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权和俗权的思想斗争
西欧中世纪在教皇和国王之间展开的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思想斗争。教权主义代表人物有:盖拉西(Gelasius,492—496年为教皇)、大格列高利(Gregoriusthe-Great590—604年为教皇)、尼古拉一世(Nicolas Ⅰ,858—867年为教皇)、兴克马(Hincmar,806—882年)、英诺森三世(Innocen-tius Ⅲ,1198—1216为教皇)、卜尼法斯七世(Bonifacius Ⅶ,1294—1303年在位)。俗权代表人物有:法国王腓力普四世(Philippe Ⅳ,1268—1314年在位)、杜波勒斯( Piornee-Dubois1250—1312)、但丁·阿里吉里(DanteAlignieri 1261—1321)、马西利(MarsiglioofPadua,1278—1343)、威克里夫(John-Wycliffe 1320—1384)。
政教之争可分为几个发展阶段:5—8世纪为争论的酝酿时期;9—12世纪为教权主义高涨时期;13世纪政教两种势力均衡对峙;14世纪政权占优势。教权主义认为,教权高于政权,教士居于上帝的宝座,上帝寄托在教士身上,上帝的裁判由教士来传达,承认君位神圣,但又认为君王为一个凡人,与任何一个凡人没有区别,君王不能违返法律,君王要受到上帝的控制,而教士则为上帝的代表,政权不仅要教会的帮助,而且要教会的许可,因而教皇可以废黜皇帝。尤以英诺森的“帝政转物”说最为突出。他认为,上帝给天堂设置两光明,使大者治昼,小者治夜,所以统一教会之中设置两大尊荣,使大者治灵魂,小者治躯壳,这两尊荣就是教皇之权和人主之势力。尤如月光来自日,所以其质、量、位、力都逊于日,所以人主势力的尊贵灿烂都来自教皇权威,“无非是世俗的皇帝、国王借了教皇的光”,此时教权主义达到了空前绝后程度。13世纪,政教两种势力趋于均衡,在世俗权力和宗教权力关系上,阿奎那基本倾向于“双剑论”。他认为,世俗权力和宗教权力都源于上帝,两者只是分工不同,涉及有关拯救灵魂的事情,应当服从于宗教权力,涉及社会问题上,应当服从于世俗权力。到了14世纪,政教之争开始进入政权大反攻时期,政权主义者出版了许多著作,如巴黎的约翰的《君主与教皇的权力》、但丁的《论君主政治》、马西利的《和平的拥护者》、杜波伊斯的《教皇权力问题》、《圣地的收复》。在这些著作中,政权主义者针锋相对地指出,君主的权力远来自上帝,近来自人民,而非来自教皇,政权比神权更重要。它既以尘世事务为目的,也具有促进美德和精神的职能。君主也可武力解决教皇,以皇权主义代替教权主义,教皇虽有很高的尊严和荣誉,但仍为主教之一,对教会不拥有绝对权力,教会的最高权力仍归于宗教会议。另外,教会和教士都不可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具有惩罚权,教会只是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职责只限于教导和宣传教义,没有丝毫国家行政性的强制权力。
教政之争为后来的资产阶级宗教改革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