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琥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琥珀 中药名。 见《雷公炮炙论》。别名:育沛,虎珀,虎魄,江珠,琥魄,兽魄、顿牟。 为古代枫树、松树的树脂埋藏地层中经多年而成的化石。 琥珀Amber,多呈不规则的粒状、块状、钟乳状及散粒状。有时内部包含著植物或昆虫的化石。颜色为黄色、棕黄色及红黄色。 条痕白色或淡黄色。具松脂光泽。 透明至不透明。断口贝壳状极为显著。 硬度2~2.5。比重1.05~1.09。 性极脆。磨擦带电。 产于粘土层、砂层、煤层及沉积岩内。从地层或煤层中挖出后,除去砂石、泥土等杂质。琥珀,为不规则的块状、颗粒状或多角形,大小不一,块状者可长达6厘米。血红色(习称血珀)或黄棕色,表面不平,有光泽。 质松脆,捻之即成粉末。气无,味淡,嚼之易碎无沙感。 以火燃之易溶,爆炸有声,冒白烟,微有松香气。煤珀,又名黑琥珀。通常为多角形不规则的块状物,少数呈滴乳状,大小不一。表面棕色至乌黑色,略有光泽,若将表面黑色部分除去,则呈透明或半透明玻璃样体。 质坚硬,不易碎。气无,味淡,嚼之坚硬无沙感。以色红、明亮、块整齐、质松脆、易碎者为佳。 块碎小、质较硬、色暗棕者为次。 本品不溶于酸,微溶于乙醚,氯仿及温热的酒精中。产云南、河南、广西、福建、辽宁、贵州等地。 味甘,性平。入心、肝、小肠经。 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治惊风癫痫,惊悸失眠,血淋血尿,小便不通,妇女闭经,产后停瘀腹痛,痈疽疮毒,跌打创伤。《名医别录》:“主安五脏,定魂魄,消瘀血、通五淋。”《本草经疏》:“琥珀,专入血分。心主血,肝藏血,入心入肝,故能消瘀血也。”又云:“此药毕竟是消磨渗利之性,不利虚人。大都从辛温药则行血破血,从淡渗药则利窍行水,从金石镇坠药则镇心安神。 ”《玉楸药解》:“凉肺清肝,磨障翳,止惊悸,除遗精白浊,下死胎胞衣,敷疔拔毒,止渴除烦,滑胎催生。”《珍珠囊》:“利小便,清肺。”内服:入丸、散,3~6分。外用:研末点、撒。阴虚内热及无瘀滞者忌服。 ❶ 治小儿诸惊,四时感冒,风寒温疫邪热,致烦躁不宁,痰嗽气急及疮疹欲出发搐:真琥珀、天竺黄、檀香、人参、白茯苓各45克,粉甘草90克,枳壳(麸炒)、枳实(麸炒)各30克,水飞朱砂150克,山药300克(锉作小块,慢火炒令热透),胆南星30克,金箔百片(去护纸,取见成药30克,同在乳钵内极细杵,仍和匀前药末用)。前十二味,除朱砂、金箔不入研,内余十味,檀香不过火外,九味或晒或焙,同研为末,和匀,朱砂、金箔每30克重,取新汲井水1两,重入乳钵内略杵匀,随手丸如绿豆大1粒,阴干。用葱汤化服,百日内婴儿每丸分3次投,2岁以上者止1丸或2丸(《活幼心书》琥珀抱龙丸)。 上拌匀,每服一字,煎金、银、薄荷汤调下,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琥珀散)。 每服6克,水一盏,煎取2.1克,去滓温服(《圣济总录》琥珀汤)。 ❽ 治从高坠下,有瘀血在内:刮琥珀屑,酒服方寸匕,或入蒲黄三、二匕,日服四、五次。 每服20~30丸,白汤食后送下,病甚者早晚日进2次(《外科正宗》琥珀蜡矾丸)。 琥珀主含树脂、挥发油。此外,尚含有琥珀氧松香酸、琥珀松香酸、琥珀银松酸、琥珀脂醇、琥珀松香醇及琥珀酸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