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捺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捺钵哪帛nǎ bǒr

行在;行营。例:队伍已走在桥~了,快到了。
❍ 他正在~走呢。
❍ 营盘就扎在~,不很远。今亦引申方位指代词,其义相同。例:这地方,就在村子东~。
❍ 西~没有人。
❍ 东西就在渠~放着。
《辞源》:“捺钵,契丹语,相当于汉语行在。指辽代国君的行营。”

捺钵5343住坐的地方。古北方方言。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北人谓住坐处曰~。」

捺钵

契丹语,犹汉书的行在,即皇帝出行所在之地。《辽史·营卫志》 中:“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亦作“纳钵”。明朱有燉《元宫词》:“纳钵北来天气冷,只宜裁种牡丹花。”

捺钵

辽皇帝在各地所设的行营。辽朝皇帝保持契丹族游牧狩猎的风俗,“转徙随时,车马为家”,秋冬避严寒,春夏避酷暑,随水草游牧,一年四季各有行在之所,为区别都城上京的宫帐斡鲁朵,而得名,意即“行在”、“行营”。圣宗以后,渐形成制度,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春捺钵,在长春州鸭子问泺(今吉林大安西北)钓鱼捕雁;夏捺钵,无定所,常在庆州吐儿山(内蒙古巴林右旗东北)游猎狩鹰;秋捺钵,在永州伏虎林(今内蒙古开鲁西南)射鹿;冬捺钵,在永州广平淀猎虎。每岁四时,周而复始。皇帝每次巡狩,皆由契丹及汉人大臣、官员、士卒扈从,并召集会议,商讨军国大政,随时处理北面官、帐、部族、兵机、武铨、群牧等事务。

捺钵

亦作“纳钵”。契丹语意为“行在”,即皇帝的行营。《辽史·营卫志》载:“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 出有行营,谓之捺钵”。契丹人本以畜牧渔猎为生,“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建国后,仍保持这种习俗。皇帝四时捺钵也与此有关。据考,辽代四时捺钵,至圣宗时方成定制,始有固定的地点、行动和制度。春捺钵,在长春州,鸭子河泺,进行钓鱼和捕鹅;夏捺钵,在吐儿山,进行避暑、游猎,并与臣僚议国事;秋捺钵,在庆州伏虎林,进行射鹿及猎虎。冬捺钵,在永州广平淀,进行避寒、校猎讲武、与臣僚议国事,并接待外国聘使。辽帝四时捺钵,北、南臣僚扈从,随时讨论决定军国要政,一时成为国家军政中心。

捺钵

一作“纳钵”。契丹语音译,犹汉语“行在”,即皇帝行营。《辽史·营卫志》:“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出有行营,谓之捺钵。”又称:“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大抵至圣宗时,四时捺钵始有固定地点和制度, 春捺钵主要是捕鹅、钩鱼,秋捺钵射鹿、虎,夏捺钵避暑,冬捺钵避寒,每岁四时,周而复始。辽帝四时巡守, 契丹大小内外臣僚及汉人枢密院、中书省一些官员随行,并在夏冬捺钵与北、南大臣共议国事,或接受使节朝贡,故又是辽朝决定军政大事的中心。金朝、元朝相沿,有驻夏、驻冬之地。

捺钵

捺钵

辽国的行营称捺钵。《辽史·营卫志上》: “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 出有行营,谓之捺钵……”

☚ 谋克   南军 ☛

捺钵

又称“纳钵”。辽代国君的行营。相当于汉语的“行在”。参阅《辽史·营卫志上》。

捺钵

辽皇帝在各地所设的行营。为区别都城上京的宫帐斡鲁朵而得名。辽朝皇帝保持契丹族游牧狩猎的风俗, “转徙随时,车马为家”,秋冬避严寒,春夏避酷暑,一年四季各有行在之所捺钵。圣宗以后,捺钵狩猎逐渐形成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春捺钵,在长春州鸭子问泺(今吉林大安西北)钓鱼捕雁;夏捺钵,无定所,常在庆州吐儿山(今内蒙古巴林右旗东北)游猎狩鹰;秋捺钵,在永州伏虎林(今内蒙古开鲁西南)射鹿;冬捺钵,在永州广平淀猎虎。年年如此,周而复始。皇帝每次巡狩,大臣、官员、士卒扈从,并召集会议,商讨军国大政,随时处理官、帐、部族、兵机、武铨、群牧等事务。

捺钵

契丹语。又译纳拔、纳跋、纳钵、剌钵、纳宝等。即“行营”、“行帐”、“营盘”之意。本指契丹皇帝出行时居止的帐幕,宋庞元英《文昌杂录》称:“北人谓住处曰捺钵,四时皆然,……是契丹家语,犹言行在也。”历史上形成为契丹统治者受游牧生活影响的一种特殊制度。一般又称作“四时捺钵”。契丹地处塞外,以游牧为主,车马为家,逐水草,就畋渔,避夏暑冬寒,岁以为常。皇帝日常处理国务,亦不固定在一地。建国后,虽仿汉制,先后有五京之设,然诸帝“游田之习,尚因其旧”,“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帝后终年盘桓于四时捺钵间。圣宗时基本形成定制:春捺钵,曰鸭子河泺,皇帝正月上旬起牙帐,约60日方至,主要活动是凿冰取鱼,纵鹰捕鹅,至春尽乃还;夏捺钵,无常所,多在吐儿山,四月中旬起牙帐,占卜择吉地为纳凉之所,五月下旬或六月上旬至,居五旬,时与北、南诸臣僚会议国事,暇日游猎,七月中旬乃去;秋捺钵,曰伏虎林,七月中旬自纳凉处起牙帐,入山射虎及鹿;冬捺钵,曰广平淀,其地饶沙,冬月稍暖,牙帐多于此过冬,再与北、南大臣会议军国事,不时出校猎讲武,兼受南宋及诸国礼贡。每岁四时,周而复始。按是制,夏冬两季各在捺钵召开大政会议,合议国政。会后赴春水秋山游猎,主要官员扈从,随时随地料理国事。故其国家的政治中心实不在京城,而在游牧式的“捺钵”。此制金、元沿袭,而游猎内容日重,处理国务内容日轻,又为时趋短,渐失去政治中心意义。至清代,热河避暑,木兰秋猎,为其遗风。

捺钵

契丹统治者四时行在之所。辽实行蕃汉分治,每年,皇帝在冬夏两捺钵各召开一次大政会议,会毕,即驾临春、秋捺钵。契丹官员(北面官)全体及部分汉官随行,协助皇帝处理契丹部族事务。有关汉人政务,则委诸汉臣在中京处理。

捺钵

辽中期以后的政治中心。《辽史·营卫志序》说:“有辽始大,设制尤密: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出有行营,谓之捺钵。”辽兴宗以后捺钵逐渐形成定制,春捺钵在春州鱼儿泊捕鹅,在鸳鸯泺或混同江钩鱼;夏捺钵在永安山或炭山张鹰;秋捺钵在庆州伏虎山射鹿;冬捺钵在永州广平淀猎虎。这是辽帝从事政治活动的独特形式,通过钓鱼、围猎等活动,加强同少数民族各部酋长的联系。辽诸帝于每年冬夏两季,在冬夏两捺钵召开两次大政会议。会议完毕后,即春水、秋山将届时,皇帝起牙帐,赴春水秋山地点,除由契丹官员全体及应役之人扈从外,并有少数汉人随驾。其人选据《辽史·营卫志》谓:“汉人宣徽院所管百司皆从。汉人枢密院、中书唯摘宰相一员,枢密院都、副承旨二员,令史十人,中书令史一人,御史台、大理寺选摘一人。”契丹官员既全部扈从,则契丹官所管辖的北面宫帐、部族、属国之政,仍可由辽帝随地随时处理。在大政会议之后,汉官自宰相以下大部返于中京居守,处理汉人事务。汉宰相可任命文官县令、录事以下,不须奏闻,县令以上亦可先行堂帖权差,然后于大政会议时取旨,由辽帝加委追认;武官的任命则须奏闻。金沿辽制,在好山好水处建立捺钵,《金史》译为行宫;元代也在北方建驻冬或驻夏的行宫,有时称为刺钵或纳宝。金元的捺钵仅为渔猎而设,不是国家的政治中心。惟清代于热河置行宫,在木兰围场进行秋狩,为笼络少数民族首领的举动,仍有辽代捺钵的遗意。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2: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