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抑Yì现行罕见姓氏。今河南之郑州、山西之太原、福建之清流、云南之景谷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此姓系景谷等县市公安局提供,未详其源。 抑yì❶按壓。引申爲貶斥。《漢書》東方朔《答客難》:“抗之則在青雲之上,抑之則在深泉之下。” 抑 抑《诗经·大雅》篇名。《国语·楚语》引此诗又作《懿》。《毛诗序》云:“《抑》,卫武公刺厉王,亦以自警也。”三家《诗》大致相同,唯不云“刺厉王”而云“刺王室”。据前人考证,卫武公作诗时已年迈,距厉王之世近九十年,无刺厉王之可能。有人以为此卫武公自戒并刺平王之诗。也有人以为卫武公自戒之诗,无刺王意。从诗的内容看,自戒与刺意并存。旧说为卫武公所作,或有所据,只是所刺何王已不可考。全诗十二章,三章每章八句,九章每章十句。诗中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腐朽荒淫和社会的动荡不安。通篇议论说理,语言生动,深含哲理,如“夙兴夜寐”、“白圭之玷”、“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匪面命之,言提其耳”等句,后世均衍化为流传甚广的成语。 ☚ 荡 桑柔 ☛ 《抑》抑抑威仪,(一) 态度谨谨慎慎, 维德之隅。(二) 它和品德相称。 人亦有言:(三) 人们也这样说: 靡哲不愚。聪明人装愚蠢。 庶人之愚,(四) 一般人的愚蠢, 亦职维疾。也真是个病痛。 哲人之愚,聪明人的愚蠢, 亦维斯戾。(五) 也实事事精通。 无竞维人,(六) 为政莫如得人, 四方其训之。(七) 四方都效法他。 有觉德行,(八) 品德行为正大, 四国顺之。四国都顺从他。 訏谟定命,(九) 大谋划、定号令, 远犹辰告。长远大计时时宣告。 敬慎威仪,谨慎你的仪表, 维民之则。人民这就仿效。 其在于今,这在如今, 兴迷乱于政。(十) 大伙儿把政事扰乱不清。 颠覆厥德,败坏他们的德行, 荒湛于酒。(十一) 整天无厌的把酒饮。 女虽湛乐从,(十二) 你只把酒呀饮、乐呀寻, 弗念厥绍。(十三) 先人传统不记在心。 罔敷求先王,(十四) 不广求先王的道理, 克共明刑。(十五) 把光明的法度来推行。 肆皇天弗尚,(十六) 如今呀,皇天不保佑, 如彼泉流,象那泉水流呀流, 无论胥以亡。(十七) 一起流到了尽头。 夙兴夜寐,早早起、迟迟睡, 洒埽廷内,(十八) 洒扫厅堂和室内, 维民之章。(十九) 做那人民的表率。 修尔车马,(二十) 把你的车马来整理, 弓矢戎兵,还有那弓箭和武器, 用戒戎作,用来制止战争, 用逷蛮方。(二十一) 用来治服蛮夷。 质尔人民,(二十二) 治理你的人民, 谨尔侯度,(二十三) 谨慎你的法度, 用戒不虞。(二十四) 防止意外事故。 慎尔出话,你说话要小心, 敬尔威仪,你态度要恭敬, 无不柔嘉。(二十五) 这就处处安宁。 白圭之玷,(二十六) 白玉上面的污点, 尚可磨也。还可以把它磨去哩。 斯言之玷,这些话语的毛病, 不可为也。那就不好办了哩。 无易由言,(二十七) 不要轻易的说话, 无曰苟矣。不要说得太快呀。 莫扪朕舌,(二十八) 谁也没把我舌头拴, 言不可逝矣。话说出来追不上呀。 无言不雠,(二十九) 没有说话无回答, 无德不报。没有行为无影响。 惠于朋友,关心到你的朋友, 庶民小子。以及百姓小子们。 子孙绳绳,(三十) 子子孙孙能谨慎, 万民靡不承。(三十一) 万民没有不顺从。 视尔友君子,见你的好人好朋友, 辑柔尔颜,(三十二) 你的颜色要和柔, 不遐有愆。(三十三) 该不会呀有过咎。 相在尔室,(三十四) 看你一人在室内, 尚不愧于屋漏。(三十五) 暗角里也不要有惭愧。 无曰不显,(三十六) 莫说这里不明显, 莫予云觏。没人能把我看见。 神之格思,(三十七) 神灵的降临呀, 不可度思,不能够揣度呀, 矧可射思! (三十八) 还能够猜想么! 辟尔为德,(三十九) 修明你的德行, 俾臧俾嘉。(四十) 使它完善、美好。 淑慎尔止,(四十一) 谨慎你的仪表, 不愆于仪。不要失去礼貌。 不僭不贼,(四十二) 不错误、不残暴, 鲜不为则。很少不为人仿效。 投我以桃,投给我呀用鲜桃, 报之以李。给他李子来回报。 彼童而角,(四十三) 说那个小羊生了角, 实虹小子。真的是欺骗小子在胡搞。 荏染柔木,(四十四) 婀娜的柔木来做琴, 言緡之丝。(四十五) 我把琴儿安上丝。 温温恭人,和和气气小心人, 惟德之基。是那道德的根基。 其维哲人,他呀是个聪明人, 告之话言,(四十六) 对着他把好话讲, 顺德之行。按着道德去实行。 其维愚人,他呀是个愚蠢人, 覆谓我僭,(四十七) 反来说我是乱讲, 民各有心。人们各有各心肠。 於乎!小子,(四十八) 哎哟!小子, 未知臧否。(四十九) 好呀坏呀都不知。 匪手携之,不但用手携着他, 言示之事。又告诉他好多事。 匪面命之,不但当面教训他, 言提其耳。又提过他的耳朵。 借曰未知,假若说他没知识, 亦既抱子。也已经抱着个儿子。 民之靡盈,(五十) 人呀就怕是无知, 谁夙知而莫成? 哪里会懂事早来成功迟? 昊天孔昭,(五十一) 老天呀,真明白, 我生靡乐。我活着,没快乐。 视尔梦梦,(五十二) 看你这样昏昏沉沉, 我心惨惨。(五十三) 我的心里惨惨纳闷。 诲尔谆谆,(五十四) 教导你一遍又一遍, 听我藐藐。(五十五) 对着我疏远又疏远。 匪用为教,不用它呀来施教, 覆用为虐。(五十六) 反而用它开玩笑。 借曰未知,假若说你没知识, 亦聿既耄。(五十七) 也似乎七老又八十。 於乎!小子,哎哟!小子, 告尔旧止。(五十八) 告诉你些旧礼。 听用我谋,你若听从我的主张, 庶无大悔。该不至于大懊丧。 天方艰难,(五十九) 老天正在降灾殃, 曰丧厥国。说不定国家会灭亡。 取譬不远,不远的来打个比方, 昊天不忒。(六十) 老天做事毫厘不爽。 回遹其德,(六十一) 多邪僻呀你的行为, 俾民大棘。叫人民大大的受灾殃。 注 释 (一)毛亨:“抑抑,密也。” 郑玄:“人密审于威仪,抑抑然。是其德必严正也。” (二)于省吾:“隅乃偶之借字。汉刘熊碑引此诗作惟德之偶。……偶与耦古通用。典籍中训偶耦为匹配者习见。抑抑威仪,惟德之偶。是说审密的威仪,惟德之匹配。德为内容,威仪为德之表达形式,言其表里相称。” (三)马瑞辰:“《淮南·人间篇》曰:人能由昭昭于冥冥,则几于道矣。引《诗》人亦有言,无哲不愚。即言知者无不能为貌愚耳。” (四)郑玄:“庶,众也。众人性无知,以愚为主。” 毛亨:“职,主。” 朱熹:“夫众人之愚,盖有禀赋之偏,宜有是疾,不足为怪。” (五)马瑞辰:“按上言靡哲不愚,言未有哲人而不佯愚者,即所谓大智若愚也。下四句又申言靡哲不愚之义。《广雅》:‘戾,。’善也戾对疾而言,正当训善。诗盖言庶人之愚是真愚,故以愚为疾。哲人以愚成哲,斯以愚为善耳。” (六)严粲:“无竞者,莫强也。” 郑玄:“人君为政,无强于得贤人。” (七)毛亨:“训,教。” 严粲:“以为训也。” (八)朱熹:“觉,直大也。” (九)朱熹:“訏,大。谟,谋也。大谋,谓不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虑也。定,审定不改易也。命,号令也。犹,图也。远谋,谓不为一时之计,而为长久之规也。辰,时。告,戒也。辰告,谓以时播告也。则,法也。” (十)俞樾:“兴与举同义。《广雅·释诂》:‘兴,举也。’襄六年《左传》‘君举不信群臣乎?’杜注曰:‘举,皆也。’举为皆,兴亦得为皆。……兴迷乱于政,言皆迷乱于政也。” (十一)马瑞辰:“按《管子》:从乐而不反者谓之荒。荒亦乐酒无厌之意。” (十二)马瑞辰:“按《说文》:虽,从虫唯声。故虽与唯二字古通用。……虽字正当读唯。犹《无逸》云:惟耽乐之从也。” (十三)毛亨:“绍,继也。” 严粲:“独不思念继绍之事乎?” (十四)郑玄:“罔,无也。……无广索先王之道。” (十五)毛亨:“共,执。刑,法也。” (十六)郑玄:“肆,故今也。” 王引之:“谨案《尔雅》:‘尚,右也。’言皇天不右助之也。” (十七)毛亨:“沦,率也。” 郑玄:“胥,皆也。” 陈奂:“《释词》云:无,发声。无沦胥以亡,沦胥以亡也。” (十八)严粲:“廷内指宫庭,而字作廷。……古字通用。” (十九)毛亨:“章,表也。” (二十)严粲:“故脩治其车马及弓矢戎兵之器,用此以戒备兵事之起。” 朱熹:“戎,兵。作,起。” (二十一)郑玄:“逷当作剔。剔,治也。蛮方,蛮,畿之外也。……治九州之外不服者。” (二十二)王先谦:“《齐》质作诰。《鲁》、《韩》作告。” 陈奂:“质,成。《天保》、〈绵〉同。成,平也。质、成、平,一义之申。……言有平治民人之责者,宜皆谨女之度,以 非 也。” (二十三)陈奂:“侯,维也。语词。” (二十四)严粲:“朱氏曰:不亿度而至之祸也。” 吴闿生:“不虞,谓不测之变。” (二十五)郑玄:“柔,安。嘉,善也。” (二十六)毛亨:“玷,缺也。” 马瑞辰:“玷又通作点。……袁宏《三国名臣赞》:如彼白珪,质无尘玷。玷即为点污之点。三家诗盖有作点训污者。” (二十七)郑玄:“由,于也。……女无轻易于教令,无曰苟且如此。” 胡承珙:“《说文》:‘笱,自急敕也。’……《释文》亟字又作笱。知笱、急笱亟,皆同义。此诗当作无曰苟矣,谓无轻易于言,无曰言可急遽,皆与下文不可逝谓呼应。” (二十八)毛亨:“扪,持也。” 严粲:“今虽无人执持我舌,然言则往而不可追矣。” 俞樾:“《有杕之杜》篇,《释文》引《韩诗》曰:‘逝,及也。’” (二十九)朱熹:“讎,答。” (三十)郑玄:“绳绳,戒也。” (三十一)严粲:“而万民亦莫不承顺之矣。” (三十二)毛亨:“辑,和也。” (三十三)严粲:“庶几不远有过。” 朱熹:“遐,何通。” (三十四)严粲:“朱氏曰:‘相,视也。’” 朱熹:“然视尔独居一室之时,亦当庶几不愧于屋漏,然后可尔。” (三十五)毛亨:“西北隅谓之屋漏。” 李黼平:“窃谓室中四隅,本皆幽暗,日光漏入,为明几何?《中庸》云:‘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引此诗以证其幽暗可知。” (三十六)郑玄:“显,明也。” 严粲:“无曰此非显明之处,而莫予见也。” (三十七)毛亨:“格,至也。” (三十八)俞樾:“谨案矧字之意,承上文而进一说也。……此射字当如本字。与射策、射覆义同。盖射者期于中,凡射策、射覆者,亦期于中。……覆而匿之,人所不知。以意县揣而期其中,此射之意也。诗人此诗,之意谓神之来格,不可揆度,矧可县揣。” (三十九)马瑞辰:“按郑注《王制》、《祭统》及《鸿范》、《五行》《传》注,并曰:辟,明也。《礼运》辟于其义。王尚书谓:即明于其义。今按辟,亦明也。为,当为语助词。辟尔为德,犹云:明尔德也。” (四十)严粲:“尔当使之为臧善,使之为嘉美。” (四十一)郑玄:“止,容止也。” (四十二)毛亨:“僭,差也。” 朱熹:“贼,害。则,法也。” (四十三)毛亨:“童,羊之无角者也。而角,自用也。” 严粲:“虹,谓幻惑也。如䗖不正之气,暂见于天,须臾散灭。” (四十四)陈奂:“《巧言》《传》云:荏染,柔意也。柔木,椅桐梓漆也。” 朱熹:“柔木,柔忍之木也。” (四十五)陈奂:“《说文》:吴人解衣相被谓之緡。《方言》云:吴越之间,脱衣相被,谓之緡绵。是緡有被义。丝者,八音之琴瑟也。被丝,犹言安弦耳。” (四十六)毛亨:“话言,古之善言也。” 陈奂:“话,当为诂字之误也。《释文》引《说文》作告之诂言。云:诂,故言也。是陆所见《说文》据《诗》作诂言,可据以订正。” 吴闿生:“诂言,善言也。” (四十七)郑玄:“覆,犹反也。” 严粲:“僭,躐也。……反谓我言为僭躐。” 吴闿生:“反以我为不信。” (四十八)王先谦:“《鲁》、《韩》於乎作呜呼。” 严粲:“於乎音呜呼。《释文》曰:凡於乎二字相连,皆放此。” (四十九)郑玄:“臧,犹善也。” (五十)姚际恒:“苏氏曰:靡盈,不足也。人之才性有所不足,独患不知,苟其蚤知,则蚤成;岂有蚤知而晚成之乎?” (五十一)严粲:“昊天甚明,照察于我,我不乐其生也。” (五十二)马瑞辰:“《说文》:梦,不明也。……此诗视尔梦梦,对上昊天孔昭。宜从《尔雅》训惛。《传》亦训乱者,孙炎曰:梦梦,昏昏之乱也。则昏与乱义正相近。” (五十三)毛亨:“惨惨,忧不乐也。” (五十四)陈奂:“《说文》:谆,告晓之孰也。重言之曰谆谆。” (五十五)马瑞辰:“按藐与邈同。《方言》:邈,离也。郭注:离,谓乖离也。《广雅·释诂》:邈,远也。《释训》又曰:邈邈,远也。离远谓之藐藐。……此诗听我藐藐,听我者与我而不相亲,则其言不能入矣。” (五十六)马瑞辰:“按虐之言谑也。《淇奥》诗:善戏谑兮,不为虐兮。虐即戏谑之过甚也。……诗盖言不用其言为教令,反用其言为戏谑耳。” (五十七)毛亨:“耄,老也。”严粲:“聿,遂也。将然之辞。” 吕祖谦:“既耄,非谓其老也。犹今人责未更事者曰:既老大矣,甚言之也。” (五十八)俞樾:“《小旻》篇:国虽靡止。《笺》云:止,礼也。旧止之止,亦当训礼。言告尔以旧礼也。” (五十九)李樗:“天方降艰难,以丧国家,取譬之不远也。” (六十)朱熹:“观天道祸福之不差忒,则知之矣。” (六十一)孔颖达:“反为无常而邪僻其德,贪暴税敛,而使下民资财皆尽,甚大困急。”吴闿生:“回遹,邪辟也。” 注 音 戾li吏 訏xu虚 湛chen忱 共gong拱 逷ti剔 玷dian甸 扪men门 朕zhen振 觏gou垢 虹hong宏 荏ren忍 緡min民 於wu乌 谆zhun肫 藐miao秒 耄mao冒 忒te特 遹yu聿 抑抑抑威仪, 维德之隅。 人亦有言: “靡哲不愚。” 庶人之愚, 亦职维疾。 哲人之愚, 亦维斯戾。 无竞维人, 四方其训之。 有觉德行, 四国顺之。 訏谟定命, 远犹辰告。 敬慎威仪, 维民之则。 其在于今, 兴迷乱于政。 颠覆厥德, 荒湛于酒, 女虽湛乐从, 弗念厥绍。 罔敷求先王, 克共明刑。 肆皇天弗尚, 如彼泉流, 无沦胥以亡。 夙兴夜寐, 洒扫庭内, 维民之章。 修尔车马, 弓矢戎兵, 用戒戎作, 用逷蛮方。 质尔人民, 谨尔侯度, 用戒不虞。 慎尔出话, 敬尔威仪, 无不柔嘉。 白圭之玷, 尚可磨也; 斯言之玷, 不可为也! 无易由言, 无曰苟矣。 莫扪朕舌, 言不可逝矣。 无言不雠, 无德不报。 惠于朋友, 庶民小子。 子孙绳绳, 万民靡不承。 视尔友君子, 辑柔尔颜, 不遐有愆。 相在尔室, 尚不愧于屋漏。 无曰 “不显, 莫予云觏!” 神之格思, 不可度思, 矧可射思! 辟尔为德, 俾臧俾嘉。 淑慎尔止, 不愆于仪。 不僭不贼, 鲜不为则。 投我以桃, 报之以李。 彼童而角, 实虹小子。 荏染柔木, 言缗之丝。 温温恭人, 维德之基。 其维哲人, 告之话言, 顺德之行。 其维愚人, 覆谓我僭。 民各有心。 於乎小子! 未知臧否。 匪手携之, 言示之事。 匪面命之, 言提其耳。 借曰未知, 亦既抱子。 民之靡盈, 谁夙知而莫成? 昊天孔昭, 我生靡乐。 视尔梦梦, 我心惨惨。 诲尔谆谆, 听我藐藐。 匪用为教, 覆用为虐。 借曰未知, 亦聿既耄。 於乎小子! 告尔旧止。 听用我谋, 庶无大悔。 天方艰难, 曰丧厥国。 取譬不远, 昊天不忒。 回遹其德, 俾民大棘。 绵密慎重的威严仪容,它是和品德相称的外在状貌。人们也这样说过,没有智者不装作愚蠢。普通人的愚蠢,他们以无知为主,这倒也是常情、通病。智者的愚蠢,也正是他们畏惧这严酷的罪刑而装傻。 没有比得了的,是得到贤人,四方之人都效法贤人所作所为。有这正大的品德行为,四国诸侯都会来顺从。有大的谋划就定为号令,长远大计要随时向群臣宣告。严肃慎重地对待你的威严仪表,它是人民仿效的标准。 可是当今,大家全昏醉迷乱,把国政搅扰得乱了章程。败坏了他们的德行,政事荒废而沉迷于酒中。你只顾狂欢纵饮唯乐是寻,一点也不念记先代的帝业传统。不广求先王的治国之道,怎么能把明定的法度推行无误,利国利民。 如今,皇天也不尊崇保佑你,就像流泉渐走渐远,渐流渐细,到头来,君臣一起流逝沦亡。敬慎地早起,夜深才睡,厅堂屋内里外洒扫,清除尘垢,这才是万民的榜样楷模。修好你的戎车,调好你的戎马,备好你的弓矢兵器,用来防备一旦有战事兴起,用来治服四方蛮夷,安定边疆。 安定你的人民百姓,谨守你的法度不要胡为妄作,用来防止不测的事变。说话开口要严谨慎重,行为举止要谨慎小心,处处恭敬温和。白玉上有了污点,还可以将它磨掉,这言语上出现了污点,是没有办法挽回的。 不要随意讲话,不要说说话可以马虎随便,又没人按着我的舌头,说出的话就追不上,收不回。没有说出的话引不来反响,没施过的恩德换不回报偿。关心惠爱你的朋友,以及百姓小子们。子子孙孙能够敬惧谨慎,万民就没有不顺从的。 看见你的朋友君子,你的颜色要安和柔善,谨慎小心不要有过失。看你一个人在屋室里,在屋漏暗角也不要因过而生惭愧。不要说这屋漏暗角不明显,没人能看清我。神明的降临,是不可猜度的,况且怎么可以在祭祀结末生出厌倦而自讨罪愆。 按照法度修明你的德行,使它完善使它美好。善自谨慎你的仪表容止,万不可失于威严礼仪。不犯过错不残暴,就很少不为人效仿。人家赠送给我桃,我就用李来报答。如果说不该有角的童羊而生了角,那实在是多事乱政让你小子溃败,自身难保。 荏染的坚韧柔木,人们给它安上弦做成有威力的弓。宽柔温和的谨慎人,这就是他为德的好根基。他若是智者,告诉他有益的古训,他们顺着道德去实行; 他若是一个愚蠢的人,那就反而说我是乱讲,真人各有其心难以劝导。 唉唉,可叹的小子,还不懂得哪个是好哪个是坏。不但要用手提携着你,又告诉你许多事理。不但要当面教诲你,而且提着耳朵认真讲解。假如说你还没有知识,你也已经抱了儿子了。人的才性有不足,就怕无知,如果他早知就会早成,哪里有谁早有知识却要到晚年才成就事业? 昊天在上,的确很有昭昭之明,像我这样活着也无乐趣。看你这样地昏乱,我的心忧愁不安。我不厌其烦地谆谆教导你,你听得却心烦意乱不进耳。不用它来施行教化,反而用它来开玩笑。假如说你还没有知识,也就可说是已经七老八十也不能开窍。 唉唉,可叹的小子,告诉你先王的旧典章。你若听用我的主张,希望没有大的懊丧悔恨。老天正在降下灾难祸殃,说不定会灭亡你的国家。取个近的来打比方,昊天昭明,做事不会有差错。还是让你的德行邪曲不正,又叫人民大受祸殃? 此诗作者为谁,为何事而作,自 《毛诗序》以来多所争议。今人陆侃如断为: “《抑》就是《国语》(《楚语》上) 的 《懿》,卫武公九十五岁时作。他卒于公元前七五八年,此诗当作于平王初年。” (《陆侃如古典文学论文集·三百篇的年代》) 陈子展亦云: “卫武公自儆之诗。虽云自儆,实亦兼寓刺王之意,当是刺平王。”(《诗经直解》卷二十五) 厉幽之时,国事日非,平王东迁,天下仍未安宁,卫武公以平戎功臣,王朝老卿身份,为诗以讽谏,“主文而谲谏”,既自儆亦刺王。 全诗十二章,三章八句,九章十句,采用长篇独白形式,兢兢以自儆,谆谆以诲示,披肝沥胆,情辞恳切。 首章提出 “抑抑威仪,维德之隅”。德即得,“行有所得也。”(《说文》)保民、得民是周家立国大要;仪即象,是楷模,是引民就范的样板。威仪是外在的,人可接触; 德是内在的,人可感知。德、仪合二而一,为万民所仰。德仪也是衡量智者和愚人的准绳。厉幽无德愚蠢,所行无状,弄得国家倾危,自己亦身败名裂,所以作者以德仪开篇,又以敬德慎仪为核心,多方陈说,这就使得全诗稳健,有含量。诗虽是长篇说教,但写得却波澜起伏,回环有姿态,展示出一派雍容气象。 二章强调得贤人之重要,承前章,从正面说教。三章特提以酒败德乱政,并诫以求先王治国道理,明彰法度典刑。四章以勤谨于政事,慎重于武备为诫。以上四章,皆立国根本,国之大事,它关乎政事成坏,国家能否安宁。这些说法见出诗人富有政治经验,有着清醒的头脑。以此为诗,使诗沉着有骨力。 五、六章讲戒不虞、慎言谈,敬威仪。这既是个人为政最起码的修养,也是为政的经验教训。七章讲要自觉修德懿行,慎独自儆。八、九两章诫以慎威仪,施仁德,宽厚恭谨为行。以上就为政者个人修养而发,由前面举大端,言大事,到具体细致的教诲、儆戒,使诗篇渐至细腻,渐至充实。 第十、十一两章诗人直接描绘、剖白自己的良苦用心,其耳提面命之殷勤,诲尔谆谆之诚恳,顺前面各章而来,使一个冷静、睿智,满怀一腔忠诚又敬慎政事的老臣形象跃然纸上。 最后一章以畏天修德,讽王作结,与首章遥相呼应,使全诗浑然一体。 诗篇以敬德慎仪为骨,以拳拳之忠恳为气,一路写来,移步换形,章章自具面貌,述事说理,描写、问答,使诗篇长而不板滞。诗中述事说理既指点有据,具有论辩性和说服力,又处处渗透着诗人那种推心置腹的真诚,语重心长的恳切,忧国忧民的情愫,使诗篇在宽博、雍容之中给人以感动肺腑的魅力。 诗人还成功地运用了 “比”的艺术手法。如“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它不仅说理十分精彩,而且将国君的出言比之于白玉的高贵、精雅,就使得其中更有情致。又如“彼童而角,实虹小子”。以童羊而角,比蠢人奸佞而用事,使诗的说理生动可感。再如“荏染柔木,言缗之丝。”以“荏染柔木”比国君以温恭作为德的根基,就会像柔木可以曲直,其德其政顺随民心便会坚韧不可摧。诗人还善于使用民歌的精彩比喻。如“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将民歌中“投我以木瓜,报之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诗经·卫风》)融会改造而入诗,使之在长诗中既有浓郁的诗情,又有深刻的哲理。比的成功运用,使诗篇避免因长篇说理而难免板滞的危险,更使长诗充满了诗情哲理。 抑无竞维人, 四方其训之。 有觉德行, 四国顺之。 谟定命,远忧辰告。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无瀹胥以亡。夙兴夜寐,洒埽廷内,维民之章。修尔车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遏蛮方。 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慎尔出话,敬慎威仪,无不柔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无易由言,无曰苟矣,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无言不仇,无德不报。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 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不遐有愆。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无曰不显,莫予云觏。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辟尔为德,俾藏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 (觉),实虹小子。 荏染柔木,言缗之丝,,温温恭人,维德之基。其维哲人,告之话言,顺德之行。其维愚人,覆谓我僭,民各有心。 於乎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借曰未知,亦即抱子。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 昊天孔昭,我生靡乐。视尔梦梦,我心惨惨。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匪用为教,覆用为虐。借曰未知,亦聿即耄。 於乎小子,告尔旧止。听用我谋,庶无大悔。天方艰难,日丧厥国。取譬不远,昊天为芯。回遹其德,俾民大棘。 《诗序》说:“《抑》,卫武公刺厉王亦以自警也。”据《国语》《史记》等史书所载,卫武公主要生活在宣王、幽王、平王之世,不及厉王之时。另外,《诗序》的看法与诗的内容也不相符,因此,很多人对《诗序》的说法表示怀疑。《毛诗正义》认为:“厉王之世,武公时为诸侯之庶子耳,未为国君,未有职事。善恶无豫于物,不应作诗刺王”。朱熹 《诗序辨说》认为:“以诗考之,则其日刺厉王者失之,而曰自警者得之…诗以小子目其君而汝之,无人臣之礼,与其所谓敬威仪,慎出活者,自相背戾。”孔颖达和朱熹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可惜他们都没有彻底摆脱小序,从诗的本身来进行考察。从诗人的口气、诗歌的用意来看,这首诗是警戒后人如何持身保国的教训之辞,与“刺厉王”“自警”都没有什么关系。 周王期自厉王以降,国政日非,内乱外患并作,宣王号称中兴,实际上也只是强弩之未,大势已去。卫武公历经三朝,谙熟历史经验,明知存亡之机,预见了大动乱的到来,因此淳淳告诫子孙,希望他们能头脑清醒,立身谨慎,免遭亡国毁家之祸。诗中屡称“小子”、“甚至”匪条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如此的不恭,如此的亲近,如果解释为教训君主,实在是太不可信了。另外诗的训告语气十分明显,解释为自警也是难以令人接受的。 本诗共十二章,其中三章章八句,其余九章章十句。首章论哲人即聪明人与庶人即普通人的区别,同样给人一种“愚”的感觉,但却有着根本的不同,次章告诫子孙不要与邻国竟力争强,而要以德服人,外睦四邻,内抚百姓。三章要求子孙不要贪酒丧德、败坏纲纪,而要申明法令,继承先祖遗风余烈。四章提醒子孙不要迷信上天的庇佑,而要勤于政务,整顿兵甲,防止外敌入侵。五章教训子孙要慎言慎令,不要让人民感到困惑,不守法度,造成混乱。六章承接上章,继续强调言论的重要性,指出言论要合乎民情民心,这样人民才会信服。七章,警戒子孙不要暗中做坏事。八、九章,希望子孙的行为合乎大道,值得人民仿效,并要善听衷言。概括前三章的旨意,认为自己言行得当,就不要怕别人的指责。十章,表达了诗人担心子孙不肯听从自己的忠告的忧虑。十一章,感叹子孙浑浑噩噩,不知自己的良苦用心。十二章,结束全诗。警告子孙当前已是天下危难、四方多事之时,只有所从劝诫,才能保存自己的封国。 这首诗结构严谨、典雅厚重,主要的艺术成就表现在语言上。作者是个博学多识,富有智慧的长者,因而语气雍容和缓,见识卓远高妙,感情恳切真挚,说明与教训融为一体,从容不迫、侃侃而谈,循循善诱,有些人认为此篇里箴言之祖,不无道理。诗人认为立身安邦的根本在于德行、德政,诗人说:“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温温恭人,维德之基,”而德行,德政的外观就是人的言行,因而他用了许多篇幅多申明言行的重要性,希望子孙能够慎言慎行,诗人指出:“无言不仇,无德不报”,因此要“慎尔出话,敬尔威仪。”另外,诗人语言精练警辟,巧于譬喻。诗人说:“白圭之玷,尚可磨也; 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用残显易知的事物说明了深奥的哲理。此外如“耳提面命”“淳淳教诲”等被后人用为成语,一直到今天还在为人们经常引用。 抑抑抑威仪,维德之隅。①人亦有言:“靡哲不愚。”② 庶人之愚,亦职维疾。③哲人之愚,亦维斯戾。④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⑤有觉德行,四国顺之。⑥ 訏谟定命,远犹辰告。⑦敬慎威仪,维民之则。⑧ 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⑨颠覆厥德,荒湛于酒。⑩ 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11)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12) 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无沦胥以亡。(13)夙兴夜寐, 洒扫廷内,维民之章。(14)修尔车马,弓矢戎兵,(15) 用戒戎作,用逷蛮方。(16) 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17)慎尔出话, 敬尔威仪,无不柔嘉。(18)白圭之玷,尚可磨也;(19) 斯言之玷,不可为也!(20) 无易由言,无曰“苟矣,(21)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22) 无言不仇,无德不报。(23)惠于朋友,庶民小子。(24) 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25) 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不遐有愆。(26)相在尔室, 尚不愧于屋漏。(27)无曰“不显,莫予云觏”。(28)神之格思, 不可度思,矧可射思。(29)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30)淑慎尔止,不愆于仪。(31) 不僭不贼,鲜不为则。(32)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彼童而角,实虹小子。(33) 荏染柔木,言缗之丝。(34)温温恭人,维德之基。(35) 其维哲人,告之话言,顺德之行。(36)其维愚人, 覆谓我僭,民各有心。(37) 於乎小子,未知臧否!(38)匪手携之,言示之事。(39)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40)借曰未知,亦既抱子。(41) 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42) 昊天孔昭,我生靡乐。(43)视尔梦梦,我心惨惨。(44) 诲尔谆谆,听我藐藐。(45)匪用为教,覆用为虐。(46) 借曰未知,亦聿既耄!(47) 於乎小子,告尔旧止,(48)听用我谋,庶无大悔。(49) 天方艰难,曰丧厥国。(50)取譬不远,昊天不忒。(51) 回遹其德,俾民大棘!(52) 【注释】 ①抑抑:缜密。威仪:容止礼节。隅:本义是屋角,引申为方正。②哲:指聪明而知识丰富的人。③庶人:众人、一般人。亦:语首助词。职:主要。维:是。疾:毛病。④斯戾:避罪。戾,罪。⑤无:发语词。竞:强。维:亦作“惟”,由于。人:指贤人。训:马 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训借为顺,《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引正作顺。训,顺从。⑥觉:通“梏”,高大、正直的样子。《礼记·缁衣》引诗作“梏”。⑦訏(xu 虚):大。谟:谋。犹:同“猷”,谋略。辰:时。⑧则:法则,榜样。⑨兴:语首助词。⑩颠覆:败坏。厥:其,指周王。荒湛(dan 耽):沉湎。(11)女:汝,指周王。虽:王引之《经义述闻》引王念孙说:“虽读为惟。女虽湛乐从,言女惟湛乐之从也。《书·无逸》曰:‘惟耽乐之从。’文义正与此同。”惟,只。湛乐:吃喝玩乐。从:从事。绍:继承先人传统。(12)罔:无、不。敷:广。先王:指先王的治国之道。克:能。共:通“拱”,执行。刑:法。(13)肆:发声词。有人训为“故今”亦通。尚:保佑。无:发声词(从王引之《经义述闻》说)。沦胥:相率。沦,率。胥,相。以:而。(14)廷:通“庭”,庭院。内:室内。维:为。章:法则、模范。(15)戎兵:指武器。(16)戒:准备。戎:战事。作:起。逿(ti 剔):剪除、治服。蛮方:指远方异族。(17)质:安定。侯:语助词。度:法度。不虞:不测。(18)柔嘉:柔和妥善。(19)玷(dian 店):玉上的斑点。(20)为:犹“治”也。(21)易:轻易。由:于。苟:苟且、随便。(22)扪:执持。朕:我。上古一般人多自称为朕,到秦始皇才定朕为皇帝的自称。逝:及、追。刘向《说苑·丛谈篇》说:“口者,关也;舌者,机也。出言不当,四马不能追也。”(23)仇:答。(24)朋友:指在朝的群臣。(25)绳绳:谨慎的样子。承:顺从。(26)友:这里作动词“招待”用。君子:指在朝的群臣。辑:和。遐:何。愆:过错。(27)相:看。屋漏:白天屋里日光从天窗漏入(《孔疏》引孙炎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引黄山云:“不愧屋漏,即言不愧于神明。神不可知,以天明之,犹言不愧于天。天亦不可知,以日明之。”据黄说,屋漏即指神明。(28)无:同“毋”。云:语助词。觏:看见。(29)格:至。思:语助词。度(duo 夺):揣测。矧 (shen 审):况且。射(yi 意):通“斁”,讨厌。(30)辟:修明。为:语助词。臧、嘉:善。(31)淑:美好。止:举止、行为。(32)僭:差错。贼:残害。鲜:少。则:法则。(33)童:秃。指无角的羊。而角:以……为有角。而,以。虹:通“讧”,溃乱。小子:指年青的周王。《郑笺》:“天子未除丧称小子。”(34)荏染:坚韧。柔木:指椅、桐、梓、漆等做琴瑟乐器的树木。言:语首助词。缗:安上。丝:指琴瑟的丝弦。(35)温温:宽柔的样子。(36)话言:经后人考证,认为话言恐为“诂言”之误。陈奂《毛诗传疏》:“话,当为诂字之误也。《释文》引《说文》作‘告之诂言’云:‘诂,故言也。’是陆(陆德明)所见《说文》,据诗作‘诂言’,可据以订正。”诂言,古老话。(37)覆:反而。僭:错。(38)於(wu乌)乎:即“呜呼”,叹词。臧否(pi痞):好坏。(39)匪:非但、不但。携:搀着。示:指点。(40)面:当面。命:教导。(41)借曰:假如说。未知:没有知识。(42)民:泛指人。盈:盈满。含有没有缺点样样都好的意思。夙知:早慧。夙,早。莫成:晚成。莫,音义同“暮”。(43)昊天:皇天。孔:很。昭:明。(44)梦梦:昏昏、糊涂。惨惨:忧愁烦闷的样子。(45)谆谆:教诲不倦的样子。藐藐:轻视而听不进的样子。(46)虐:“谑”的借字。戏谑、开玩笑。(47)聿:助词。耄:老。(48)旧:指旧的典章制度。止:语气词。有人说旧止,指先王的礼法,亦通。(49)庶:幸,含有希望之意。(50)艰难:灾难。曰:发语词。(51)取譬:取比。忒(te特):偏差。(52)回遹(yu玉):邪僻。棘:通“急”。 【译文】 容止礼节很缜密,为人品德很方正。古人有句老俗语:“智者无不像愚蠢。”常人显得不聪明,那是天赋有毛病。智者看似很愚笨,那是装憨避罪行。得到贤才国振兴,各国诸侯来归诚。君子德行直又正,诸侯顺从举国庆。立下大计定号令,远谋及时告百姓。举止谨慎保威仪,人民以此为准绳。如今天下不堪说,国政混乱难理清。你的德行已败坏,沉湎酒色醉不醒。只知享受图安逸,不念帝业怎继承。不去广求先王道,怎将明法来执行。如今上天不保祐,好比泉水往下流,相率沉沦不回头。理应早起又晚睡,洒扫庭院和室内,垂范万民称优秀。整好你的车和马,又把弓箭武器修,防备战争一旦起,治服国外蛮邦首。安定你的老百姓,谨慎遵守那法度,以防意外生事故。你的发言要谨慎,你的威仪要端正,没有不妥不善处。白玉上面有斑点,还可把它来磨去;如果把话说错了,那就难以收得住! 不要随口把话说,莫道“说话可随便,没人把我舌头按”,一言既出难追赶。无一句话无反应,施恩总能福禄全。朋友群臣要爱护,百姓子弟多慰勉。子孙万代要谨慎,万民顺服局势安。看你招待大臣们,平易近人露笑脸,小心过失莫出现。看你一人在室内,莫愧于神心地宽。休说“室内光线暗,没人能把我看见”。神明来去难揣测,不知何时忽出现,怎可厌倦自遭难。修明德行少过失,使它完善又美丽。举止谨慎仪表美,切莫把那威仪失。不犯过错不害人,很少不被人学习。有人送我一篮桃,报他用那好李子。胡说秃羊头生角,实是败坏你小子。坚韧柔软好木料,安上丝弦琴瑟成。温良恭敬好君子,根基深厚好品行。如果你是明智人,古代名言来奉告,定会听从去行动。如果你是愚蠢人,反说我错胡乱说,真是人心各不同。可叹少爷太年轻,好歹重轻难分清。不但搀你把心谈,也曾教你办事情。不但当面来指点,还提耳朵来丁宁。如果说你还无知,你已抱子有儿婴。人们虽然有缺点,谁会早慧却晚成? 苍天在上最明察,我这一生没快乐。看你糊涂又昏乱,我心郁闷真难过。苦口婆心教导你,你却听不进耳朵。不知教你为你好,反而将它当戏谑。假使说你是无知,怎会骂我是老耄! 叹你少爷年轻王,告你先王旧典章。你若听用我主张,该不至于太懊丧。老天正在降灾殃,只怕国家会灭亡。比方打得并不远,上天赏罚从不爽。如果不改邪僻性,百姓就要遭祸殃! 【集评】 宋·朱熹:“楚语左史倚相曰:‘昔卫武公年数九十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夕,以交戒我。在舆有旅贲之规,位宁有官师之典,倚几有诵训之谏,居寝有贽御之箴,临事有瞽史之道,宴居有师工之诵,史不失书,矇不失诵,以训御之。于是作懿戒以自儆。”及其没也,谓之睿圣武公。’韦昭曰:‘懿,读为抑。即此篇也。’董氏曰:‘侯包言武公行年九十有五,犹使人日诵是诗而不离于侧,然则《序》说为刺厉王者误矣。’”(《诗集传》卷十八) 宋·黄彻:“山谷云:‘诗者,人之性情也,非强谏争于庭,怨詈于道,怒邻骂坐之所为也。’余谓怒邻骂坐固非诗本旨,若《小弁》亲亲,未尝无怨,《何人斯》‘取彼谮人,投畀豺虎’,未尝不愤。谓不可谏争,则又甚矣,箴规刺诲,何为而作!古者帝王尚许百工各执艺事以谏,诗独不得与工技等哉!故谲谏而不斥者,惟《风》为然。如《雅》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彼童而角,实讧小子。’‘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虐。’‘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忠臣义士,欲正君定国,惟恐所陈不激切,岂尽优柔婉晦乎?故乐天《寄唐生》诗云:‘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䂬溪诗话》卷第十) 清·王夫之:“‘广德若不足’,若不足也以广其德,老氏之言此,欲芟夷廉隅而同于愚也。君子之言‘抑抑’也,则曰‘维德之隅’。隅之所至、德必充焉,隅之所不至、德必绝焉,然后君子之临小人井井然,小人之视君子岳岳然,斯其所为抑抑者,修不流之度、而非成乎下比之伤矣。”又,“‘訏谟定命,远犹辰告’,谢安之所服膺也。赋诗可以见志,安也足以当之。知不及,量不远,条理不熟尝,亦恶能相触而生其欣赏哉?豆区之计不足以舒神,仓卒之辞不足以惬听,寻友之图不足以畅愚,抵牾之说不足以利几,久矣。”(《诗广传》卷四) 清·姚际恒:“此刺厉王之诗,不知何人所作也。”(《诗经通论》卷十五) 清·方玉润:“右《抑》十二章,二章章八句,九章章十句。此一篇座右铭也。”又,【眉评】“(一章)哲、愚二字双起,先将学者病根剔出,以下方好自砭。(二章)特提人字,正言一段。(三章)拍合今日乱政。(四章)承上意乱政总疏一段,见事大小常变,内外远近,无不当警。(五章)点明‘侯度’,以下容貌辞气逐段细勘,‘白圭’四句专贴言语,名论不勘。(六章)承言语一章。(七章)承容止,顺推入微。圣学存养工夫,数语括尽。《大学》‘诚意’,《中庸》‘慎独’从此而出,却无半点理障气,所以为高。(八章)就威仪上言德之当修。(九章)就话言上言德之当顺。(十、十一章)二章皆欲其听言以修德。前章耳提面命是正说,后章谆谆藐藐是反说。自‘抱子’以至‘既耄’,均不可以‘未知’自诿,一层深似一层也。(十二章)末用危言自警,愈见修省之切。”(《诗经原始》卷之十五) 今·程俊英:“这是周王朝一位老臣劝告、讽刺周王的诗。诗可能是西周末年一位元老所作,有人说是卫国的武公,他劝告周王守礼修德,谨言慎行;刺他昏庸骄满,愚昧无知。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腐朽无能、社会面临崩溃的情况。”(《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总案】 此诗可能作于西周末年。是朝廷一位老臣劝告、讽刺周王的诗。它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和国家局势的动荡不安,揭示出周王朝的衰败已成大厦将倾之势,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前途黯淡的深切叹惜。全篇采用独白的方式,劝告周王守礼修德,谨言慎行;讽刺他昏庸骄满,愚昧无知,真可谓“匪面命之,言提其耳”。从诗人那恳切的言词中,不难体会到诗人那一颗热爱祖国的心。 抑 抑〔原文〕 ☚ 荡 桑柔 ☛ 抑 抑yì❶叹词,通“噫”。《小雅·十月之交》五章:“抑此皇父,岂曰不时。”《韩诗》曰:“抑,意也。”毛《传》: “时,是也。”郑《笺》:“抑之言噫,噫是皇父,疾而呼之。女岂曰我所为不是乎?”朱熹《集传》:“抑,发语词。时,农隙之时也。言皇父不自以为不时,欲动我以徙,而不与我谋。” ☚ 折 抑抑 ☛ 抑读音·i(ˋ),为i韵目,属i—er韵部。於力切,入,职韵。 上一条: 食 下一条: 枍 抑《广韵》於力·職;āh‖yì❶副词。又:去一摆啊,~要去kì zít bǎi a,āh bbēh kì(去了一次,又去)。唐中宗《停亲谒乾陵勅》:“鑒於前史抑有舊章。”宋·辛弃疾《美芹十论·审势》:“臣抑聞古之善覘人國者,如良醫之切脈,知其受病之處而逆其必殞之期,初不易肥瘠而易其智。” ![]() ![]() ![]() ![]() ![]() ![]() ![]() ![]() ![]() ![]() ![]() ![]() 抑yi❶表示选择,还是。柳宗元《非国语·命官》:“官之命,宜以材耶,~以姓乎?”(命:任用。以:凭借。姓:姓氏家族。)《孟子·梁惠王上》:“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肥甘:肥甘的食物。与:欤,疑问语气词。) 抑yì❶压;压制 抑❶按;压制:~止︱~制︱~郁︱压~︱贬~︱勒~︱遏(e)~︱~强扶弱。 抑yì❶ 向下压,压制:压抑︱抑制︱平抑物价。 抑(6次) 抑yì❶压抑,抑制。《怀沙》:“抑心而自强。”王逸注:“抑,按也。” 抑yi抑或1 抑扬 抑郁 抑止 抑制 贬抑 遏抑 勒抑 压抑 抑恶扬善 抑强扶弱 抑扬顿挫 抑(反)扬 抑yì连词。或是;还是:望伞盖之陆离兮,~箕尾之光耶? (十八·1961) 抑yì抑制: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其淫荡,去其奢侈。(八六·1122) 抑❶抑之言噫。《詩經·小雅·十月之交》: “抑此皇父,豈曰不時。” 鄭玄箋:“抑之言噫。”陸德明《經典釋文》: “抑,如字,辭也,徐音噫,《韓詩》 云,意也。” 扬;抑○扬yáng(动)举起;升起:~手|~帆|飘~|跃马~鞭|趾高气~|抑~顿挫|抑恶~善|~清抑浊|尘土飞~。 ●抑yì(动)压下;压制:~止|~制|遏~|贬~|心情压~|~恶扬善|扬清~浊|~强扶弱|崇本~末|谄上~下。 抑←→扬yì ← → yáng抑:抑止,贬低。 抑yì〖动词〗 抑yì〖副词〗 抑yì〖连词〗 抑yì❶ 按,向下压。《老子》:“高者~之,下者举之。”《吕氏春秋·适威》:“故民之于上也,若玺之于涂也,~之以方则方,~之以圜则圜。”(圜:通“圆”。) 抑*yiD2D6 表示选择 表示选择或(或者;或是;或则;或乃;或诸) 抑(抑或;抑是) 要(要就;要不;要不然) 即(非此~彼) 其(亡其) 将(亡将) 如 且 耶 还(还是) 讵 欤 唯复意者 ☚ 选择 择人 ☛ 强迫 强迫强(强力;强逼;强勒;强制) 迫(迫勒;~不得已) 抑(抑勒;抑逼) 勒(勒迫;勒掯;勒逼;邀勒) 忆逼 生做 ☚ 逼使 压迫 ☛ 死亡 死亡死(死去;死生;死没;死丧;死灭) 亡(亡死;亡没;亡殁;亡化;亡泯;消亡;除亡) 殁(泯殁;沦殁) 殕 绝(绝命;绝世)歾 毙(溘毙) 殗 抑 灭(灭没;灭凘;抑灭;神灭形消) 逝(逝去;逝死;逝没;逝殂;迁逝)竭 败 昏 坏 化(尘化;物化;迁化;羽化;剑化;灵化;化为异物;骨化形销) 了结 了劣 了竟 淹忽 陨命 捐命 沦没 降魄 非祸 倾没 养不大 停止呼吸 心跳停止 生命终结 生命终止 丧失生命 身亡命殒 另见:生命 生病 消失 尸体 死人 丧事 棺材 ︱活着 ☚ 死亡 动物死 ☛ 推测 推测度(亿度;拟度) 算 臆 料 猜(猜想;猜测) 推想 揣想 忖测忖度 揣测 揣摸 捉摸 著摸 着摸 逆断 侧想 悬思 悬测 另见:断定 判断 猜想 测量 估计 揣度 猜想 ☚ 推测 预测 ☛ 假设 假设假(假之;假令;假如;假若;假使;假而;假是;假定) 令(向令;设令;借令;浸令;借令;弟令;诚令) 苟(苟或) 即 自 诚 讵 向使 把似 借使 遮么遮莫 浸使 浸假 乡使 譬使 向使 借若 另见:虚构 ☚ 讽喻 引用 ☛ 压 压压(~碎;~断;~顶;冲~;锻~) 另见:按 ☚ 按 碾压 ☛ 压制 压制镇(~咳;~痛) 抑(抑制;抑勒;抑厌;抑压;抑顿;拥抑;翦抑;厌抑;遏抑) 掯 治押 覆被 折挫 遏捺 遏制 阏制 厌案 ☚ 抑制2 牵制 ☛ 反问 反问反诘 另见:提问 别人 解答 ☚ 发问 询问 ☛ 更加 更加更(更自;更其;更为) 加 愈(愈加;~为;愈发;愈益) 益(益发;益复;日益) 越(越越;越加;越发;越法) 逾(逾加) 尤(尤其;尤为;尤甚) 有(暴行~作) 还(~更冷;比它~好) 兹 滋 剩 倍(倍加;~思亲)弥(弥至;弥益;~足珍贵) 一发 特别 格外 ☚ 逐渐 柔和 ☛ 抑制2 抑制2按(按捺;按压;按纳;按抑;按耐) 抑(抑止;抑遏;抑割;抑塞;控抑;挫抑;禁抑;敛抑;压抑;诎抑;贬抑;遏抑) 挹 捺 撙(撙节) 屏 窒 遏(遏捺;遏阏;止遏) 忍 隔 屈(屈抑) 阏(阏抑;阏制) 纡 泐 克制 扼制 控制 控厄 止约(~不住) 镇压 镇静 裁割裁折 折挫 ☚ 钳制 压制 ☛ 阻止 阻止阻(阻遏;阻拦;阻挡;留阻;禁阻) 止(止遏;禁止;滞止) 隘遏(遏止;遏障;遏防;遏阻;遏阚;遏阀;遏阏;抑遏;寝遏;抵遏;壅遏) 沮(沮格;沮止;沮尼) 抑(抑止;抑阻;拥抑;裁抑) 户(户止) 约 尼(尼止;尼阻) 柅 遮(遮遏;遮禁) 阏壅御 另见:禁止 阻挡 阻拦︱允许 ☚ 阻止 遏止 ☛ 贬低 贬低贬(贬折;贬落;贬贱;贬损;贬绝;抑贬) 抑卑 抑损 ☚ 褒贬 问 ☛ 抑yì于力切,入职。 〖抑〗 粵 jik1〔憶〕普 yì ❶ 向下按,與「揚」相對,有成語「〜揚頓挫」。李耳《道德經》:「高者〜之,下者舉之。」❷ 抑制,克制。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撫情效志兮,冤屈而自〜。」(反省自己的志向,並沒有做錯,因此遇上冤屈也只能忍受着。) ❸ 阻止,遏止。桓寬《鹽鐵論.本議》:「〜末利而開仁義。」(末:指商業。) ❹ 連詞,但是,表示轉折。荀況《荀子.儒效》:「因天下之和,遂文、武之業,明枝主之義,〜亦變化矣。」 ❺ 連詞,抑或,用於疑問句,表示選擇。《論語.學而》:「求之與?〜與之與?」 抑yì❶按下,压制。如:抑制,压抑。 抑yìⅠ (向下按; 压制) restrain; repress; curb: ~ 价 keep down the price Ⅱ [书] ❶ (表示抉择) or: 不知乎, ~ 不为乎? Didn't he know, or didn't he want to do it? 抑yìrepress;inhibit;check 抑yì❶ 抑*yì(7画) *抑yì7画 手部 抑yì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从爪从卩(人形)象以手按抑人的形状。爪讹变一撇一竖折,小篆又加扌(手)旁。隶楷继承。甲骨文和周初金文字形多反正不拘。即单体向左向右,合体两部分哪部分在左在右都可以。所以抑和印是一字。古韵阴(入)阳对转,略如衣与殷(用作祭名时)、匕牝例。按抑有压,压制义。如:抑制|抑扬|抑强扶弱。假借为文言连词,表选择,“还是”义。如:行期定否,本月抑出月。又表转折,只是。 抑★常◎常yì表意,甲骨文、金文与“印”本为一字,象以手按着人使跪伏之形,小篆1由其分化,小篆2又加手旁,隶定为“抑”。本义表示往下按压、压制,假借为连词,表示选择,相当于“或是”“还是”等。 抑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