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披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身服部 > 襟袖帶佩 > 披領 披領 pīlǐng 即賈哈。 披领pīlǐng也称“披肩领”“大领”。清代帝王、百官、嫔妃、命妇等在穿着礼服时,加在颈部,披于肩上的一种衣领(朝服本身无领)。形状如同菱角,上绣龙蟒等图纹,并加以缘饰。通常缝缀在衣上,亦有分开制作者,使用时罩在肩上,于颈项处扣结。有冬、夏两种。冬天为紫貂或用石青加海龙嵌缘,夏天为石青加片金缘。披领以不同的纹饰与颜色来区别尊卑贵贱。其制起于后金努尔哈赤时期,只有在重大礼仪场合时才能配戴,其余一般的场合则不准配戴,一直延用至清末。清萧奭《永宪录》卷一:“凡册封出使外国正副使,给以蟒缎披领,麒麟补长褂、一品顶带。”《钦定服饰肩舆永例》:“公侯伯貂鼠镶披领袍,囤子小袖袍、蟒缎、妆缎、金花缎、各样补缎、倭缎、各样花缎、素缎俱准用。”《清史稿·舆服志二》:“(皇帝)朝服,色用明黄,惟祀天用蓝,朝日用红,夕月用月白。披领及袖皆石青,缘用片金,冬加海龙缘……十一月朔至上元,披领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熏貂。”又:“(皇后)朝袍之制三,皆明黄色:一,披领及袖皆石青,片金缘……”徐珂《清稗类钞·服饰》:“披肩为文武大小品官衣礼服时所用,加于颈,覆于肩,形如菱,上绣蟒。” 披领 披领 披领为清代帝王、百官、嫔妃、命妇等在穿着礼服时所配戴的披饰,披领也称大领、披肩。披领穿在礼服之外,围在脖子上,用带子系于衣领下,披领两端呈尖状,有冬、夏两种。冬天为紫貂或用石青加海龙嵌缘,夏天为石青加片金缘。披领以不同的纹饰与颜色来区别尊卑贵贱,《清稗类钞·服饰》中记载:“披肩为文武大小品官衣礼服时所用,加于颈,覆于肩,形如菱,上绣蟒。”这种穿着方式始于努尔哈赤,并规定帝王、百官、嫔妃等只有在重大礼仪场合时才能配戴,其余一般的场合则不准配戴,这种规定一直延用。 披领 ☚ 披帛 大挽袖 ☛ 披领 披领亦称 “披肩领”、“大领”。是加在朝服颈部,披于肩上的一种衣领 (朝服本身无领)。形状如同菱角。披领制起于后金努尔哈赤时期。天命(1616—1626)建元之初,努尔哈赤令众家贝勒一律穿带有披肩领的朝衣,用以区别臣庶。在当时,披肩领除了显示一定的地位外,还作为一种极高的礼遇或赏赐。《满文老档》第64册中记载天命十年(1625) 春正月,努尔哈赤把宗室中的两位族人贝和齐、多璧请来同宴而食,宴毕,“遂赏给贝和齐叔、多璧叔补缎披领各一件,补缎短褂各一件”。以示亲敬之礼。另在天命十年 (1625) 八月,“阿布泰舅舅、扬古利、巴都里、东尔格依带卦勒察之户口前来,汗努尔哈赤迎于五里之外,杀牛羊治酒宴之”。并“赐给衣服、 蟒缎披领、 豹皮𧘸子之缎袍……”以示奖赏。穿朝服要戴披领的规定,沿袭到清代,并作为定制。清代规定,皇帝朝服“……披领及袖皆石青,缘用片金,冬加海龙缘。……十一月朔至上元,披领及裳俱表以紫貂。……” 皇子披领同制。皇后朝服“披领及袖皆石青,片金缘,冬加貂缘。……” 民公侯伯下至文武四品官,朝服披领为片金加龙边。文武五品至七品官,朝服冬夏披领俱石青妆缎。文武八品官以下,朝服冬夏披领俱青倭缎。顺治四年 (1647) 规定 “……拖沙喇哈番,骁骑校、护军校”,“凡制朝衣袍服,俱用素缎,毋得镶边,止于披领”。 清皇后朝袍披领 ☚ 箭袖 2、巾、冠、帽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