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鳢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鳢鱼 【概况】: 异名 蠡鱼、鲖鱼(《本经》), 基源 为乌鳢科乌鳢属动物乌鳢,药用其肉或全体。 原动物 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 Cantor 形态 体细长,前部圆筒状,后部侧扁。体长约30cm,头尖而扁平,头上覆盖鳞片。口大,端位,口裂倾斜,下颌向前突出,向后达到眼的后缘,上下颌骨、锄骨、口盖骨均具尖锐的细齿。眼位于头侧前上方。鳃耙10~13。 侧线在臀鳍起点上方折断,折断处两断相隔2行鳞片;侧线鳞 背鳍47~52。胸鳍短12~13,末端均达腹鳍中部;腹鳍18,不达臀鳍。 臀鳍31~33。尾鳍圆形。 全体灰黑色,背部与头面较暗,腹部较淡,体侧具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条,头侧有两条纵行黑色条纹。背鳍、臀鳍和尾鳍均具黑白相间的花纹。胸鳍和腹鳍呈浅黄色,胸鳍基部有一黑点。(图见《中药大辞典》,2739) 生境与分布 生活于江河、湖泊、池沼中,喜栖于水草较多及有污泥的浑浊水底。 为一种凶猛的食肉鱼类,以昆虫、小虾和小鱼为食。分布很广,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河流、湖沼中均有。 。【生药】:养殖 饲养乌鳢的一种方法是单养,先取规格一致的放养,以免自相残食,影响成活率。 另一种方法是混养,应考虑到乌鳢比家鱼生长快,严格防止乌鳢吞食家鱼的情况。可先放养家鱼,待家鱼长到7.5cm以上再放养2.5~3cm的乌鳢,总之要求家鱼种大过乌鳢鱼种一倍以上。 采集 四季均可捕捞,除去鳞及内脏,取肉鲜用。其头亦可药用,捕后,取头,焙干研末备用。 。【化学】:食部每100g含水分78g,蛋白质19.8g,脂肪1.4g,灰质1.2g,Ca57mg,P163mg,Fe0.5mg,硫胺素0.03mg,核黄素0.25mg,尼克酸2.8mg[1]。 曾从1kg肌肉中分离出组氨酸100mg,有证明尚含3-甲基组氨酸(3-Methylhistidine)。另有报道[2]其游离氨基酸中主要为谷氨酸、甘氨酸(Glycine)和牛磺酸(Taurine)。 其中甘氨酸、谷氨酸、脯氨酸(Proline)和丙氨酸(Alamine)含量高,而苯丙氨酸(Phenylamine)、缬氨酸(Valine)、组氨酸(Histid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蛋氨酸(Methionine)和酪氨酸(Tyrosine)含量比较低[3]。其肌肉中含琥珀酸(Succinic acid)、丁酸(Butyric acid)、丙酸(Propionic acid)、戊酸(Valeric acid)及微量的草酸(Oxalic acid)、富马酸(Fumaric acid)、核酸(Nucleic acid)、酒石酸(Tartaric acid)和柠檬酸(Citric acid)。 葡萄糖是主要的单糖,还有极少量的果糖、阿拉伯糖、肌醇及核糖[4]。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学科学院,食物成分表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64 [2] CA 1987 106∶101007v [3] CA 1983;98∶124412d [4] C A 1983;98∶177692b 。【药性】: 性味 ❶ 《本经》:“味甘,寒。” 归经 《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功效 利水,祛风,补脾。 主治 水肿,湿痹,脚气,痔疮,疥癣。 ❶ 《本经》:“主湿痹,面目浮肿,下大水。” ” ” ”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或火上烤熟食,120~240g,或煎汤外洗。 使用注意 《食物本草》:“不可多食,能发痼疾。有疮者不可食,令人疤白。”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❶ 《中国动物药》:“预防麻疹:鳢鱼1条,煎汤洗小儿周身。” 食疗 ❶ 鳢鱼汤(《圣惠方》)用于水肿,身面浮肿,小便不利,上气喘息,咳嗽痰鸣等:鳢鱼500g,加水煎煮,将鱼取出,泽泻、泽漆、桑白皮、紫苏、杏仁各10g,同煮,去药渣取汁。每于食前温服一小碗。鱼可另蒸热食。 去皮、骨淡食。勿入盐、酱。 ❹ 鳢鱼姜枣汤(《中国药膳学》)用于肺结核:鳢鱼1条,去鳞、内脏洗净,生姜3片,红枣3枚同煮,每周食2~3次。 黄芪20g,水煎取汁100ml,香菇300g。先炒香菇片,加黄芪煎液,煮开后加入黑鱼片,加少许料酒、糖、葱、姜、盐、味精,熟后食用。 每日1次,连食10~15日。 ”。【医药家论述】: ❶ 李时珍:“鳢首有七星,形体长圆,头尾相等,细鳞,色黑,有斑花纹,颇类腹蛇,形状可憎,南人珍食之。” ”“孟诜主下大小便壅塞气,作脍与脚气、风气人食良;苏颂主妊娠有水气,并取其除湿、下水、益脾之功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