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指对一定对象的侵犯行为。攻击行为的起因是复杂的,在理论上有多种解释: ❶生物本能说认为攻击是一种生物性的本能。如S·弗洛伊德、K·洛伦兹、R·阿德雷和D·莫里斯。此说认为攻击行为出自一种战斗本能,这种攻击的能量在人的一生中不断积累、增强,攻击行为就是一种能量的释放,为了防止攻击行为的发生,应开辟正常的途径对人的攻击行为加以引导,如组织多种竞赛活动,以防止攻击行为的反社会发泄。 ❷挫折一攻击说认为攻击不是本能而是受挫后的行为表现(见挫折一攻击理论条目)。 ❸攻击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是一种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学习而来的,常是通过观察攻击榜样而模仿获得的。如有些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就是模仿影视中的暴力行为。攻击行为的发生还有许多其他原因,成为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 ☚ 反省型人格 嫉妒心 ☛ 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ur又称侵犯行为。一头动物对另一头动物进行威吓和进攻的行为。常是一场强烈冲突的前奏。该行为有时用于争夺食物或性机会,有时用于树立群体中的序位,有时用于保卫领地,保护仔畜,猎取食物;也可因疼痛和恐惧而发生。畜牧兽医工作者不必对一切攻击行为均采取干预态度,必须辨别行为发生原因,并采取有效地解决办法。如阉割能防止公猫之间的争斗,但不影响捕鼠能力;该行为也为建立群体序位所必需。 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gongjixingwei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在争夺食物,尤其是在繁殖季节争夺配偶、巢区或领地时,所发生的攻击或争斗的活动,称为攻击行为。但在攻击或争斗中,双方很少受到致命的伤害,一般多表现为交换信号,只要 一方表示出屈服的姿态,胜利者就立刻停止进攻。但也有少数动物,如雄海豹为争夺雌海豹,往往会斗得头破血流。又如海滩穴居的招潮蟹,当同种雄蟹进入它的洞穴周围的“领地”时,它就用那唯一的大螯足上下摇动“打旗语”,向对方表示自己是这块“领地”的占有者,警戒外来雄蟹不要轻举妄动。如果对方不主动退却,双方僵持不下,就要“短兵相接”。战败者,轻则断腿,重则丧命。 ☚ 动物行为 社群行为 ☛ 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Gongji xingwei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准则认可的行为。可表现为打斗、谩骂、讥讽及具有攻击性的面部表情和姿态手势等形式。对攻击行为的研究主要在于探讨攻击行为的起因及其预防控制的方法。攻击行为起因很复杂,心理学上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对其加以阐述,这些理论可分为3个派别: ❶本能论。本能论强调攻击行为是人类的一种生物性本能,是与生俱来、不学自会的行为模式,是潜在的冲动寻找出路的表现。持这一观点最典型的人物就是弗洛伊德(S·Freud),他认为攻击行为是“死亡本能”的外向表现,若要对其预防控制,一方面可以利用超我的力量使这一本能行为束缚于内或用自我有节制地加以表现,但最好的方法还是渲泄(catharsis),使攻击的能量得以以社会接受的方式加以释放,个体便不至于因为矛盾冲突和自我过分压抑而造成心理变态。持本能论观点的还有生物生态学家洛伦兹(K·Lorenz),他在1966年发表专著《论攻击》,主要依据自己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得出有关结论:动物的攻击行为通常指向同类,攻击行为能够有利于保存种族和个体,具有生存价值,而人类的攻击行为也有类似的先天机制。他认为要对攻击行为加以预防和控制,必须限制人口的增长。阿德雷(K.Ardrey)则认为凡有机体都有领土保有倾向,人类的攻击行为就源于此。上述本能论的几种观点,在解释动物行为时,是有所启发的,同时对解释人们的微观行为也有所启发,但把攻击行为看作是人的本能是不足取的。 ❷挫折一攻击说。这一假说,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多拉德(J.Dollard)在1939年出版的《挫折和攻击》一书中最早提出。持这一观点的心理学家们认为攻击行为总是以挫折为先决条件,它不是人的本能,而是人们遭遇挫折后所激起的一种反应。不少研究支持了这一假说,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挫折的确能导致一定的攻击行为,挫折也能导致攻击情感的提高。贝克维茨(L. Berkowitz)还认为,攻击行为的发生不仅依据挫折所引起的攻击准备,而且依据先前所具有的攻击性习惯,并发现环境中攻击性工具的存在,在人的攻击抑制力减弱时,也会对攻击起暗示作用。这一发现来自于贝克维茨1967年著名的“武器效应”实验。在日常生活中,挫折的确能激发人们不同程度的攻击情绪和行为,要减少攻击行为,一方面要改善环境,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尽可能减少挫折;另一方面,当挫折无法避免时,应客观地分析遭遇挫折的主客观原因,提高挫折耐受力。挫折一攻击假说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攻击行为的产生原因,但它解释不了某些强烈的挫折并不一定激起攻击行为,而减少挫折也未必能减少攻击行为。 ❸习得行为说。这是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论观点,认为攻击行为可通过学习发生,也可通过学习而改变,总之,攻击行为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在学习过程中,对攻击行为的直接强化和替代性强化对攻击行为的习得有较大作用。因此,观察学习是习得攻击行为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强化(即奖惩)不仅可以直接施与观察者本人,而且可以施与被观察对象,二者对于观察者的作用是一样的。该假说反对把攻击行为看作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论观点,而认为攻击行为是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它是否表现于外,则往往取决于其是受到鼓励还是惩罚。按该假说,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攻击行为,就要减少可被观察的攻击行为榜样。因此,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影视录像要避免打斗、暴力性的内容和画面,因为它们不能成为人们释放攻击能量的途径,反而为人们提供了攻击行为的观察学习榜样。不同的理论与假说在解释攻击行为产生时角度不同,观点不同,因此,对预防和控制攻击行为所持的看法亦不相同,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性,但不论哪一理论或假说都不能对攻击行为的产生、预防和控制作出完善的解释。 ☚ 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 ☛ 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aggressive action即“冲动行为”。 ☚ 言语缩合 违拗症 ☛ 000080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