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政事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政事堂

 官署名。1914年袁世凯废除责任内阁制后,于5月4日改国务院为政事堂,成为总统府的办事机构。1916年4月21日,袁被迫恢复责任内阁制。5月8日,政事堂取消,国务院重建。

政事堂

唐代宰相集议政事之所。政事堂会议、由宰相数人参加、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唐初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弘道元年(683)十二月,中宗即位,中书令裴炎以中书负责草拟诏令为由,奏请移政事堂于中书省。至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名为中书门下,并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遂成为宰相日常办公和处理政事的机构。

政事堂

唐宋时宰相治理政事之处,又称政府。唐自武德初、三省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至武后光宅元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后列五房,下分曹以主众务,宋承唐制,亦设政事堂。参见《文献通考五十·职官考四· 门下省》。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上) > 廷署部 > 府署 > 政事堂
政事堂  zhèngshìtáng

唐宋宰相處理政務的場所。唐自武德初始有此名,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長官於門下省之政事堂議事。武則天光宅元年,裴炎自侍中遷中書令,乃徙政事堂於中書省。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張說爲相,稱政事堂爲中書門下,因宰相爲中書門下省長官之故。後立吏、樞機、兵、户、刑禮五房。宋承唐制,於中書内省設政事堂,簡稱中書,與樞院分掌政、軍,號稱“二府”。元豐改制後,遂以尚書省的都堂爲宰相處理政務之所,因也稱都堂爲政事堂。宋·蘇轍《龍川别志》卷上:“太祖登正陽門,望城中諸軍未有歸者,乃脱甲詣政事堂。”參閲《文獻通考·職官四》。

政事堂

❶中国唐宋两代中央政务决策机构或宰相议事场所。始于唐初。唐时,自高祖至高宗末年,设于门下省,为宰相集体议事的场所;自武则天光宅元年至玄宗开元11年,设于中书省,为宰相议决军国政务的最高国家会议形式; 自玄宗开元11年后,成为皇帝之下的最高权力机关,并副署皇帝所发文书。由正堂和后院两部分组成,正堂为宰相的办公处和会议厅,后院为秘书处,分设吏房、枢机房、兵房和刑礼房等机构。宋代初期,“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文献通考·职官考一》);宋神宗元丰改制后,尚书省都堂也有此称,纯为宰相议事场所。
❷中华民国初年袁世凯实行总统集权制时的总统府办事机构。1914年的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取消国务院和国务院总理,设政事堂于总统府。任命国务卿,并设左丞、右丞各1人,参议8人,直辖机要、法制、铨叙、印铸、主计5局和司务所。另设法制讨论会、政治讨论会、财政讨论会及全国生计委员会。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后,于1916年4月21日发布政府组织令,仍保留政事堂、国务卿和直辖的5局1所。同年5月8日改政事堂为国务院。

政事堂

❶唐朝宰相集体议事的地方。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高宗时迁到中书省,玄宗时改名中书门下。
❷民国初年袁世凯统治时期,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以政事堂代替国务院,相当于清朝军机处,长官称国务卿。

政事堂

机构名。1914年5月1日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废除国务院,设立政事堂于总统府。1915年,政事堂负责组织了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

政事堂

政事堂zhengshitang

唐代宰相的议事处。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左右仆射)共行宰相之职,在此共同参议国政。其后,由皇帝指定入政事堂议事,并以本官加带“参知政事”、“参豫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亦为宰相。弘道元年(683)十二月,中宗即位,裴炎由侍中迁中书令,遂奏请移政事堂于中书省,表明中枢决策重心已由执掌封驳之权的门下省转至草拟诏书的中书省。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改政事堂印为“中书门下之印”,同时,又创置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于政事堂正厅之后,分理众务,所设吏员,地位至重。在政事堂(中书门下)办公的数位宰相中,设秉笔宰相一名,谓之“执政笔”,在处理中书门下日常事务方面具有相当的职权。唐前期为专人,肃宗以后改为轮代,以防秉笔宰相借执政事笔之权,独揽大权之弊。

☚ 唐太宗李世民   科举制 ☛
政事堂

政事堂

官署名。唐代置。宋代沿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是岁,张说奏改政事堂曰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分掌庶政。”胡三省注:“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中书令裴炎以中书执政事笔,遂移政事堂于中书省,至是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其政事印改为中书门下之印。五房,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部,五曰刑礼房。”

☚ 政府   政事省 ☛
政事堂

政事堂

官署名。唐宋宰相议事之所。唐代继承隋制,宰相集议共参共议国政,议事之所,初设于门下省,参加议事的宰相为三省长官 (中书令、侍中、尚书省左右仆射) 以及以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平章事等名号行使宰相职权的其他官员。永淳二年 (683) 移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十一年 (723),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亦改为中书门下之印,又于堂后分列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分别处理所管之事。政事堂办公的各位宰相中有秉笔宰相1人,称之执政事笔,为首席宰相。肃宗至德二年(757)令宰相十日一秉笔,到贞元十年(794)改为每日1人轮流秉笔。秉笔宰相主持政事堂会议,承接诏旨、值宿于堂中。五代后晋时,曾改名为政事厅。宋沿唐制,亦称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俗称中书门下内省。在朝堂之西,皇城外另有中书省与门下省,各自处理本省日常行政,俗称中书,门下外省或后省、政事堂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 “二府”。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撤销中书门下,以尚书省都堂为政事堂。

☚ 冬官府   三省 ☛

政事堂

唐代最高决策机构。高祖武德年间,宰相皆于门下省议决政事,太宗贞观十六年(642),遂将门下省宰相议事处定名为政事堂。高宗时,中书令裴炎为宰相,又把宰相议事改在中书省,政事堂遂迁至中书。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张说为中书令,又将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设吏、枢机、兵、户、刑五房,分主各项事务,制度始备,中书、门下两省大权总于一。由执政宰相轮流主政,每人一日或十日不等。

政事堂

❶唐代宰相议事之处。原设在门下省,唐高宗永淳二年(683)后移至中书省,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改其名为中书门下,并别置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五房于其后,分曹以主众务。北宋前期设于中书省,宋神宗元丰年间改在尚书省,称都堂。
❷1914年5月1日,袁世凯宣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北洋政府实行总统制,废除内阁制。5月3日取消国务院,于总统府设政事堂, “置国务卿一人赞襄”大总统处理日常政务,成为总统府的办事机构。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1916年5月8日,撤销政事堂,仍改国务院。

政事堂

官署名。(1)唐太宗时始置,为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联合办公处所,初设在门下省,高宗末移至中书省,玄宗时因宰相张说的奏请,改名为中书门下,列吏房、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五房于其后,分曹办事,此时“中书门下”不象前代的政事堂仅仅作为议政的处所,已经成为一个有官属的机关。按定制,只有三省长官才能参加政事堂,而侍中和中书令因位份较高,也不轻易授人,太宗时就常以其他官员加上“参议朝政”、“参预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衔参加政事堂议事,成为实际上的宰相。高宗以后,则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行宰相事。以其他官员加衔为宰相的制度,可以吸收一些年资较轻的官员作为最高执政,一方面对提高中枢机构的统治效能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是唐初统治者有意向庶族寒门出身的士人开放政权的一种措施。中唐以后,这些加衔入相者反而被看作是真宰相,原来具有宰相身份的侍中、中书令,如果没有加衔,反而不能参预国政,虚有宰相之名而已。宋沿唐制置政事堂于禁中,为宰相议事处,亦称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俗称中书门下内省。设孔目房、吏房、户房、兵礼房、刑房、共五房,以处理行政事务。元丰改制后,罢中书门下,以尚书都省为政事堂。宋初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相。元丰新官制以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职;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职;左右丞为副相。徽宗时改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仍兼两省侍郎、高宗时左右仆射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改中书、门下侍郎为参知政事。孝宗时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北宋末又有平章军国重事,位在宰相之上,南宋有平章军国事。(2)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袁世凯依照“新约法”废国务院,于总统府置政事堂,作为最高的行政中枢,置国务卿、左丞右丞各一人;参议八人,审议法令。政事堂直辖机要、法制、铨叙、印铸、主计五局和司务所,其中法制、铨叙、印铸三局原属国务院,机要局,主计局和司务所是新设的。政事堂的地位,只不过是总统的办公厅的性质,利用政事堂,袁世凯把一切实权都集中在府内。通过机要局和主计局,把最重要的政权和财权抓在手中。另外,在政事堂内部,左右丞与国务卿的地位和实际权力相差无几,使政事堂本身也不致有专擅之弊,便于袁的控制。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六月袁世凯死后,政事堂撤销,恢复为国务院。

政事堂

宋前期官署名。


职源

政事堂之名始于唐初武德年间(618—626年)(《全唐文》卷316《中书政事堂记》)。


职能

中书门下所在地,即宰相办公厅(《玉海》卷161《宋朝政事堂》)。


省称与别名

❶政堂。《玉壶清话》卷7:“梁丞相适,顷为详议官,审刑议事厅旧在中书之旁……。公以政堂逼近,窃不自安。”《玉海》卷161《宋朝政事堂》:“中书在朝堂西,是为政事堂。”
❷中书堂。《徂徕先生文集》卷20《上南京夏尚书启》:“中书堂执政者五,而三出南京之尹。”《玉海》卷121《元丰三省》:“中书在朝堂西,是为政事堂。……官制行,悉厘正之。……并朝堂之西中书堂为门下、中书两省。”
❸中堂。《湘山野录》卷中:“中堂内便有此等宰相乎?”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