散文体式丰富,名目繁多,其概念则从未明确规范和统一使用过。多数人把散文视为杂体的综合性文学概念;所谓“美文”、“小品文”、“随笔散文”等等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都与“散文”大体相当,因而经常互用,这些可以说都是同一层次上的散文概念。散文一般又可分为各种系列的类型。从性质功用上大体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从体裁样式上看,又有随笔、杂文、小品散文、报告文学、速写、特写、游记、传记、日记、书简等具体名目,这些体裁有的又可再细分出一些具体样式,如杂文一类就有随感录、短评、讽刺小品、幽默小品、文艺政论等等具体形式。所以,按文学分类“四分法”来说,在新文学史上,“除去小说、诗歌、戏剧之外,都是散文”(叶圣陶《关于散文写作》),散文应是多种文体的集合体,是新文学系统中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而本身又包括许多层面的一个子系统。这可称为广义的杂文学散文观念。也有人只把抒情散文和记叙散文包括在散文之内,而把杂文、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划出去,这可称为狭义的纯文学散文观念。只有以广义的杂文学散文观念来审视、概括现代中国散文才能准确反映出散文史的真实面貌。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五四”文学革命时期,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1917年到1927年的头十年,是现代散文的开创期。这时期散文的发展“确是绚烂极了”,“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衍,日新月异”(朱自清《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一代先驱者思想解放,锐意创新,在杂文和小品散文两大领域开创了现代散文的崭新局面。从1927年到1937年的第二个十年,是现代散文的繁荣期。这时期散文进一步开拓了宽广的发展道路,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多姿多彩,新创了速写、报告文学、科学小品等等散文样式,各体散文创作都获得了大丰收。从抗日战争爆发到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十二年间,是现代散文的拓展期。散文写作活动遍及沿海内地,通讯报告蓬勃发展,大后方杂文持续发展,散文小品也在时代烽火中改变了音调色彩。在我国新文学各部门中,散文公认是最有成绩的部门之一。现代散文以其轻便灵活、自由多样的文体优势,敏锐地、广泛地、直接地反映了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真实面貌,积极有效地参与了变革现实、改造社会的时代进程,成功地创建了成熟的现代民族散文形式,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艺术内容供后人研讨、吸取。

☚ 种类·体裁   美文 ☛

散文

 “散文”一名,见于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骈文”一名,则大概始于清时。
 自韩愈以来,就有“文统”之规模。清,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且看他们关于“文统”的思想:
 桐城派“文统”有“八家”、“六艺”之说。
 “八家”之来源:自南宋以来,就有人学韩、柳、欧(阳修)、曾(巩)、苏(三苏)、王(安石)等人之文,但仍学其他人。明初,有人说到“八家”,但此说不为人注意。为人注意始于明中叶茅坤,他是复古派之反动,主自然。自从他提倡,“八家”就成了定论。“八家”是桐城派中很重要的“文统 ”。茅坤《八大家文钞序》说:“韩、柳寻六艺之遗。”前此,宋欧阳修偶然得到韩书,特别喜欢,也就特别提倡。由于他地位高,有几个学生,又配合社会需要,于是其说风行一时。
 桐城派继承八家“文统”,认为在文字上,最重要的是“八家”。何焯(清康熙年间人,字义门,文学批评家)《唐宋八大家文钞序》里,比茅坤更进一步地说:“自六《经》三《传》两《国》(《国语》、《国策》),诸《子》递传以来,得史迁而为文章一大宗。”这里是说到古文源流,比茅坤笼统的话说得具体化,特别强调史迁。史迁是文章第一大宗。第二次集大成的,就是唐宋八家。中国文学史上有这两个段落。八家“不恃乎六经之旨,不离乎史迁之法”,虽各自成家而有其共同的地方。这种说法其实从明代归有光就有了。归有光用功于《史记》极深,对《史记》有五色评点本。桐城派诸人亦从《史记》学文章。《史记》不但叙事,而且于叙事中发牢骚,表情感。归有光就重表情感。桐城派亦从此发展。
 方苞《古文约选·序例》说,六经、《语》(《论语》)、《孟》(《孟子》)——根源;《左传》(含蓄)、《史记》——义法(标准,条理)最精;《公羊》、《穀梁》、《国语》、《国策》——其次(指义法其次);两汉书及疏(前、后《汉书》,奏章之类),唐宋八家文——择尤(有好有不好的)。对于子书及骚赋,以为要特别谨慎。诸子在文章组织上太松懈,与后世者不一样,恐学了有流弊。骚赋则与散文相去远,用韵,不能为散文之模范。他把子书与辞赋除外,于是学古文的人就可以向简约方面走去。
 茅坤倡八家,方苞重简约,一方面是对明代复古主张之反动,一方面又与时文体格有关。明清皆以八股文为科举程式。明古文大家归有光亦时文(八股文)大家,其古文不免受时文影响。清阮元就曾经指出这一点。孙星衍亦然。明清人不自觉地选择与八股文相近的古文。唐宋八家文流利严密,与八股文有相近处。方苞选《钦定四书文》,乃八股文之选本。这当然也影响其古文。古文与时文之发展,于明清是一致的。方苞选《钦定四书文》之标准是“清正古雅”。清,指明白;正,指思想正;古雅,指据典引经。至于古文,方苞主“清澄无滓”(见《古文约选·序》),就是要话说得明白。这两个标准都特别重文字方面,二者很相近。
 以上是散文之新统。
 现在说到散文义理,方苞也讨论过这方面。他在《与申戾谦书》里说:“古文本经术而依于事物之理。”作古文的人,得有天才与学问,还要人格。他于学问之外,还注重观察。自归有光后,多写人生琐屑节目,这就非经书中所有的了,所以要靠观察。
 姚鼐《述庵文钞·序》:“学问有三端,曰义理(指宋学、修养),曰考证(汉学),曰辞章:是三者,苟善用之,皆足以相济;不善用之,皆足以相害。”三者比例适当,则互助。他认为辞章与宋学、汉学并重。这表示,修养之学、考证之学、辞章文字之学,皆可为古文之内容。——他们的理论虽如此,但实际上自己做不到,义理很浅。
 他们又提倡精神。要表现义理不能太呆板。姚鼐《与陈石士札》:“望溪阅《史记》,其精神似不能包括其远处、疏淡处及华丽非常处。止以义法言文,则得其一端耳。”看书要看其精神。精神,就是指其表情之地方。他于另一《与陈石士书》里说“论学不可太涉门面气”,就是要重表情。自归有光以来,都重表情,重精神。曾国藩《与吴南屏书》说,古文各方面都能应用,只是不宜说理。这是因为自归有光以来,受时文影响,着重在表情方面。古文受了小说、戏剧的影响。小说,尤其是戏剧,特重表情。古文不但受时文影响,而且受小说、戏剧重表情的影响。
 姚鼐说,古文不宜说理。这是因为自归有光以来,古文受时文影响,又重表情。时文(八股)有所谓大题、小题,叙事题、口气题。大题者,就是以四书中的一章作题目;但四书有限,大题很容易做完,于是就以其中一句为题,称小题。既然只有一句(如“子使漆雕开仕”),就没有许多道理可说了。于是,小题也就多重情感与描写、重叙事,所谓叙事体。又如:“母违夫子”一题,无多大道理可说,就侧重描写说这话的母亲的口气,与小说、戏剧所重者差不多。时文如此,古文也就容易受影响。
 韩愈时重说理,虽然说得不很好。他也受小说影响(如《毛颖传》)。他的《原道》,人以为是说理说不好的例子。不过这文是着重于宣传,这一目的是达到了。
 曾国藩起来,把只表情的古文范围扩大,亦用以说理。于是桐城派文就又延长了百多年的生命。

朱自清文学批评讲义之《散文》 - 可可诗词网

散文

“散文”一名,见于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骈文”一名,则大概始于清时。

自韩愈以来,就有“文统”之规模。清,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且看他们关于“文统”的思想:

桐城派“文统”有“八家”、“六艺”之说。

“八家”之来源:自南宋以来,就有人学韩、柳、欧(阳修)、曾(巩)、苏(三苏)、王(安石)等人之文,但仍学其他人。明初,有人说到“八家”,但此说不为人注意。为人注意始于明中叶茅坤,他是复古派之反动,主自然。自从他提倡,“八家”就成了定论。“八家”是桐城派中很重要的“文统 ”。茅坤《八大家文钞序》说:“韩、柳寻六艺之遗。”前此,宋欧阳修偶然得到韩书,特别喜欢,也就特别提倡。由于他地位高,有几个学生,又配合社会需要,于是其说风行一时。

桐城派继承八家“文统”,认为在文字上,最重要的是“八家”。何焯(清康熙年间人,字义门,文学批评家)《唐宋八大家文钞序》里,比茅坤更进一步地说:“自六《经》三《传》两《国》(《国语》、《国策》),诸《子》递传以来,得史迁而为文章一大宗。”这里是说到古文源流,比茅坤笼统的话说得具体化,特别强调史迁。史迁是文章第一大宗。第二次集大成的,就是唐宋八家。中国文学史上有这两个段落。八家“不恃乎六经之旨,不离乎史迁之法”,虽各自成家而有其共同的地方。这种说法其实从明代归有光就有了。归有光用功于《史记》极深,对《史记》有五色评点本。桐城派诸人亦从《史记》学文章。《史记》不但叙事,而且于叙事中发牢骚,表情感。归有光就重表情感。桐城派亦从此发展。

方苞《古文约选·序例》说,六经、《语》(《论语》)、《孟》(《孟子》)——根源;《左传》(含蓄)、《史记》——义法(标准,条理)最精;《公羊》、《穀梁》、《国语》、《国策》——其次(指义法其次);两汉书及疏(前、后《汉书》,奏章之类),唐宋八家文——择尤(有好有不好的)。对于子书及骚赋,以为要特别谨慎。诸子在文章组织上太松懈,与后世者不一样,恐学了有流弊。骚赋则与散文相去远,用韵,不能为散文之模范。他把子书与辞赋除外,于是学古文的人就可以向简约方面走去。

茅坤倡八家,方苞重简约,一方面是对明代复古主张之反动,一方面又与时文体格有关。明清皆以八股文为科举程式。明古文大家归有光亦时文(八股文)大家,其古文不免受时文影响。清阮元就曾经指出这一点。孙星衍亦然。明清人不自觉地选择与八股文相近的古文。唐宋八家文流利严密,与八股文有相近处。方苞选《钦定四书文》,乃八股文之选本。这当然也影响其古文。古文与时文之发展,于明清是一致的。方苞选《钦定四书文》之标准是“清正古雅”。清,指明白;正,指思想正;古雅,指据典引经。至于古文,方苞主“清澄无滓”(见《古文约选·序》),就是要话说得明白。这两个标准都特别重文字方面,二者很相近。

以上是散文之新统。

现在说到散文义理,方苞也讨论过这方面。他在《与申戾谦书》里说:“古文本经术而依于事物之理。”作古文的人,得有天才与学问,还要人格。他于学问之外,还注重观察。自归有光后,多写人生琐屑节目,这就非经书中所有的了,所以要靠观察。

姚鼐《述庵文钞·序》:“学问有三端,曰义理(指宋学、修养),曰考证(汉学),曰辞章:是三者,苟善用之,皆足以相济;不善用之,皆足以相害。”三者比例适当,则互助。他认为辞章与宋学、汉学并重。这表示,修养之学、考证之学、辞章文字之学,皆可为古文之内容。——他们的理论虽如此,但实际上自己做不到,义理很浅。

他们又提倡精神。要表现义理不能太呆板。姚鼐《与陈石士札》:“望溪阅《史记》,其精神似不能包括其远处、疏淡处及华丽非常处。止以义法言文,则得其一端耳。”看书要看其精神。精神,就是指其表情之地方。他于另一《与陈石士书》里说“论学不可太涉门面气”,就是要重表情。自归有光以来,都重表情,重精神。曾国藩《与吴南屏书》说,古文各方面都能应用,只是不宜说理。这是因为自归有光以来,受时文影响,着重在表情方面。古文受了小说、戏剧的影响。小说,尤其是戏剧,特重表情。古文不但受时文影响,而且受小说、戏剧重表情的影响。

姚鼐说,古文不宜说理。这是因为自归有光以来,古文受时文影响,又重表情。时文(八股)有所谓大题、小题,叙事题、口气题。大题者,就是以四书中的一章作题目;但四书有限,大题很容易做完,于是就以其中一句为题,称小题。既然只有一句(如“子使漆雕开仕”),就没有许多道理可说了。于是,小题也就多重情感与描写、重叙事,所谓叙事体。又如:“母违夫子”一题,无多大道理可说,就侧重描写说这话的母亲的口气,与小说、戏剧所重者差不多。时文如此,古文也就容易受影响。

韩愈时重说理,虽然说得不很好。他也受小说影响(如《毛颖传》)。他的《原道》,人以为是说理说不好的例子。不过这文是着重于宣传,这一目的是达到了。

曾国藩起来,把只表情的古文范围扩大,亦用以说理。于是桐城派文就又延长了百多年的生命。


散文 - 可可诗词网

散文

 (1)散文的概念
 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种文体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形式自由,写法灵活,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能够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
 (2)散文的分类
 散文按照内容和表达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叙事散文,即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在表现手法上,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成分,如《藤野先生》。记叙散文内容上要求有真情实感,即叙写真人真事。②抒情散文,即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法有:直抒胸臆法,如《白杨礼赞》就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进而赞美了像白杨树一样坚守在北方土地上的中国军民;托物言志法,如《紫藤萝瀑布》是通过某一种特定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借景抒情法,如《春》即借赞美春天的景色来赞美生活。③议论散文,即以说理为主的散文。这种说理常借助生动的事例、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表达,文学色彩较浓,如《地下森林断想》。
 (3)散文的特点
 散文有以下特点:
 ①“形散而神不散”,也称“形散神聚”。所谓“形散”,主要是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所谓“神不散”,是指散文的主题明确、集中。这是散文的主要特点。如《荔枝蜜》一文既写了荔枝树、荔枝花,又写了蜜蜂、荔枝蜜,内容繁杂,看似纷乱,实则用“赞美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一主题贯串全文,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②意境深邃。“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境”就是文章所借助的某种形象。作者只有使主观的“意”和客观的“境”达到有机融合,才能使散文的主题深刻。其中使“意”与“境”有机融合的常用手法是联想。如《荔枝蜜》一文,从荔枝树联想到荔枝蜜,又联想到酿造者——蜜蜂,最后由物及人,自然联想到了和蜜蜂一样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劳动人民,这才有了这一深刻的主题,使文章显得生动、耐读。
 ③语言生动、凝练。散文的语言清新隽永,充满诗情画意,但简明而生动、言近而意远,往往带有哲理。如《春》的语言具有诗情画意,描绘出一幅幅春景图;《清塘荷韵》的语言则清新而隽永。这些都体现出了散文语言生动、凝练的本质特点。
 ④表现方法灵活,富于变化。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以夹叙夹议,状物写景,由景触情;它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完整的人物形象,也不要求展示矛盾发展的全过程。

散文sǎnwén

文学体裁,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文学作品,如杂文、游记、随笔等。

散文

见“浑言”。

散文sanwen

文学体裁的一种。不讲究押韵,不规定字数,与韵文不同。现代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样式:抒情~|议论~|《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鲁迅的杂文也是一种~。

散文

(反)韵文 骈文

散文sǎn wén

指除诗歌、戏剧、小说外的文学作品。1903年特社译《世界通史·近世史·第一期》:“诗歌则有阿利亚多(Ariosto,殁于一五三三年)、多尔卡德(Torquato Tasso,殁于一五九五年),至散文则有佛稜斯。”1913年李叔同《近世欧洲文学之概观》:“Charles Lamb(1775—1834)和De Quincey(1785—1859),共以独特之散文、随笔负盛名。”

散文

散文

不必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借助对某些片断的生活事件的描述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形式自由灵活,语言不受韵律约束的,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包括报告文学、特写、回忆录、杂文、游记、随笔、札记等,此为广义之散文。其分类按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即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及议论性散文。狭义之散文专指以叙事抒情为主的文艺性散文,是一种不包括报告文学、特写、杂文等在内的一种文学样式。
在中国古代,散文是指与韵文、骈文相对的,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多见于经传史书之中,如 《论语》、《孟子》、《庄子》、《史记》、《左传》等。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一词又是指与诗歌相对的,包括小说在内的记事抒情的文章。直到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散文才不再包括小说在内,成为与小说、诗歌、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广义与狭义的散文才得到理论界和文学界的确认。
散文的特点是: (一)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散文的题材比其他文学样式来说,相对要广泛些、自由些。生活中的人物事件、片断细节、一物一景、一思一虑、一得一识均可入文,不象小说戏剧那样,在题材上受到较多的限制。(二)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表现形式不拘一格,散文可叙述,可抒情,可描写,亦可议论,各种手法可兼而用之。散文不受语言韵律的束缚,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天上地下,古今中外,因情因理信笔挥洒,随意而至。(三) 篇幅短小,反映生活迅速及时。散文的篇幅短则百字,长则上千字至一万字。一般均在万字以内。散文写作周期较短,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新人物、新事件,能直接表现生活和干预生活。(四) 散文语言精粹、简洁,富于感染力。

☚ 古典小说的曲笔美   叙事性散文 ☛

骈文、韵文;散文

○骈文pián wén

(名)用骈体写的文章:幼习~|热衷于写~。

○韵文yùn wén

(名)用有节奏韵律的文学体裁写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都属于~|他对~发生了兴趣。

●散文sǎn wén

(名)不讲究韵律的文章:~作家|~诗|“八大家”指唐宋八个~名家。

散文←→韵文 骈文sàn wén ← → yùn wén pián wén

散文:没有押韵的文章。
韵文:有节奏韵律的文章,如诗、词、曲、赋等。
骈文: 一种以对偶句为主的文体,讲究声律和对仗。
【例】 《文镜秘府论》所引文笔式云:“韵者为文,非韵者为笔,文以两句而会,笔以四句(而)成,文系于韵,两句相会,取于谐合也;笔不取韵,四句而成,住于变通。故笔之四句,比(原作此)文之二句。”这就可以看出韵文的音节和非韵文的音节之分别,而同时也可以看出永明后的骈文和永明前的骈文,其音节是有些不同的。(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 至于从非韵文讲,则所有散文,虽有嘘吸疾徐之势,成为抑扬抗坠之节,但是因为是诵说的音节,所以也只成为内容的律声。(同上)

散文

散文

文体名。与韵文、骈文相对。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都叫散文。南北朝时崇尚骈俪,兼及声韵。文论家们把韵文称为“文”,把无韵的散体文称为“笔”。“散文”一词最早见于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山谷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局促。”这是广义的散文,指一切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
五四以来,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近年来分类更细,散文成为与报告文学、文艺通讯、杂文等并行的一种体裁,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形式灵活,篇幅短小。这是狭义的散文。

☚ 韵文   古文 ☛

散文

训诂术语。与“对文”相对。即“浑言”。例如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十: “《周官·大司乐》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此对文则异也。’《说文》:‘讽,诵也。’此散文则通也。”意即析而言之, “讽”是背诵的意思, “诵”是朗读的意思,二者意义有别。统而言之,两字意义相同,即都可以表示“背诵、朗读”的意思。参见“浑言”条。

各种文体

各种文体

记叙文:记(记录;~要;游记;杂~;笔记;记载文) 传(传记;传略;记传) 谱(年~;家~) 纪(纪行;本~) 志(~书;方~;墓~)
议论文:论(~文;论议;~辩;史~;策~;社~;专~;评~) 评(史~;时~) 颂(~歌) 说(师~;~理文)
说明文:故(鲁~;韩~) 解(~嘲) 训(~诂) 注(~疏;~解;传~;小~) 序(~言;大~) 跋(~记;题 ~) 叙 绪
议论说明类文章的总称:论说(论说文)
应用文:书(诏~;制~;玺~;文~) 折(奏~) 典 训 谟 诰 诏 谕 奏 章(奏~) 表(陈情~)笺 启 批 剌 照 禀 移 劄命 誓 令 敕 制 教 牒(家~) 关(~文) 檄(羽~) 帖(军~;府~) 诔(~文) 函 书 信 箴
文体名,墓表的一种:灵表
散文:小品 杂文 杂感 杂记 笔记 笔谈 笔录 漫笔 速写 特写 拾零 剪影 掠影 一瞥 通讯 平文
一种灵活随便的文体或笔记:随笔
有节奏韵律的文体:韵文
韵文的几种形式:辞(楚~) 诗 骚(~体;离~;楚~) 曲(~牌;词~;元~;散~;套~)
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赋(辞~;汉~;魏~)
用于教化讽谕的赋:风赋

另见:文采 文风

☚ 文体   体裁 ☛
散文

散文sanwen

见“文学体裁”

☚ 戏剧文学   典型环境 ☛

散文

散文sanwen

泛指那些侧重于直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注意于主观抒写的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按传统说法,散文是与韵文、骈文相区别的散体文章。广义地说,除了诗、词、曲、赋以外,一切无韵无律的文章,诸如人物传记、回忆录、记事文、抒情文、游记、寓言、神话等,都可以列入散文的范畴。我们现在所说的散文,一般指与小说、诗歌、戏剧文学并列的文学样式,专指用凝练、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
“散文”一词,最早见于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山谷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局促。”事实上,在周代就已经出现了大批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名著。秦汉以后,除子、史专著外,又出现了各体单篇散文,如书、记、碑、铭、论、序等。自唐宋迄于明清,逐渐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记、寓言、传记、杂文等文学作品。清代姚鼐在《古文辞类纂》里,将中国古代散文分为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共13类。
现代散文要求写真人真事,或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地加工。散文中的人物、事件,必须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至少也应当有相当根据。但它所允许的艺术加工要比报告文学大一些,它强调人物、事件的主要方面符合客观真实。散文中的“我”,常常是作者自己,与小说中的“我”有很大的不同。
散文的主要特点,一是篇幅短小精练,意味隽永抒荡。它以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一事一物为基本素材,从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中来表现现实生活的本质,反映时代精神,揭示深刻的主题思想。二是取材广泛多样,联想丰富奇巧。为表达主题的需要,散文的选材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可以从一事一物入手,时而回顾往事,说古论今,浮想联翩,时而立足现实,畅想未来、展示灿烂光明的远景。三是结构自由洒脱,形式多样纷繁。散文的结构如苏东坡所说的“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犹如行云流水,随物赋形,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精心剪裁,散得开,收得拢,曲径回廊,跌宕多姿,形成“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四是表现方法灵活,富于变化发展。它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以夹叙夹议、状物写景、由景触情。散文不要求象小说那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完整的人物形象,也不要求象戏剧那样展示矛盾发展的全过程,更不受遣词造句的音韵限制。五是语音和谐朴素、凝练优美。散文的语音是最有风格的语言,作者可用雄浑清新、豪放绮丽的风格不一的文字,来表现自己的思想、经历、爱好、个性等的不同,并以此来感染、教育读者。
根据内容和表达方法的不同,散文一般分为叙事、抒情、议论三大类。叙事散文以叙事写人为主,通过叙述事情的经过和描写人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它或托物言志、因人缘情、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慨叹山川人物,以此激起人们的爱憎、感染和教育读者;议论散文以议论评说事情、人物的是非曲折为主,借以阐明作者的思想观点、立场、态度。散文是长于抒情的艺术,散文的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的称为直接抒情,寓情于叙述、描写、议论之中的称为间接抒情。
散文和诗一样,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所描写的对象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文学创作中形象思维的产物。

☚ 传奇   美文 ☛
散文

散文Sanwen

在古代,散文是指韵文、骈文以外的散体文章。早在周代就出现了大批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的名著。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各体单篇散文,它包括书、记、碑、铭、论序等。自唐宋迄于明清,逐渐出现的文学散文,山水记、寓言、传记、杂文等都属于散文范围。清代姚鼐在《古文辞类纂》里,将中国古代散文分为13类,有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和哀祭。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文学样式。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写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散文由于表现手法和内容的不同,一般可分为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记叙性散文三大类。但是他们有时也很难截然分开。为了适应内容的需要,各种手法往往是综合起来运用的。散文的特点和写作要点:
❶意境深远。散文贵有深远的意境。散文要写得深刻动人,必须摆脱就事论事,照物模拟的写法,这就要求作者不但要抓住某些典型的事例或特定的场景,而且还要从它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出发去启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展示出更加广阔的生活画面,使读者想得更深更远。散文的意境开拓往往是从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生发开去,通过联想或想象抓住中心线索,把历史与现实、局部与整体联系起来,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自然属性到社会意义,最后造成深远的意境。
❷形散神聚。散文的“形散”,不单指语言形式的自由,也包括内容乃至结构的不受限制、不拘一格。散文的内容可以古今中外,天南海北。散文的结构洒脱自由,多式多样。所谓“神聚”,指的是立意深远,主题集中,内在联系紧密。形散神聚,既是散文的主要特征,又是散文创作的一大难点。
❸手法灵活多样。散文由于题材广泛,形式自由,因而要求表达方法活泼多样。与其它文学体裁相比,散文在表现手法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散文要靠叙述来表达事件经过,但它不像小说那样细致,严密,不一定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散文只以简练的笔墨叙述事件,或者只叙述事件的片断。且叙述中有较大的跳跃性。散文要求详略得当,把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结合起来。描写是散文刻画人物、渲染气氛,再现场景的主要表现手段。小说要求细致而多方面地描写人物,充分而具体地描写典型环境,而散文更多地是采用白描手法,抓住有特征性的地方去描写人物、场景、事物等。散文中亦常通过丰富的联想创造感人的艺术意境,采用象征的手法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给人以艺术享受和教育。

☚ 杂文   小说 ☛
散文

散文

为文学中的一大类别。散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与解释。在我国古代,与韵文相对,将那些不要求押韵、不要求对仗的散体文章,统称为“散文”,诸如史传、论说、颂赞、书记等等均属散文范畴。先秦散文是我国散文发展的第一阶段,其中又分为先秦诸子散文和先秦历史散文,前者以说理见长,后者以叙事为主,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对后来的散文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后来随着文学的演变与发展,像小说、游记、传记等几乎所有不押韵的文学样式,也都归属散文之中。而现代散文,则是专指与小说、诗歌、戏剧等并列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现代散文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取材广泛,可以迅速反映社会生活中的任何有意义的事物。散文这种文学形式,自由便捷,千姿百态,可以像诗歌那样以抒情为主,但抒情时不受诗歌韵律与格式的限制;可以像小说那样以叙事或塑造人物为主,但塑造人物和叙述事件时,又不一定要求有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也可以像戏剧那样表现矛盾冲突,但又不要求时间和空间的高度集中;还可以像论说文那样说理议论,但又不一定运用抽象的概念进行推理和论证。总之,散文无论写人、记事、抒情、说理,均可不拘一格,还可兼容并用,既有诗歌语言的凝练、形象性和音乐美,又有小说、戏剧的叙事与矛盾冲突,兼有论说文的说服力,其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根据其表现手法的不同,大致可将散文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散文三大类。

☚ 回忆录   特写 ☛

古文鉴赏辞典/古文鉴赏大辞典/古代散文百科大辞典/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唐宋八大家鉴赏辞典/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现代散文鉴赏辞典/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台湾散文鉴赏辞典/中国游记鉴赏辞典/中国情书鉴赏小辞典/中国杂文鉴赏辞典

☚ 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   古文鉴赏辞典 ☛

散文

文学体裁之一。中国古代指除韵文、骈文之外,不押韵,不讲排偶的散体文章。在现代,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样式。通过某些生活片断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记叙一个事件的过程,或对某一社会现象发表见解。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表现手法多样。包括杂文、小品随笔、报告文学、游记等。

散文

散文

文学的一大样式。散文概念的内涵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曾将不押韵和不重排隅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都称为散文。到了我国先秦西汉时代,就曾有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将哲学、政治论文和史传文章一律称作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后来又将非韵文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以及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与讲求韵律的诗歌相区别。到现代,散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而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散文的基本特点是:篇幅一般不长,但内容精悍,题材广泛,写法自由,语言寓于诗意。通过某些生活片断的描述,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散文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小品文、杂文、报告文学和传记文学等。

☚ 叙事诗   记叙文 ☛
散文

散文

❶广义的散文,即散体文,又称“平文”,不讲究用韵,不追求对偶。古人将包括经传史书在内的各种散体文章均称为散文,以别于韵文或骈文;
❷狭义的散文,指文学散文,与诗歌、戏剧、小说相对应,它以记叙或描写生活片断、表述作者生活感受或思想观点为主,一般篇幅短小,手法灵活,有多样的表现功能。文学散文根据其表现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可以分为记叙散文(含记事散文、记人散文、故事散文、写景散文等,古代的史传、记游等属此),议论散文(即说理散文,古代的政治、史论、哲理、杂说等也属此)、抒情散文(有写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品类,古代的骈文和辞赋中尤多此类作品)。

☚ 白话文   记叙文 ☛
散文

散文

文学作品分类中的一大样式。它的内涵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我国古代,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都称为散文,以与韵文、骈文相区别。现代散文的含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后才出现的。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将非韵文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与讲求韵律的诗歌相区别。到了当代,按四分法分类,它是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类文学体裁。其基本特点是:题材广泛,写法自由,凡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有意义的事物,都可在散文中得到反映,表现形式多样,或抒情、或议论、或叙述、或描写。要求“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指取材广泛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所谓“神不散”,即表达的中心思想必须明确集中。它的种类就其表现的形式来说,可以分为抒情、叙事、论说三类。

☚ 弹词   最小主义艺术 ☛

散文

prose
~诗prose poem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6: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