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T细胞
抑制(性)T细胞(Ts)是T细胞按功能分的亚群之一,其功能是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从“负反馈”作用方面对免疫应答进行调节。与T细胞, 特别是TH既对立又统一,相互协调地维持着免疫应答的相对平衡。Ts除具有表面抗原Ly2,3外,还特异性地具有I-J亚区抗原决定簇。抗I-J亚区抗血清可特异地清除Ts的活性。在电镜下,可见表面粗糙,有较长的微绒毛。这种细胞的生成受胸腺的控制,无胸腺小鼠没有Ts。主要分布于脾脏,文献中往往有趋脾胸腺细胞之称,即指受胸腺作用后移居于脾脏的Ts前体细胞。
由于作用不同,Ts可分为抗原特异性抑制T细胞和非抗原特异性抑制T细胞,其前体细胞分别为Ly1,2,3+和Ly2,3+细胞。这两种Ts都能产生可溶性抑制因子,其作用方式不完全相同。
非抗原特异性抑制T细胞的作用特点是能够非特异性地抑制其他不相关抗原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某些免疫缺陷病(如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都与这种Ts的增多或减少有关。由刀豆素A诱导Ts所产生的可溶性免疫应答抑制因子是一种糖蛋白,分子量为35,000~67,000,56℃60分钟其活性不受破坏,70℃时只能耐受10分钟,在pH2的缓冲液中,活性消失。这种因子的靶细胞是巨噬细胞。关于这类Ts的作用方式,有两种可能:
❶Ts灭活TH产生的非特异性辅助因子,由此而起到削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的作用。
❷可溶性免疫应答抑制因子能结合到巨噬细胞上,使巨噬细胞呈封闭状态,从而中断巨噬细胞参与的免疫应答。同时,这种结合了可溶性免疫应答抑制因子的巨噬细胞,被“武装”成为起抑制效应的细胞,可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
抗原特异性抑制T细胞的特异性较高,只对诱导该Ts的抗原发挥作用,其生成可以通过改变免疫原剂量、免疫途径和方法进行诱导。对某种抗原先天性耐受的动物,以耐受原刺激时,也可诱导出抗原特异性抑制T细胞。这种Ts的生成受Ir基因的控制。实验证明,抗原特异性抑制T细胞的效应途径包括两种不同的Ts和一种因子,即Ts1和Ts2以及Ts1衍生的抑制T细胞因子(TsF)。TsF是一种蛋白质,分子量为4,000~5,000。它具有与抗原结合的部位,但不是免疫球蛋白,抗免疫球蛋白血清不能清除TsF的作用。此外,TsF具有Ia决定簇,因此人们认为它是Ir基因的产物。TsF有两种生理功能:
❶特异性地直接抑制同系小鼠的抗体应答;
❷诱导Ts2。Ts2是抑制效应细胞,其前体细胞是耐环磷酰胺的Ly1,2,3+细胞,被TsF激活后的Ts2具有Ly2,3+ I-J+标志。关于Ts2如何发挥抑制作用,目前尚未完全明了。最近对耐受性小鼠进行的遗传分析表明,特异性抑制T细胞的产生,至少受两个不同的遗传位点所控制,在遗传位点上的基因可以互补,从而使基因适当重组合所产生的小鼠,能够发挥抑制效应。
非抗原特异性抑制T细胞和抗原特异性抑制T细胞,各以不同的形式,在细胞水平上从负反馈作用方面调节免疫应答。Ts这种作用对移植免疫、肿瘤免疫及其他免疫应答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