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摹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摹印 摹印书于印玺的文字。又称“缪篆”。秦书八体之一。字体在小篆基础上稍加变化,结体方正,开汉印篆体先河。 ☚ 小篆 隶书 ☛ 摹印秦书八体之一。用于摹刻玺印的文字。许慎《说文叙》:“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五曰摹印。”其实摹印的字体多取之于大篆、小篆,只不过为着适应印章的特殊布白需要而在笔画上稍加增损或字形上有所变易。秦印传世很多,清代陈介祺辑有《十钟山房印举》,后人又有补辑。 摹印 摹印秦书八体之一。用于玺印的文字。字体就小篆稍加变化。秦印传世者甚多,见清代徐介祺《十钟山房印举》。近人也有再加补辑的。 ☚ 鸟虫书 缪篆 ☛ 摹印秦书八体之一。用于玺印的文字。字体多为根据小篆略加变化而成,略呈方形,含有隶书的意味。清人段玉裁认为就是王莽时六书之一的缪篆。秦印传世的很多,详见清人陈介祺《十钟山房印举》。 摹印又称摹印篆、摹篆。秦书八体之一,为第五体。秦代用于印玺的一种篆书书体。始见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然后代曾有数种不同解释: 或称摹印就是刻符(《说文解字·叙》北宋徐锴注引南朝齐萧子良说)、或称摹印为“汉八分之一”(明甘旸《印章集说·摹印篆法》),或称摹印即汉代的缪篆(清桂馥《续三十五举》、段玉裁《说文解字叙注》)。关于摹印就是刻符之说,且不论摹印要受印玺的限制和有填满印玺的需要而刻符并不如此、摹印字形完整而刻符字形半分,只据秦书八体将摹印和刻符别为二体,就可明白其谬,故徐锴早就批评这是萧子良的误合;关于摹印为汉八分之一的解释,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八分是汉代创造的书体,秦代还没有它;至于摹印即汉代的缪篆之说,可以认为有道理,但不够正确。摹印和缪篆都是用于印玺的,然而二者时代和来源既不相同,结构与笔法亦有差异。就时代言,摹印属秦而缪篆属汉,非常清楚;就来源言,摹印变自小篆而缪篆变自汉篆,也很明白;从结构看,摹印因变自小篆,故结构与小篆相同,仅仅笔法有别;缪篆因变身本身即较混乱的汉篆,故与摹印结构就已有异而异体亦复不少,所以清陈澧《摹印述》中称道:“缪篆之体方正缜密,其字较小篆有省有变。”从笔法看,摹印因是初创的印玺书体,故不失古朴。虽受隶书影响,仍以篆意多而隶意少为特点,就是隶意,也是秦隶意;缪篆因是上承摹印而变自汉篆并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故笔法匀巧;又因受汉隶影响已深,故书体以“篆隶互用”(桂馥《续三十五举》)为主而隶意较多,桂馥《续三十五举》称,“缪篆与隶相通”,当是由此得出的认识。甘旸谓摹印为汉八分之一,大概是先混同了摹印与缪篆,又过分注重了缪篆的隶意形成的认识。综上可知,摹印是秦代独有的一种书体,既非刻符,亦非八分,与缪篆虽有源流关系,但差异明确。摹印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尽管自汉而始就已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其基本原则和方法却一直沿用不衰。印玺文字使用艺术化的篆书书体(或糅以其他书体),不仅成为后世很多人尤其是官府的传统,而且渐次发展分离成为一种专门的艺术——篆刻,至今仍很盛行。 摹印一種書體。一名 “繆篆”、“印篆”。西漢司馬遷 《史記·始皇本紀》,列摹印為 “秦書八體”之第五體。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叙》,列繆篆為“新莽六書”之第五體,謂“所以摹印也”。此體就小篆稍加變化,書勢方整,字形屈曲縝密,可見小篆漸變隸書之迹,遂亦有“古隸”之目。本用于璽文,後又用于一般印章。繆篆之“繆”字,有繞纏之意,作為摹印,尚有异說。近人羅福頤 《印章概說》曰:“特劃平體方,加以綢繆。”參閱許慎《說文解字叙》、清陳澧《摹印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