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投入产出法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投入产出法input-output methods研究经济系统各部分投入与产出之间数量依存关系,特别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产品生产与消耗之间数量依存关系的一种经济数量分析方法。投入指进行某项经济活动的消耗,如生产活动中消耗一定数量的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设备等。产出指从事经济活动的结果,如生产活动中得到的产品等。20世纪30年代,列昂季耶夫(W.W.Leontief)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投入产出法,并编制了美国经济1919年和1929年的投入产出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这个方法受到美国政府重视。1949年,美国劳动部和空军合作,编制了美国经济1947年投入产出表。20世纪50年代以后,已有90多个国家先后编制了投入产出表。中国已编制1973年、1979年、1981年、1983年、1985年和1987年六个报告期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 直接消耗系数 通常用aij表示,它反映在每单位第j部门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第i部门产品数量,即: ❷产品结构; ❸产品比价的变动。引入直接消耗系数后,(1)式可写为: ❷每列之和小于1,即 ![]() X=(I-A)-1Y (6) 引入直接消耗系数后,(2)式可写为:![]() X=(I-C)-1(D+V+M) (8) 完全消耗系数 说明在单位最终产品生产过程中所直接和间接消耗的各部门产品的数量。以bij表示第j部门单位最终产品对第i部门产品的完全消耗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表1 简化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单位:亿元
完全需要系数 说明为得到某部门单位最终产品对各部门产品的完全需要量(包括直接需要量和间接需要量),其计算公式为: ![]() 动态投入产出模型 主要有列昂季耶夫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大道模型和半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等。列昂季耶夫动态投入产出模型为: ![]() ![]() ![]() 上述动态模型可写为差分方程组形式: ![]() ❷投资的提前期均为1年,即t+1年新增产量所需投资应在第t年投入。可用来研究动态逆矩阵以及资本形成过程中的时滞问题。 农业投入产出模型 农业是投入产出应用的重要领域。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设计和编制了全国农业投入产出模型。该模型分为实物型、价值型、能量型三种。其基本结构如表2所示。农产品分为商品产品和非商品产品,国家要求按总产量和商品产量分别实现农产品供求平衡。据此,农业投入产出表每行应包括:❶农业中间产品,即农业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农产品; ❷农村自留,包括农民自给性消费及增加库存两部分; ❸非农业中间产品,如社会收购量中用于工业消耗的部分等; ❹商品产品中的最终产品部分,如用作城镇消费,返销农村,增加库存和国家储备、进口、出口等。该模型不仅包括投入部分,而且包括占用部分。前者有: ❶农业投入,即农业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农产品数量; ❷非农业投入,即农业生产中消耗的化肥、农药等非农业产品; ❸最初投入,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劳动报酬、农业税、公积金、公益金、纯收益等。后者包括:❶占用土地数量; ❷占用固定资产数量; ❸占用流动资金数量; ❹占用劳动力数量。农业投入产出表可用于分析主要农产品成本和纯收益以及农业副产品的使用去向等问题。 表2 全国农业投入产出模型(简表)
投入产出模型研究的发展方向主要是:与运筹学中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多目标规划等分支结合,编制最优化模型;研究理论上较完善而实际上又可行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构造和估计最终产品和最初投入的经济计量方程组与投入产出模型形成有机联系;利用电子计算机自动编表等。 投入产出法input-output method又称投入一产出分析。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地区、企业各部门)投入和产出之间数量依存关系的一种科学的定量分析方法。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列昂节夫(W.Leontief)首先倡导应用。其要点为:根据统计资料,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来源和产出去向制成一种棋盘式的投入产出表,并把各部门之间产品量的依存关系用代数方程式表示出来,通过求解线性方程体系,可以推断某一部门产销情况的变化对其他部门的影响,计算出各部门应生产的产品数量。这种方法涉及的范围较广,变量甚多,且相互关系较为复杂,常需借助于电子计算机等工具求解。投入产出法常用于制订国民经济计划,进行中长期经济预测和经济分析。 投入产出法见“国民经济管理”中的“投入产出分析”。 投入产出法又称“部门联系平衡法”或“产业关联”。由美国经济学家瓦·列昂节夫(W.Leontief)20世纪30年代提出。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结构模型——投入产出模型。分为实物型和价值型。在经济发展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定量预测,还可用于研究部门内部、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 投入产出法input-output method是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指产品部门)或地区、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种产品生产与消耗之间数量相互依存关系的一种数学方法。此法可以用于经济预测、研究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编制发展经济计划提供依据,以及研究人口、就业、环境污染、产品价格等社会、经济问题。 投入产出法亦称“投入产出技术”、“部门联系平衡法”、“投入产出分析”或“产业关联法”。指利用一定的经济数学方法,借助电子计算机研究各种经济活动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用来进行经济分析和经济预测的一种科学方法。投入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输入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源和活劳动的数量,产出是指生产活动最终产出的成果,即产品的分配使用去向及其数量。进行投入产出分析,首先要把各生产部门的投入和产出及其相互关系,纵横交错地编制成投入产出表(可以价值和实物分别表示),然后,根据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建立投入和产出的数学模型,最后,利用此类表和模型进行计划平衡、经济预测和经济分析。它既是一种进行部门(产品)间综合平衡的计划方法,又是一种预测未来的经济预测方法,还是一种对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经济政策和商品价格等经济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经济分析法。 投入产出法Input-output Method参见“投入产出分析”。 投入产出法作为一种分析工具与方法的投入产出表和相应的投入产出数学模型。参见“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法通过数量分析来表示和研究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产业部门或一个基层企业的物质生产和消耗在各类经济体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学方法。投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力; 产出,是指生产出来的产品使用的方向和数量。 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法亦称“部门联系平衡法” ,是从经济体系的整体出发,分析各部门(或地区、单位)间生产与消费的数量依存关系的方法。投入产出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投入产出表和相应的数学模型(或称线性方程体系)。投入产出法是把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的投入来源和产出去向排列成纵横交错的棋盘式表格式。投入产出法概括了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联系,它不但反映了社会产品的实物形成过程,而且反映了社会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编表后,可以利用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计算出直接消耗和完全消耗系数以了解各产品生产与消耗之间的直接技术经济联系和所有的间接联系。 ☚ 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分析 ☛ 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法通过平衡方程,借用数学模型分析初始投入、中间投入、总投入和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出之间的关系。模型核心是Leontief逆矩阵,它反映了其中各个流量的来源和去向。自20世纪30年代,W ·Leontief首次提出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分析法( IOA,Input Output Analysis) 已经发展成当代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早期的投入产出分析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存在着两方面的缺陷: 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其他核算理论方法一样,现有投入产出核算及其基本核算表式设计均是建立在纯经济系统分析基础之上,对与经济活动有密切相关的 (自然) 资源、环境系统并未加以考虑,其投入产出仅考虑了经济活动纯经济性一面,而没有计入由于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资源、环境损耗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资源、环境保护活动等经济活动社会性的一面; 作为流量核算方法,投入产出核算及基本核算表式设计均局限于纯流量核算分析的范围,而对与流量密切相关的存量及其与流量之间相互关系核算问题并未涉及。 ☚ 生命周期评价法 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 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法亦称“投入产出分析”。将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结合在一起,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相应的经济数学模型,对经济系统各个部分(作为生产单位或消费单位的产业部门、行业和产品等) 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行经济数量分析的方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投入和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表现为商品交换关系,即作为商品的相互购买者,作为资源的占用或使用者,作为销售者售给最终消费者等的相互关系。这种数量分析方法,最初是由研究一国的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间的联系发展起来的,因而也被人们称为“部门联系平衡法”、“产业关联法”等。但实际上它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大至国际经济关系,小到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甚至在经济领域之外,只要某种事物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有投入和产出,原则上都可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无论应用在哪里,各种形式的投入产出模型的共同特点是通过一个确定的线性方程组,以系统的各个部分间客观存在的工艺技术联系为基础来描述它们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除了数学模型,投入产出表也是它的基本形式。表的内容反映着系统各部分运动的来龙去脉,具有较强的解释和分析功能。投入产出法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于1936年发表了投入产出法的第一篇论文。半个世纪的发展,其成就表现为: (1)基本原理方面,外生变量内生化,静态模型向动态模型发展。在静态模型建立的最终产品和总产品联系的基础上,动态模型进一步建立了上期投资和下期产出变化的联系,使投资需求由静态的外生而变为动态的内生。系数的修订和预测方法得到发展。投入产出法和优化方法结合,建立投入产出的优化模型。(2)应用的广度方面,投入产出法很早就已经作为地区分析的方法加以应用,它还用于核算劳动、固定资产和投资以及核算环境污染等。目前,各国仍在作出各种努力扩大投入产出法的应用范围。随着投入产出法的产生和发展,它在国民经济计划和管理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改进并健全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广泛和深入地用于分析和论证各项经济政策及其影响,进行一致性预测和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投入产出法有两个基本假定,即同质性假定和比例性假定。前者是假定每个部门只生产一种产品,并只用一种工艺技术方式生产,而且不同部门产品之间不存在相互替代的现象。后者是假定每个部门的投入是该部门产出的线性函数。这两个假定适应建立投入产出数学模型的要求,但同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差距。在作长期预测或在经济转折时期,在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变动较剧烈的条件下,投入产出法在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转时所产生的误差尤为明显。(参见“投入产出表”、“经济数学模型”) ☚ 总盘子法 投入产出表 ☛ 投入产出法input-output method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