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语助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语助相当于现今所说的虚词。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凡有实(即客观的物体或其相)可命,就叫做‘名’;无实可命而但用他表示中心的意指者,就叫做‘词’,‘词’则依着他的定义,自然又能作形式字,或叫语助,或叫虚字”。 语助 语助(一)训诂术语。指语言中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如《诗·邶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孔颖达《正义》:“居、诸者,语助也。”《诗·邶风·北风》:“其舒其邪,既亟只且。”孔颖达《正义》:“只且,语助也。”《广韵·马韵》:“也,语助,辞之终也。” ☚ 语辞 属、类 ☛ 语助 语助同“助语辞”条。 ☚ 助语辞 助字辨略 ☛ 语助即“虚词”。参见“辞”条。亦称《助语辞》。我国第一部研究虚词用法的专著。一卷。元·卢以纬著。共66个条目,阐释135个虚词(包括复音虚词)以及固定结构的意义和用法,并援引古籍,作为例证。明嘉靖年间刊行的《奚囊广要丛书》收有此书。明万历年间胡文焕编辑《格致丛书》时,更名为《新刻助语辞》,删去胡长儒序,内容也略有删节。现有黄山书社1985年新版本,书后附有魏维新、陈雷的《助语辞补义》、无名氏的《助语辞补》、王鸣昌、魏维新的《助语辞补义附录》。 语助 语助❶也称“助辞”“助语”。指表示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也包括一般所谓“发语词”。清袁仁林《虚字说》: “凡书文发语、语助等字,皆属口吻。口吻者,神情声气也。”如 《左传·隐公元年》: “尔有母遗,我独无。”杜预注: “ ,语助也。”《论语·阳货》: “小子,何莫学夫诗?”皇侃义疏:“夫,语助也。”语助的概念很不严密,有些并非描摹声气的词,也包含在内,如《诗经·周南·汉广》: “之子于归。”孔颖达正义: “之为语助,人言之子者,犹之是此子也。” ☚ 合成语气词 助语 ☛ 语助 语助又名《助语辞》。元卢以纬著。成书不晚于元泰定元年(甲子,1324年)。是中国第一部研究虚词的专著。共列66组词目,对136个虚词和固定结构作了诠释。本书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不同的文言虚词之间、文言虚词和口语虚词之间、同一虚词的不同用法之间,进行相互对比,从而揭示虚词的语法意义和功能。例如:“于,是指那事、物或地名之类而言,故着一‘于’字以指定之,与‘於’字相类,微有轻重之别。‘于’比‘於’意略重。”通过用法对比,讨论了“于”和“於”的差别。又如“亦,是俗语‘也’字之意。‘不亦悦乎’,谓‘莫不也有善悦处么?’但‘也’意缓,‘亦’意颇切。”通过口语与文言虚词的比较来揭示彼此之间的差异。又如“且,有宽缓说来之意;或有谩尔如此之意;或有苟且之意;或有将次之意。”通过比较同一虚词的不同语法意义来揭示其用法。本书对于虚词的研究虽然还缺乏明确的语法观念,但由于作者在教书实践中能发现问题,而且能运用恰切的方法来研究虚词运用规律,所以,作出的结论有不少与我们今天的认识相合。例如对“所”字的解释:“所,亦指事为而言,如‘所能’‘所学’之类。”这和清代王引之的解释:“所者,指事之词”,以及我们今天认为“所”字具有指代性质,是完全一致的。另外,本书还保存了元代的一些俗语资料,例如第四条:“者,……或有俗语‘底’字意”。可以对比验证章太炎在《新方言》中认为“底”源于“之”和“者”的看法。本书不足是材料嫌少,缺乏例证,体例不周,但作为中国第一部虚词专著,其价值不可低估。有明嘉靖年间《奚囊广要丛书》本,后来明·胡文焕刻《格致丛书》收入,更名为《助语辞》;1985年9月黄山书社出版刘长桂、郑涛据《鳌头助语辞》点校本。点校本同时收入魏维新、陈雷的《助语辞补义》,佚名的《助语词补》和王鸣昌、魏维新的《助语辞补义附录》;前有胡裕树《序》一篇;后附“助语辞索引”“音序检字表”并点校者《后记》。1988年12月中华书局出版王克仲《助语辞集注》。集注本以《奚囊广要丛书》为蓝本,其中最后6节为各版本所无。集注者广泛搜集了前人对《语助》的注释,又增加了集注者个人的大量注释,是迄今为止在研究《语助》的著作中最为详备的一种。 ☚ 复杜温夫书 助语辞 ☛ 语助 语助(元)卢以纬著。搜集语助词百余条,阐释其意义、用法,为中国研究虚字用法最早的专书。 ☚ 古汉语语法手册 虚字说 ☛ 语助指语言中无词汇意义的虚词。常常放在句中凑足音节。如《诗、邶风、柏舟》:“日居月诸”,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居、诸者,语助也。” 语助《助语辞》之别称,详见“助语辞”。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