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雷马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雷马克1898—1970Erich Maria Remarque

德国小说家。原名克拉麦。生于奥斯纳布吕克的装订工人家庭。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认为战争造成的生命损失是无谓的。战后先在师范教育学习班学习,后当过小学教师、石匠、试车司机。1929年发表反战长篇小说《西线无战事》,三个月内售出五十万部,一举成名。因其和平主义、反军国主义与反法西斯主义思想不见容于纳粹分子,在1931年即离开德国移居瑞士。1938年被纳粹政权剥夺德国国籍。1939年去美国。1947年取得美国国籍。1948年回到欧洲,定居瑞士。后在意大利安科纳逝世。其他重要作品有:《归路》(1931年)、《三个伙伴》(1937年)、《凯旋门》(1946年)、《生死存亡的年代》(1954年)、《里斯本之夜》(1964年)、《天堂阴影》(1971年)等。

雷马克

德国作家。生于1898年6月22日,1970年9月25日去世。一战时应征入伍,在西线作战时五次负伤。战后开始写作,因所写的反战作品而遭受迫害。1938年被取消国籍。1939年到美国,1947年取得美国国籍。以小说《西线无战事》(1928)闻名世界。这部被列为世界优秀反战作品之一的书出版后,销售量达800万册,被译成29种文字广泛流传。

雷马克1898—1970Erich Maria Remarque

德国作家。以写反战小说著称。1929年发表代表作长篇小说《西线无战事》,控诉了战争的罪恶,获世界声誉,但遭到法西斯势力的激烈攻击,1931年被迫迁居瑞士,1939年流亡美国,1947年加入美国籍。还写有长篇小说《凯旋门》、《生死存亡的时代》、《黑色方尖碑》、《里斯本之夜》等,被认为是20世纪世界最有成就的小说家之一。

雷马克

雷马克1898~1970

德国小说家。生于奥斯纳布吕克,祖上为法国血统,父为书籍装订工。他在十八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曾多次负伤。战后任编辑、记者。1929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西线无战事》,立即轰动文坛。该书与巴比塞的《炮火》雷恩的《战争》被誉为三部最优反战小说。1931年发表续集《归途》,反映德帝国的崩溃。以后作品《流亡曲》(1941)。《凯旋门》(1946)、《里斯本之夜》(1962)等多反映纳粹统治下德国青年的悲惨命运及艰难的流亡生活。长篇小说《生死存亡的年代》和《黑色方尖碑》 (1956)则侧重探讨德国民族在本世纪的悲剧。《西线无战事》写第一次大战末期德军一个步兵班在后方与前线的生活,表现军国主义思想、军棍教育和残酷的战争对普通士兵心灵与肉体的摧残。在大战即将结束时,主人公“我”战死了,而前线司令部的战报上写着,“西线宁静无战事”。作品文笔质朴,描写客观,给人强烈的生活真实感。思想的局限是其和平主义和宿命论倾向。纳粹登台后,该书被焚烧,他被剥夺公民权。1939年浪亡美国,后加入美国籍,1970年在瑞士去世。

☚ 布莱希特   西格斯 ☛
雷马克

雷马克1898—1970Remarque

德国作家。出生于奥斯纳布吕克,父亲是钉书工人,全家信奉天主教。少年时代他在教会学校读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入伍,在西线作战,曾多次负伤。战后当过教员、会计、经纪人、司机,后来任报纸记者和编辑。1933年迁居瑞士,1939年流亡到纽约,1947年入美国籍。他在1929年发表处女作——反战小说《西线无战事》,轰动了西方文坛,使他成为著名作家。这部小说真实地描述了一批年轻士兵在西线战壕里以及在后方所经历的悲惨遭遇,揭露了战争的残忍和恐怖,控诉了这次战争如何毁灭了年轻的一代。小说对以后的反战宣传与和平运动影响很大。在艺术手法上有自然主义成分,对战争的残酷性描绘得细致入微,语言夸张,令人产生恐怖感。流亡期间,他创作了两部描写德国流亡者遭遇的长篇小说: 《流亡曲》和《凯旋门》。他后期发表的重要小说有:描写战争的《生死存亡的时代》,反映魏玛共和国时期社会现实的《黑色方尖碑》,表现反法西斯流亡者生活和斗争的《里斯本之夜》,描述已逃到美国的流亡者孤寂心情的《天堂里的阴影》等。此外,他还写有反法西斯剧本《最后一站》。

☚ 布莱希特   西格斯 ☛
雷马克

雷马克

雷马克(Remak,R. 1815~1865),十九世纪德国神经病学家、胚胎学家。
雷马克出生于德国波森(Posen)的犹太人区,18岁前接受了良好的大学预科教育,后如愿进入当时以生物学和医学教学研究著称的柏林大学,很快便显示出进行神经系统形态与功能研究的卓越才能。他的兴趣最初在神经组织学,以后转向胚胎学和电疗法。
1836年他还是学生时,在穆勒(Müller, J.)博士帮助下,首次描写了神经系统的微细结构,1838年他在《神经系统解剖与显微结构观察》的论文中,第一次描写了轴索和无髓鞘神经纤维(雷马克纤维),证实了神经节细胞与神经纤维的关系,提出植物性神经纤维起源于神经节细胞。1840年他详细叙述了植物神经系统功能,认为它与其他系统因功能之异而有着不同结构,运动和感觉神经起自中枢神经系统(雷马克动物性神经系统),而内脏神经则起自外周神经节细胞,在此基础上他发现不随意肌及腺体等活动均与植物神经生理功能有关。他于1840年发现膀胱等器官内神经节,1844年发现心脏内神经节(雷马克神经节),后经证明,心脏窦房神经节是心脏自律中枢。
雷马克对微细形态学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并发展了贝尔(Baer,K.E.von)的观察结论,于1855年提出了胚胎学的三胚层学说: 外胚层产生皮肤和神经系统,中胚层发育成肌肉、骨胳和排泄系统,内胚层则分化形成脊索、消化系统及其附着腺体。他在细胞学上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否定了细胞的自然发生观点,认为每一细胞必然来自其他细胞,而组织的生长则由于细胞的分裂。细胞的核分裂又称雷马克核分裂,1852年他和莱迪希(Leydig,F.)最后阐明了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发生作用的情况。
法国神经病学家杜切尼(Duchenne,G.B.)开创了电气诊疗法,雷马克继之改进了电气诊断装置,并将电气疗法广泛地应用于神经系统疾患的治疗。

☚ 伯尔纳   翁德利希 ☛
0001395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3: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