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武備類 > 城野戰具部 > 守城具 > 護陴籬索 護陴籬索 hùpílísuǒ 護城器械。以草繩製成之防護簾,由“纍荅”演變而來。始見於宋。《宋史·兵志十一》:“破砲之策尤奇。其法,用稻穰草成堅索條,圍四寸,長三十四尺,每二十條爲束。别以麻索擊一頭於樓後柱,搭過樓,下垂至地。栿樑垂四層或五層,周庇樓屋,沃以泥漿。火箭火砲不能侵,砲石雖百鈞無所施矣。且輕便不費財,立名曰‘護陴籬索’”。參見本類“纍荅”。 护陴篱索咸淳九年(1273年),南宋沿边州郡创造的防炮器材。用稻草制成坚韧索条,条围四寸,长三十四尺,每二十条为一束,另以麻绳系一头于楼后柱上,搭过楼,一头垂至地,房梁则垂四层或五层,楼周围再沃以泥浆。这种办法轻便省财、火箭、石炮都可以抵挡,为破炮之奇策。 护陴篱索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沿边州郡创造的防炮器材。用稻草制成坚韧索条,条围4寸,长34尺,每20条为1束,另以麻绳系一头于楼后柱上,搭过楼,一头垂至地,房梁则垂4层或5层,楼周围再沃以泥浆。 《宋史·兵志十一》: “破炮之策尤奇。其法,用稻穰草成坚索条,围四寸,长三十四尺,每二十条为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