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钟乐
教堂排钟演奏出来的庄严乐曲,以烘托宗教教义和上帝神旨的幽深、肃穆的气氛。15至18世纪流行于北欧,19世纪传入英国,随后再传入美国等其它许多国家。每当节日或黄昏的时候,从教堂塔顶的钟楼里发出嘹亮清澈的乐曲,宏扬的钟声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给宁静的大地带来和平恬静、庄严而清逸的气氛,使人仿佛进入所谓人间与神间的意识境界,渲染宗教信仰的神秘感。教堂塔顶上的一组钟,原先为四个,称为排钟。一组现代排钟可以由30口到50口组成,甚至有70口之多。钟内有一个钟舌,钟舌用金属丝之类绳或链通过机械结构与一座键盘连接,演奏者象踏风琴一样来演奏,不过手键盘需要戴手套的拳头来敲,所敲出来的钟声是一种音乐,调高从C或G开始,以半音为单位,循阶而上,共有三个或四个八度,完美的钟乐可以奏出三部或四部古典乐。因此,钟乐有一定曲谱和旋律。早期钟乐作曲家有马赛厄斯、范登格海恩和波特霍夫等。最著名钟乐作曲家是比利时的邓宁,他于1922年在瑞士创办世界上唯一的一家钟乐学校。据载,250名学生中只有80名毕业生,可见钟乐人材不易培养。世界上最大排钟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堂和纽约河边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