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放线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放线菌actinomycetes

形成分枝丝状体的革兰阳性细菌,属原核微生物。菌丝体极短或发育良好,直径0.5~2.0μm,能形成孢子。
形态特征 具有特征性的形态结构和较复杂的生活史。形态上分化为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和孢子。有的还形成孢子囊,囊内产生孢囊孢子。
放线菌的孢子萌发后,长出芽管,芽管伸长,长出分枝,形成菌丝体。因菌丝体生长在培养基内,称基内菌丝体,亦称营养菌丝体。基内菌丝体能产生黄、橙、红、紫、蓝、绿、灰、褐、黑等色素或不产生色素,色素溶于水的为水溶性色素; 溶于有机溶剂的为脂溶性色素。
基内菌丝体向空间长出的菌丝称气生菌丝,气生菌丝上面再形成孢子丝。孢子丝有直形、波曲、螺旋和轮生等形,螺旋有松、紧、长、短、左旋、右旋之分。孢子丝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孢子,呈白、黄、绿、淡紫、粉红、蓝、褐、灰等色。
对链霉菌孢子分化的研究,以前在光镜下认为有凝聚分裂和横隔分裂两种方式。近10多年来,用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研究表明,不存在凝聚分裂,而只有横隔分裂一种方式,又可归纳为两种类型: ❶细胞质膜内陷,逐渐向内收缩会合成横隔膜,将孢子丝分隔成多数孢子;
❷细胞壁和质膜同时内陷,向内缢缩,孢子丝缢裂成连串孢子。
有的放线菌还形成孢子囊。有的孢子囊在气生菌丝体上形成; 有的则在基内菌丝体上形成。孢子囊内产生孢囊孢子。具有鞭毛的孢子为游动孢子。不具鞭毛的为不游动孢子。
生理特性 广泛利用各种碳水化合物及碳氢化合物为碳源及能源; 利用有机氮、无机氮作为氮源。许多种类能产生抗生素、维生素及各种酶类,以产抗生素著称,据统计已发现的抗生素85%来自放线菌。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虽多达数千种,经系统研究,应用于医学临床和农业生物防治的仅数十种。如链霉素、土霉素、金霉素、卡那霉素、争光霉素、春雷霉素、灭瘟素等。它们在人类保健和动植物病害的防治等方面正在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某些放线菌对人畜及植物有致病性,如人畜的放线菌病和马铃薯疮痂病等。
分类 《伯杰细菌鉴定手册》1974年版,按形态和细胞化学特性将放线菌目划分为8科: 放线菌科(Actinomycetaceae)、分枝杆菌科(Mycobacteria-ceae)、弗兰克氏菌科(Frankiaceae)、游动放线菌科(Actinoplanaceae)、嗜皮菌科(Dermatophilaceae)、诺卡氏菌科(Nocardiaceae)、链霉菌科 (Streptomy-cetaceae)和小单孢菌科(Micromonosporaceae)。
放线菌目已报道50多个属,由于各国分类学家观点不同,科的标准和科内分属的依据也各异,长期难以统一。经国际放线菌分类委员会广泛征求意见,取消了科的分类等级,在放线菌目下以菌丝体断裂与否及孢子着生方式将放线菌目中近50个属分成“群”,《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1984年版将其分列在第二分卷和第四分卷内。种的鉴定较为复杂,一般按其形态、培养、生理和生化等特征的综合指标来确定。目前中国放线菌工作者是以形态、培养特征为主,生理生化为辅的原则来定种。
生态分布 放线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土壤中分布最多,水、空气中亦存在。大部分腐生,少数寄生,在分解复杂的有机物质中起重要作用。放线菌中的弗兰克氏菌属能与非豆科植物共生结瘤固氮,在绿化、植树造林、改良土壤、改善生态环境上有重要作用。
放线菌在植物根际,特别在幼嫩植物根系上分布较少,但随着植物根组织老化,脱落物增多,年老植物的根系上往往有放线菌的定殖。利用放线菌与真菌间的拮抗关系,有可能用来防治植物根部真菌病害。利用链霉菌防治烟草的尖镰孢病菌和马铃薯丝核病菌在国际上已有成功的报道。在中国也成功地利用链霉菌来防治人参根腐病,取得显著成效,已列为国家专利。
在特定的生态条件下,如堆肥、稻草堆、垃圾堆制的自热过程中,会引起嗜热放线菌的富积,诱导嗜热放线菌产生耐高温、热稳定的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和β-1,3葡聚糖酶等,成为开发高温酶类的来源。如嗜热高温褐色放线菌产生的纤维素酶能分解木质纤维素浆,在55℃、24小时降解率达70%,为纤维素材料酶法糖化的途径开辟了前景。

放线菌actinomycetes

形成分枝丝状体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属原核微生物。菌丝纤细,分枝,常从一个中心向周围辐射生长,形态上分化为营养菌丝,又称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和孢子。有的还形成孢子囊,囊内产生孢囊孢子。菌落较小、致密、干燥、坚硬而多皱,不易被接种针挑起,当孢子成熟后,表面呈不同颜色的粉末状,而基内菌丝常产生不同颜色的色素或不产色素,因而菌落正反面颜色不同,有些还能产生水溶性色素扩散到周围培养基内,常作为分类的依据。许多种类能产生抗生素、维生素和各种酶类,但以产生抗生素著称,已发现的抗生素约85%来自放线菌。少数放线菌能引起人和动、植物病害。

放线菌

形成真的菌丝或分枝丝状体的革兰阳性细菌。菌丝直径0.5~2.0 μm。产生抗生素的最重要微生物,约85%的抗生素来自放线菌。放线菌目分为8科50多个种。嗜热高温褐色放线菌可产生纤维素酶分解木质纤维素浆,在55℃条件下24 h降解率70%。

放线菌

放线菌fangxianjun

这里指放线菌目的总称。由于它们不具核膜、核仁,仅具核物质,所以也属于原核生物,通常归入细菌门中。其主要特征是:菌体为不规则分枝的丝状体,但菌丝无隔,所以,应视为单细胞结构。放线菌的菌丝又通常分为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两部分。前者伸入培养基(或基质)内吸收养料,故又称做营养菌丝,它们大多呈黄、橙、红、紫、蓝、绿、灰、黑等各种颜色,也有的无色。气生菌丝是由基内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伸出培养基表面的菌丝,一般比基内菌丝粗,分枝直,或呈弯曲状。气生菌丝在成熟时又分化出孢子丝。孢子丝有各种形状,有的轮生,有的呈疏松或紧密螺旋状等。孢子丝可以断裂为许多球形的、椭圆形的、杆形的孢子。所以孢子丝也就是生殖菌丝。孢子散落后,在适宜条件下萌发成新的菌丝体。放线菌多为需氧呼吸,而且多为腐生,广布于土壤中,也存在于淡水和海水中。绝大多数种类适于在中性偏碱(pH(6.8~7.5)的土壤中生活,每克土壤中所含孢子数可达数万至数千万个。特别是其中的链霉菌数量最大,约占放线菌总数的70~90%。放线菌可产生多种抗生素和酶。目前已知抗生素约2500多种,其中放线菌产生的占56%。如链霉素、氯霉素、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等,已广泛用于医药上。此外,还可用于生产维生素、类固醇化合物的转化、石油脱蜡、污水处理等。但也有少数种类可引起人和动植物的病害,如一些皮肤病和肺部感染等。由于放线菌在形态上和一般细菌不同,又具有重要的医药和经济价值,所以许多学者常将其作为独立一类原核生物予以描述和研究。


图66 链霉菌的生活史
1. 放射状的菌丝体 2. 基内菌丝 3. 气生菌丝
4. 孢子丝 5. 孢子丝产生的孢子 6. 孢子萌发

☚ 厌氧性细菌   真菌 ☛
放线菌

放线菌Fang xian jun

一类介于细菌和真菌之间的单细胞微生物。属原核生物。与细菌的细胞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菌体为分枝的丝状体,菌丝纤细,多数以无性分生孢子进行繁殖。菌落小而致密、与培养基质结合紧密。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多数为腐生、好气菌,少数为厌气、寄生菌。已从中开发出数千种抗生素及其衍生物,常用的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等均产自放线菌。所谓抗生素主要是指微生物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其它微生物的特殊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及食品工业。这些能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称为抗生菌。除外,还产其它代谢产物,如维生素、氨基酸、酶制剂等。放线菌种类繁多,现已报道有近70个属,其中,链霉菌属是最大一属,产抗生素的菌最多;其菌丝体有明显分化,区分为基质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其分生孢子常连成链状故得名。其它产抗生素的菌还有小单孢菌属、诺卡氏菌属等。还有能与非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放线菌,如弗兰克氏菌。少数放线菌可致病,如牛型放线菌可引起牛颚肿病等。

☚ 细菌   酵母菌 ☛

放线菌

微生物的一类。为制造抗生素的重要来源。其中衣氏放线菌和星形诺卡菌对人有致病性。前者为寄生于人口腔的正常菌群之一,可致面颈部放线菌病,是条件致病菌的内源性感染;后者存在于自然界,可致诺卡菌病,主要侵犯肺及脑,是外源性感染,但少见。参见“生物”中的“放线菌”。


放线菌

形态上差别极大的一个革兰氏染色阳性的细菌类群。菌落多呈辐射状,故名。大多是腐生菌,少数为寄生菌,广布于自然界,尤其是土壤中。是产生抗生素最重要的微生物。部分放线菌对人和动植物有致病性。

放线菌

Actinomyce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17: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