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撒喜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撒喜果 撒喜果中国古代婚姻史上的一种婚姻礼俗,又叫“撒帐”。撤帐始于西汉时期的武帝刘彻。据 《戊辰杂钞》一书记载: “撒帐始于汉武帝。李夫人初至,帝(刘彻)迎入帐中共坐。饮合卺酒,预告宫人,遥散五色同心花五果。帝与夫人(李氏)以衣裾盛之。云得果多,得子多也。”这就是“撒喜果”的由来。概源于人们祈求多子多福。宋代更流行此俗,“凡娶妇,男女对拜毕,就床。男向右,女向左坐。妇以金钱、彩果撒掷,谓之 ‘撒帐’”(《东京梦华录》)。唐朝人的婚俗,撒帐不是用花果,而是流行用特别的“六铢钱”抛撒。这种“六铢钱”常在上边铸刻“长命富贵”等字样,目的旨在向新婚夫妇祝福。 ☚ 催妆诗 于归 ☛ 撒喜果回、东乡、保安、撒拉等族婚姻习俗。又称撒喜。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福建、河南、山东等地。源自古代波斯、阿拉伯人婚礼中之“撒金豆”及宗教信仰之俗。侨居中国的波斯、阿拉伯穆斯林巨商结婚时,于婚礼当天在女方家由阿訇念完“尼卡哈”(证婚词)后,向新郎、新娘身上撒黄金豆粒,意为喜庆日散天课施舍贫民,贫苦的穆斯林拾之均分。后民间改为撒四果(核挑、枣、花生、白果),让围观的大人、小孩拣食,意为知感真主赐结良缘。后由于受汉族的影响,其意义和内容亦随之变化,逐渐演化为求吉利,撒喜果象征吉祥幸福、子孙满堂。“核桃”谐音“和头”,取意和睦相处,白头偕老;“枣”谐音“早”,取意早生贵子;“花生”取意“儿女双全”。婚礼之日散发,其方式各族有所不同:回族是新郎站在新房门口向在院中的宾客散发;东乡族是在阿訇念完喜经(即尼卡哈或称证婚词、合婚经)后,由娶亲人当场散发;保安族是由女方所请阿訇或主持人向围观者散发男方送来的喜果;撒拉族是在阿訇念完尼卡海(哈),新郎由件郎引领向女方长辈致“色俩目”问好后,给在场的人撒喜果,同时还要散发“古古麻麻(一种油炸的小方块食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