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性通货膨胀见“隐蔽型通货膨胀”。 抑制性通货膨胀通过政府对物价水平的某种形式的控制,切断了由实际因素或货币因素造成的过度需求与物价水平之间的联系,尽管经济中存在过度的总需求,但物价因政府的压抑作用而不能大幅度提高。这与开放型的通货膨胀不同,物价水平虽未能上涨,但只是以一种隐蔽的形式表现罢了。压抑并不能消除总量过度需求,这种过度需求势必转化为长期的商品短缺和供应紧张。尤其是存在自由市场的双轨制下,自由市场的价格是明显高于限量、凭证供应的价格。抑制性的结局是: 一旦市场的需求突破了一定限度,物价水平就会上涨,形成隐蔽通货膨胀的 “公开化”,于是出现物价水平上涨与商品短缺并存。只要政府继续控制物价,物价上涨就不会充分展开,商品短缺就会存在。解决抑制性通货膨胀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政府放开价格,让市场的价格体系配置资源,消弭市场上过量的需求。由于这种通货膨胀具有隐蔽的性质,故难以找到衡度通货膨胀的指标,当物价未充分上涨时,开放型的通货膨胀测度用的价格指数也只能反映隐蔽通货膨胀的 “公开化”部分,而无法反映过度需求的实际程度。90年代初以前,我国的通货膨胀是抑制型的。 抑制性通货膨胀 抑制性通货膨胀人为地压低物价上涨率,或者将过度需求压力向以后时期推移情况下的通货膨胀。抑制性通货膨胀与隐蔽性通货膨胀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一些差异。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是:两种类型的通货膨胀都存在人为地控制过度需求压力向物价传导的状况。差异之处则在于,隐蔽性通货膨胀大多是以国家牌价的稳定、物品供应的短缺及官定价格与自由市场价、黑市价之间的悬殊差别来表现自己的;而抑制性通货膨胀则未必要保持官定价格的稳定,而大多是用价格管理、财政补贴、优惠利率、产品国家专营等方式强制压低物价上涨速度,亦即控制通货膨胀的趋势。也就是说,抑制性通货膨胀,不是要表面上的价格稳定,而是要降低物价上涨速率,是一种边际变动率的人为调节。 隐蔽性通货膨胀,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经济体制的产物,而抑制性通货膨胀,常常是一定时期政府为追求短期稳定所作的政策选择的结果。隐蔽性通货膨胀一般发生在实行单一计划和行政统制体制的国家,而抑制性通货膨胀在市场经济国家也同样存在过。 ☚ 隐蔽性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 00000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