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人物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李守素【同义】总目录


李守素人物志
人物志

人物志

唐·李守素的绰号。因其精通氏姓之学,故称。《新唐书·李守素传》:“李守素者,赵州人。王世充平,召署天策府仓曹参军,通氏姓学,世号‘肉谱’……许敬宗曰:‘仓曹此名,岂雅目耶?宜有以更之。’世南(虞世南)曰:‘昔任彦升通经,时称“五经笥”,今以仓曹为“人物志”,可乎?’”

☚ 行秘书   神尧 ☛

人物志

三国魏刘劭著。三卷十二篇:九征、体别、流业、材理、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七缪、效难、释争。全书兼有儒、道、名、法各家思想。为中国现存的第一部专门论述考察才性、选拔人才的理论著作。认为人的才性决定于所秉赋的“元一阴阳之性”,因其“体五行而著形”,故“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九征》)。主张从人的外部表现与内在心理的统一中识鉴人物,“心质亮直,其仪劲固”,“心质平理,其仪安闲”,“夫容之动作发乎心气”(同上书)。并由此提出人的道德性情决定于人的生理条件,“骨直气清,则休名生焉”(《八观》)。还讲:“人之质量,中和为贵”,“中和之质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九征》),以此主张君子要中庸无为、谦让不争,要求当时的统治者实行清静无为而治,并系受道家思想影响,对开启魏晋玄风起了一定的作用。《人物志》总结人物评价的经验,提出了“观其所由,以辨依似”, “观其所短,以知所长”,“观其聪明,以知所达”等人物评价八条原则和“察誉,有偏颇之缪”,“接物,有爱恶之惑”,“度心,有大小之误”,“论材,有申圧之诡”等人物评价中容易发生的七条谬误。它所主张的不以高贵贫贱论人德才,评价人物要名实相符,以及“仁者德之基,智者德之帅”等德才兼重的评价标准,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物志》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有《龙溪精舍丛书》本和《四部丛刊》本等。

人物志

人物志

中国现存的第一部专门论述人才理论的著作。三国魏刘劭著。刘劭(约168—约240),字孔才,广平邯郸(今属河北)人。汉建安年间先官太子舍人,后改任秘书郎。曹丕即位后,官至尚书郎、散骑常侍。正始中,执经讲学,赐爵关内侯,卒赠光禄勋。曾受诏集五经群书,分门别类作《皇览》一书。又与庾嶷、荀洗等定科令,作《新律》,著《律略论》。景初年间曾受诏作《都官考课》七十二条,又著《略说》一篇。著作另有《乐论》、《孝经注》、《尔雅注》、《魏国爵制》、《魏律》、《法论》等,均佚。《人物志》三卷十二篇为刘劭一部重要的著作,不仅反映了刘劭的政治、哲学思想,而且从中可见当时学术思想的内容及汉魏之际学术思想的变迁。
《人物志》继承了汉人鉴识人物由外貌推知其体内才性的风气,认为,人“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九征》)。人的外表可以表现其精神。主张通过人的“形质”、外貌推知其才能和性情,“故其刚柔、明畅、贞固之征,著于形容,见于声色,发乎情味,各如其象”(同上)。在才性问题上,认为“人物之本,出于情性”,性情决定人的才能。人的性情器量又以“中和最贵”,“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同上)。提出选拔官吏应“量能授官”,用其所长。“人材各有所宜,非独大小之谓也,夫人材不同,能各有宜”,“材能既殊,任政亦异。”(《材能》)主张观察人物不能只看虚名,“尤虚之人,硕言瑰姿,内实乖反”(《七缪》)。应听其言,察其貌,观其行,以达到对其正确认识。“必待居止然后识之,故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然后乃能知贤否,此又已试,非始相也。”(《效难》)并提出考察人物行为的“八观”原则:“观其夺救以明间杂”,“观其感变以审常度”,“观其志质以知其名”,“观其所由以辨依似”,“观其爱敬以知通塞”,“观其情机以辨恕惑”,“观其所短以知所长”,“观其聪明以知所达”。此原则虽未脱政治、人伦之事功,但却体现了从具体地评论到抽象地归纳的认识发展过程。同时认为识人取士在注意言谈时,应辨别“辞胜”或“理胜”,看其言谈是否与义理相合,是否能“辨名析理”。强调创大业要靠英雄,聪明和胆力是英雄的具体标准;而致太平必赖圣人,圣人者,主中庸无为,谦让不争,“主德者,聪明平淡,总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要求当时的统治者实行清静无为而治。明确其评品人物标准的实际意义,在于“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人物志》对人物的评论由汉末对具体人物的评品到抽象地讨论评品人物标准、原则,预示思想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开启魏晋品鉴人物的清谈风气有一定影响。其以“无为”释“中庸”亦为调和儒道肇其端。
《人物志》“推步详密”,堪称当时评论人物之杰作。唐刘知幾《史通·自序》及李德裕《穷愁志》都提到此书,至宋阮逸刻印此书后才广泛流传。隋唐志均列《人物志》于名家。《四库提要》曰:“其书主于论辩人才,以外见之符,验内藏之器,分别流品,研析疑似……虽近乎名家,其理则弗乖于儒者也。”《人物志》有《龙溪精舍丛书》本和《四部丛刊》本等。

☚ 物理论   周易注 ☛
人物志

人物志第一辑

清华大学校史组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32开,208页。收录刘仙洲、张子高、梁思成、马约翰、施滉、冀朝鼎、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张荫麟、吴晗、洪深等人的事迹,共收传记22篇。

☚ 中华民族杰出人物传   华夏英杰百人传 ☛

人物志

方志的一个门类。旧方志中的人物志,大致设有名宦、儒林、忠义、宦绩、文苑、武功、隐逸、孝友、义行、列女、方伎、仙释等类目。当代新编地方志,人物志中包括人物传、人物表、烈士英名录等,所载人物,大多为近、现代革命英烈、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能工巧匠、社会名流、专家学者等,其中包括有少数民族、优秀妇女的代表人物,此外,也记载一部分历史名人;除了记载正面人物,也选录少量阻碍历史发展的反面人物入志。人物志是志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些专门记述人物的志书,亦称人物志。

人物志

以记写人物生平为主要线索,通过具体事实再现人物存在的历史和人物活动价值的专志。早在《山海经》中就有人物记载,旧志中的人物志,多设外宦、儒林、忠义、文苑、武功、隐逸、教友、义行、烈女、方技、仙释等门类;新方志中的人物志,除保留部分历史人物外,重点为近代,为现代革命英烈、劳动模范、先进人物或专家学者立传。

人物志

三卷。三国时魏刘邵 (约182—245)所撰。刘邵字孔才,广平邯郸(今河北邯郸市西南)人。建安中为太子舍人,黄初中转尚书郎、散骑侍郎,明帝时初任陈留太守,又诏为骑都尉,升迁散骑常侍。正始中,执经讲学,赐爵关内侯。刘邵博洽经史,工于文辞,当时颇负才名。夏侯惠《荐刘邵表》云:“文学之士嘉其推步详密”,“文章之士爱其著论属辞。”曾作《赵都赋》,颇得明帝称美。又作《许都赋》、《洛都赋》,以讽谏当时。刘邵一生著述极多,曾撰《皇览》、《都官考课》、《律略论》、《法论》、《人物志》等,多亡佚,唯《人物志》尚存。《人物志》现存三卷十二篇,隋唐志均列入名家。《四库全书》修订时,列入杂家类。《人物志》一书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其主要论点有:阴阳五行是人的性格、品质和才能的基础,人物的不同是由天赋本质所决定的。《人物志》开头就说:“盖人物之本,出于情性。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他主张以自然来说明社会人,以人的自然形质来说明人的社会本质。阴阳五行是怎样决定人的道德品质的呢?刘邵认为木、金、火、土、水“五行”相应地决定人体的骨、筋、气、肌、血五种成份,由此再相应地表现为仁、义、礼、信、智 “五常”。他说: “若量其材质,稽诸五物,五物之征,亦各著于厥体矣。其在体也,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五物”,即五行。是说人的形体是“五行”的体现。“五行”各有不同特征;分别在身体的各部位体现出来。人体的五部分决定着人的五种道德品质。他认为,人们禀受五行的成份不同,而表现出在道德品质、性格、才能,乃至容貌、态度、声音、面容等的区别。他说:“然皆偏至之材以胜体为质者也。”“偏至之材”,指道德品质、性格、才能有所偏。“胜体”,指身体中占优势的 “质”。是说,“偏至之材”是由于身体中占优势的那种“质”决定的。人的品德、性格的不同,是由于五行中某一行居于优势的缘故。刘邵还说:“偏材之性不可移转”,人们生来就是“偏至之材”,而且“偏至之性”是无法移转,不可改变的。刘邵又说:“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中和”,阴阳清和。唯有圣人,不是 “偏至之材”,禀受阴阳二气十分适量,五行的成份也恰到好处,五种道德完全具备,各方面平衡发展,表现为平淡无味,实际上在“平淡”中包涵了绚烂和伟大。刘邵的人物的不同是由于天赋本质决定的,而不是后天的社会实践决定的观点是片面的。他以 “五行”来说明人体,说明道德品质,也是穿凿附会、任意拉址。他主张从形质来考察人的品德才能,从根本上说也是荒谬的。《人物志》问世以来,在社会上流传很广,为其作注者,雕刻发行者大有人在。其注主要以北魏刘昺注。主要版本有《汉魏丛书》本,明万历刘氏刊本,《墨海金壶》本,守山阁刊本,明嘉靖已丑刊本,明仿宋本,乾隆十二年彭氏宝机楼重校定刊本,万历刊本,似即两京遗编本,益雅堂丛书本,《畿辅丛书》本,《四部丛刊》本、《四库全书》本等。

人物志

人物志

三国魏刘劭著。共三卷。主张人“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通过人的 “形质”、外貌推知其才能和性情。在才性问题上,认为“人物之本,出于情性”,性情决定人的才能。人的性情器量又以“中和最贵”。主张观察人物不能只看虚名,应听其言,察其貌,观其行,以达到对其正确认识。考察人物行为应遵循“八观”原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门论述人才理论的著作,有重要的心理学思想。美国学者将其编译后于1937年以《人类能力之研究》为书名出版,是唯一介绍到西方的中国古代心理学著作。

☚ 论衡   养生论 ☛
0000164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3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