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沙可夫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沙可夫1905—1961浙江海宁人 沙可夫
沙可夫
沙可夫1905——1961原名陳明、陳微明,又名沙達夫,浙江海寧人,1905年 (清光緒三十一年) 生。1926年赴法國留學,習音樂。回國後參加北伐後援委員會。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1年回國。歷任中央蘇區《紅色中華報》主編,中央蘇維埃教育部副部長。1938年負責創建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任副院長。1939年後,任華北大學文藝部部長,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和北岳區黨委文委書記,晉察冀邊區文化界抗日救國聯合會主任,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院長,華北大學三部主任,張家口文協主任等職。1949年1月以後,任北京市文化接管委員會副主席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政務院文化部黨委書記、辦公室主任,全國文聯委員兼秘書長,中央戲劇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中國保衛世界和平大會全國委員會委員。1961年逝世。年56歲。譯著有《意大利童話》、《僞善者》、《廣州暴動》、《血祭上海》等。 沙可夫 沙可夫1903—1961剧作家。原名陈微明,别号克夫。浙江海宁人。1926年去法国学音乐。1927年加入中国共青团,后转为中共党员。同年初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1年回上海,遭到逮捕,经营救获释后去苏区,任《红色中华》报主编,中华苏维埃教育部副部长,从事苏区文艺活动,任工农剧社、高尔基戏剧学校教员和编导。创作剧本《我——红军》《我们自己的事》《武装起来》《北宁路上的退兵》等。1937年到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副院长,创作剧本《广州暴动》《血祭上海》等,改编高尔基的《母亲》,演出获得好评。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文联常委兼秘书长、中国作协常委等职。 ☚ 黄药眠 沙汀 ☛ 沙可夫 沙可夫1905.10——1961.9.1原名徐微明,又名微明、亚历山大·阿列克赛·沙赫夫,化名王金龙。笔名有微明、明、克夫、陈古夫等。浙江海宁人。1922年因反对包办婚姻从家乡逃至上海,先后进上海南洋大学附中、南洋大学电机系读书。1926年去法国学习音乐。1927年参与中共旅欧总支部的领导工作,编辑党刊《曙光报》。后去苏联进了莫斯科的孙中山大学,取名亚历山大·阿列克赛·沙赫夫,以后中文名字便叫沙可夫。1928年将苏联拉甫列尼约夫的剧本《破坏》译成中文,还编导了多幕剧《明天》。1931年夏回国后,在上海被捕,后经组织营救获释,回浙江老家养病。1932年由上海秘密来到中央苏区,历任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主编,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工农剧社编审委员会负责人,还参加蓝衫剧团学校(后改名为高尔基戏剧学校)的创建工作,兼任该校教员。创作有三场话剧《我们自己的事》、《谁的罪恶》,独幕剧《武装起来》、《北宁路上的退兵》、《最后胜利归我们》,活报剧《三八纪念》,七场话剧《我——红军》(集体创作,沙可夫执笔)等。这些剧本大多洋溢着斗争的激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给人以积极奋发的力量。其中《我——红军》演出后获得巨大成功,该剧反映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表现了红军、游击队和人民群众配合作战的英勇事迹。但《谁的罪恶》演出后曾受到批评。1933年底,因病离开苏区去上海治疗,在上海翻译出版了莫里哀的剧本《伪善者》等。抗战爆发后,辗转来到延安,1937年底为纪念广州起义十周年,参加创作大型话剧《广州暴动》,与任白戈、周扬、左明、朱光等集体创作大型话剧《血祭上海》,受到了广泛好评。1938年初参加“艺术学院筹委会”,筹建鲁迅艺术文学院。主持起草《延安鲁艺创立缘起》,任该院副院长。同年秋创作多幕剧《团圆》,1939年去晋察冀边区,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晋察冀边区文联、张家口文协等单位负责领导和组织工作。1944年返延安学习,主持排演苏联名剧《前线》。建国后,历任北平市文化接管委员会、全国文联、文化部、中央戏剧学院等单位的领导职务。 ☚ 汪仲贤 沈浮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