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里畏吾亦作“萨里畏兀”、“撒里畏兀尔”等。古族名。见于元、明两代文献。“撒里”, 蒙古语和突厥语意为“黄色”,“畏兀”、“畏兀尔”即“回纥”、“回鹘”的音译。源于宋时的“黄头回纥”。分布今敦煌以南,柴达木盆地以北, 西至罗布泊、若羌一带。游牧为生,“居无城廓, 以毡帐为庐舍,产驼、马、牛、羊”。信佛教。元朝封忽必烈之孙铁木儿不花为 “镇西武靖王”、封朵儿只班为安定王镇守其地。明初归附后, 封元宗室卜烟帖木儿为安定王, 置安定、阿端二卫。永乐二年(1404)封元肃王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置曲先卫,以加强统治。十五世纪以后,三卫间相互攻掠,加上蒙古察合台后裔阿力东进哈密, 遂东迁嘉峪关内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之南山定居。 撒里畏吾古族名。始见于元初文献。亦称撒里畏兀、馺里畏吾、萨里辉和尔;明称撒里畏兀儿;清称锡喇伟古儿、西喇古儿黄番等。“畏吾”、“辉和尔”、“畏兀儿”、“伟古儿”即“回纥”、“回鹘”之对音。“撒里”一说为地名“疏勒”之音变;一说为回纥发源地之河名,《新唐书·回鹘传》谓:回纥“居薛延陀北娑陵水”(一作薛灵哥水,即今蒙古高原之色楞格河),“娑陵”与“撒里”(sarig)音近,可证此说;一说源于宋时的※黄头回纥;一说源于西州回鹘或龟兹回鹘,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族分布于今甘肃敦煌西南、青海柴达木盆地,西至罗布泊、若羌之广大地区。以游牧为生。“居无城廓,以毡帐为庐舍,产多驼、马、牛、羊”。信仰佛教。13世纪初叶,蒙古国征服该地区。后元朝封忽必烈之孙铁木儿不花为“镇西武靖王”,封朵儿只班为安定王镇守其地。一些蒙古部落随诸宗王镇戍边境,进入撒里畏兀区域游物,在与撒里畏兀的长期交往中相融合。14世纪中叶,明朝在此地先后设置安定、阿端、曲先、罕东等卫,封元宗室宁王眩烟帖木儿为安定王。15至16世纪初,各卫因遭受吐鲁番察哈台后王的侵扰,不能自立,相继溃散,请内徙,遂东迁嘉峪关内肃州(今酒泉)及甘州(今张掖)南山一带住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