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抗体的检测
抗病毒抗体的检测就是采用各种血清学方法检查病人体液中抗病毒抗体的存在并测定其滴度。
在许多病毒感染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类型是IgM,然后才是IgG抗体。检测特异性IgG抗体的优点是如果在病程中查出其滴度显著升高,则可以确定病例的诊断。其缺点是需要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并且只能作为回顾性诊断。检测特异性IgM抗体的优点是只需要检测病程早期的单份血清就可以作出早期和快速诊断,适用于抗原难以检测或已不存在的情况。其缺点是如果在病程较晚时检测,则特异性IgM抗体下降、消失或被特异性IgG抗体掩盖。
常用的特异性IgG抗体的检测方法有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常用的特异性IgM抗体的检测方法有免疫荧光法、2-巯基乙醇处理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和放射免疫检测法。
中和试验 这种方法是测定血清中对病毒感染力的中和性能。其原理是特异性抗体同病毒结合后,使病毒不能吸附在易感细胞上,或抑制其进入和脱壳,因此,病毒就失去其感染的能力。这一反应不仅可以定性,即一种病毒只能被相应的抗体所中和,而且还可以定量,即一定量病毒的感染力被一定滴度的相应抗体所中和。测定血清中对病毒感染力的中和性能必须在对该病毒易感的实验动物、鸡胎或组织培养等活组织内进行。
补体结合试验 这种方法是借助补体的特性测定血清抗体结合抗原的性能,可以用这种方法检测抗某种病毒的相应抗体。
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这种方法是测定血清中抑制病毒凝集红细胞的性能。其原理是某些病毒本身或病毒的血凝素能选择性地使某种动物的红细胞发生凝集。这种现象在加入特异性抗体时可以被抑制。病毒血凝现象可以分为三组:
第一组:病毒的血凝素同成熟病毒颗粒密切结合,不经过化学方法处理,不能同病毒颗粒分开,例如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等。这组病毒可以凝集人、鸡和其他多种动物的红细胞,血凝条件要求并不严格。可能是通过酶使病毒的血凝素作用于红细胞表面的受体,病毒附着在红细胞上使红细胞发生凝集。红细胞膜上受体被破坏后,病毒能从红细胞表面游离出来,并能再作用于另一受体,而被破坏了受体的红细胞,失去了再与同种病毒凝集的能力。
第二组:病毒的血凝素同成熟病毒颗粒容易分开,游离的血凝素经超速离心沉淀后,病毒存在于沉淀物中,血凝素存在于上清液中,例如天花病毒、牛痘病毒等。这组病毒的血凝现象是可逆的,被凝集的红细胞释放了吸附于其表面的病毒血凝素后,可以再同该种病毒血凝素发生凝集。
第三组:病毒凝集红细胞时要求严格的红细胞种属、反应的pH和温度等条件,例如脑炎、口蹄疫等病毒。
免疫荧光法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可以检测早期特异性IgM抗体。此法已用于风疹病毒和麻疹病毒的检测。
2-巯基乙醇处理法 将病程早期同一个血清的两份样品中的一份用能破坏IgM的2-巯基乙醇处理,另一份不处理。结果未处理的样品能抑制血凝,而处理过的样品不能抑制,说明原有的体抗是特异性IgM。这种方法简便、快速、实用,已用于脑炎病毒感染。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 常用的方法是间接法。将抗原吸附在聚苯乙烯管或珠上,然后加患病早期的血清,再加同酶连接的抗IgM的抗体。最常用的酶是碱性磷酸酶。被酶作用的底物是p-nitrophenyl phosphate。测定所产生颜色的吸收值,作为血清的滴度或百分率。这种方法简便、灵敏,已用于风疹病毒和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放射免疫检测法 用培育法将纯化的病毒抗原吸附在聚苯乙烯珠上。将不同稀释度的患病早期血清同已吸附了病毒的一定数目的聚苯乙烯珠培育1小时。去除血清,洗涤聚苯乙烯珠,用125I标记的抗人IgM的抗体处理。再洗涤聚苯乙烯珠,计算结合的放射活性。这种方法灵敏,已用于麻疹病毒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