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托马斯·曼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托马斯·曼1875—1955Thomas Mann

德国小说家和散文家。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金的获得者。生于德国北部卢卑克市的巨商家庭。1893年中学毕业后在慕尼黑一家保险公司当见习生,次年写出第一部中篇小说《堕落》。1898年出版中篇小说集《矮个先生弗里德曼》。1901年以发表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而成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从民族主义立场出发,为德帝国主义参战辩护,战后思想渐有转变,表示拥护魏玛共和国,从事反法西斯的宣传和创作。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后被迫流亡国外。流亡期间先于1933—1938年在瑞士完成长篇小说《约瑟和他的兄弟们》四部曲中的前三部;后于1938年迁居美国,应聘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次年发表小说《洛蒂在魏玛》。1940—1945年间直接参加反法西斯的广播宣传,1944年取得美国国籍。1952年因对日益猖獗的麦卡锡主义不满而离开美国,移居瑞士,直至逝世。其他作品尚有中篇小说《马里奥和魔术师》(1930)、《受骗的女人》(1953),长篇小说《魔山》 (1924)、《被挑选者》(1951)等多种。其创作对资本主义社会取批判态度,始终保持现实主义精神,并讲究遣词造句,被认为是德国二十世纪的语言大师。

托马斯·曼

德国作家。生于1875年6月6日,1955年8月12日去世。中学毕业就参加工作。在慕尼黑大学旁听过文科。曾随兄亨利希·曼旅居意大利。以长篇小说闻名世界。1894年发表第1部小说《堕落》,1901年以《布登勃洛克一家》一举成名并获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著名的还有《魔山》(1924)、《浮士德博士》等。被誉为德国长篇小说创作大师。希特勒掌权时,被取消国籍流亡国外,参加过反法西斯战线。一生有过3个国籍(德国、捷克、美国),被两所大学(波恩、哈佛)授予名誉博士。

托马斯·曼

托马斯·曼1875—1955Tuomasi Man,Thomas Mann

德国小说家。出生于一个大商人家庭。中学毕业后,入一家保险公司当见习生。1894年,参加一份讽刺性杂志的编辑工作,创作第一个中篇小说《堕落》,受到社会好评,决定开始职业创作生涯。1896~1898年,与其兄亨利希·曼一起游历意大利,回国后,继续编辑杂志,并创作小说,1898年出版中篇小说集《矮个先生弗里德曼》。此后,发表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一举成名,确立了他作为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小说家的崇高地位。
《布登勃洛克一家》通过一个旧式资产阶级家庭的没落以及这个家庭中几代人的关系和不同经历,生动、形象地描绘19世纪30至70年代,德国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关系的本质和弱肉强食的特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
到1933年止,托马斯·曼创作了大量中长篇作品。其中较为重要的中篇有:《特里斯坦》(1903)、《托尼奥·克勒格尔》(1903)、《死于威尼斯》(1912)。这几部作品表达类似的主题:资本主义把艺术作为商品,对艺术大加摧残,但另一方面,艺术家脱离生活、脱离现实也是造成艺术堕落的一个原因。
192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魔山》是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作品写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在一所被称作“魔山”的结核病疗养院7年的经历,通过主人公汉斯的见闻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一战前后德国社会的病态环境以及形形色色的思潮,揭露资产阶级分子空虚腐朽的寄生生活和病态心理。
中篇小说《马里奥和魔术师》(1930)在曼的创作中占有特殊地位,作者把法西斯比作魔术师,揭露他们对人民的欺骗,赋予作品深刻的政治含义。
法西斯上台后,托马斯·曼遭到迫害,被迫流亡国外。1933~1943年间,他出版了《约瑟和他的兄弟们》四部曲,借用旧约中关于约瑟的传说,说明法西斯分子迫害犹太人的荒谬,有强烈的反种族主义色彩。
《浮士德博士》(1947)是曼后期的一部重要长篇小说。作品通过一位作曲家为了创新,把灵魂出卖给魔鬼,以弃绝人类爱为条件换取灵感的故事,把艺术家的个人悲剧和民族悲剧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一方面说明德国走向法西斯、走向战争和毁灭的可悲结局,另一方面说明艺术脱离生活、单纯追求形式是没有出路的。
托马斯·曼获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

☚ 席勒   豪普特曼 ☛
托马斯·曼

托马斯·曼1875—1955Tuomasi·man

20世纪德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重要作品,1901年发表的长篇巨著《布登勃洛克一家》,确立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在托马斯·曼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的证书上特别提到:“这部作品日益被公认为当代文学中经典作品之一。”有着深刻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的这部小说,也是20世纪德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作者出生的商业城市吕贝克,小说中布登勃洛克一家四代,一代不如一代,第一代大粮食商老约翰,靠战争起家,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显赫的地位;第二代小约翰,生意清淡,暴发户哈根施特罗姆同他竞争激烈,加上时局动荡,处境显出困难;到第三代托马斯经营家业时,布登勃洛克家同哈根施特罗姆家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方面的竞争已达到白热化程度,布登勃洛克家败落了;第四代汉诺,神经脆弱,胆小怕事,成天哭哭啼啼,万念俱灰,既无法跻身于明争暗斗的商业生活,也无法应付那个尔虞我诈的社会。小说以布登勃洛克家族的没落和哈根施特罗姆家族的兴起,真实地反映了德国19世纪下半叶帝国主义垄断经济开始代替旧式资本主义商业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刻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揭示了弱肉强食的资产阶级生活法则。作者还通过一些人物言行、心理描写,批判了封建贵族、基督教会和德意志帝国的教育制度。小说思想内容方面也有不足:托马斯·曼出身于巨商家庭,他以自己的家族亲友作原型塑造了小说人物形象,在描写布登勃洛克一家的衰亡过程时,不自觉地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惋惜之情。书中有些地方受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影响,对人生抱着消极、颓丧的态度。30年代中,托马斯·曼因公开发表抨击法西斯暴行的演说和著作,纳粹政府剥夺了他的国籍,波恩大学取消了他的名誉博士称号, 他的作品遭到了焚毁,他被迫流亡国外,尽管如此,他仍在战斗,不仅明确表示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狂人,同情社会主义事业,对人类未来充满乐观的信念,而且继续发表文章、演说,写作反映现实生活的卷帙浩瀚的长篇小说, 这些作品具有相当大的进步作用和积极意义。

☚ 海涅   但丁 ☛

托马斯·曼1875—1955Thomas Mann

德国作家。亨利希·曼之弟。生于吕贝克城一个大商人家庭。1895—1897年间和哥哥亨利希·曼在意大利居住,开始他的职业创作生涯,编集其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并开始写成名作、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回国后继续从事杂志《西木卜利其斯木斯》的编辑工作。纳粹上台后,发表演说,谴责法西斯势力对瓦格纳及德国文化的歪曲,从此走上流亡的道路。在国外参加反法西斯阵线。1944年加入美国籍。一生创作以小说为主,重要作品有《堕落》、《特里斯坦》、《王爷殿下》、《魔山》、《马里奥和魔术师》、《约瑟和他的兄弟们》、《浮士德博士》、《绿蒂在魏玛》等。其作品对资产阶级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批判。小说结构谨严,观察精确,描写细腻,笔调冷峻,富于讽刺意味。192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托马斯·曼1571—1641Thomas Mun

英国晚期重商主义典型代表,“贸易差额论”的创导者。大商业资本家,东印度公司董事。1662年任政府贸易委员会常委。认为对外贸易是增加国家财富的首要途径,贸易出超是应当永远遵守的原则。为此,主张取消有碍对外贸易发展的禁止货币输出的法令。指出“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主张发展本国工业和航海业,降低物价,减免出口税,以增强本国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实行有利于本国工业和出口贸易的保护关税政策;奖励人口增殖,使劳动力充足,工资低廉,利于外贸竞争。著有《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等著作。

托马斯·曼

托马斯·曼1875——1955

德国作家,是德国最优秀的现代小说家,1929年诺贝尔文学获奖者。他最早的成名作是描写一个贵族家庭衰落的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在该书中体现的讽刺风格又在1903年出版的两部中篇小说中得到进一步精练: 《托尼奥·克勒格尔》和《特里斯坦》。另一中篇小说《威尼斯之死》描写一个严肃作品的作家迷恋上一个14岁少年而陷入悲剧。1917年出版《魔山》,以一个疗养院为背景反映的是充满了理性骚动的现代欧洲社会的缩影。四部曲《约瑟和他的兄弟们》以圣经故事的展开,探讨文明生活的实质。《浮士德博士》和《骗子菲利克斯·克鲁尔的自白》也是其知名作品。

☚ 扩大家庭   托·艾略特 ☛
托马斯·曼

托马斯·曼1875—1955Thomas Mann

德国作家。出生于卢贝克一个大商人家庭。他是亨利希·曼的弟弟,早年曾随兄旅居意大利;在此之前曾在一家杂志社做编辑工作,并在大学里旁听历史、经济和文学艺术课程。1901年发表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给他带来很大声誉,确立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1929年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时特别提到这部小说。这部作品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德国从自由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通过一个旧式资产阶级家庭在精神道德和经济上的没落,刻划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揭示了弱肉强食的资产阶级法则。小说具有卓越的艺术技巧,在婚丧嫁娶、圣诞节日等平常活动中,反映出重大的社会历史变迁和时代的更迭;结构严谨,语言精练,是德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他的中篇小说《特里斯坦》、《托尼奥·克勒格尔》、《在威尼斯之死》,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家的生活,作品主人公的孤独、彷徨、苦闷的情绪和某种病态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初艺术家的时代特征。长篇小说《魔山》的发表,又一次受到文坛的重视。这部作品描写发生在瑞士达沃斯疗养院里的故事,通过主人公汉斯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国际资产阶级寄生生活的空虚和腐朽,同时也反映了托马斯·曼自己的哲学观点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认识。他的中篇小说《马里奥和魔术师》,描写催眠术对人的欺骗作用,但青年马里奥一旦醒悟,就致敌人于死命。通过这个故事,隐喻法西斯的精神统治只能欺骗一时,最终总是要崩溃的。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托马斯·曼在慕尼黑大学发表题为《理查德·瓦格纳的苦难与伟大》的讲演,激烈反对法西斯对瓦格纳和德国文化的歪曲,竭力维护人道主义的传统。不久,他就被迫流亡国外,先在瑞士参加反法西斯阵线,1938年去美国,应聘为普林斯顿大学客座教授。流亡期间,他发表了一系列反法西斯主义的文章和演说,收在《注意,欧洲!》、《民主即将胜利》、《德国听众》等文集里。这个时期的重要文学作品,是卷帙浩瀚的长篇小说《约瑟和他的兄弟们》四部曲。这是一组伟大的人道主义著作,取材于《圣经·旧约》中关于约瑟的传说。作者描写了犹太人善良的性格和高尚的品德,借以驳斥法西斯种族主义者妄图灭绝犹太人的种种谬论。在反犹高潮中发表这部作品,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另一长篇历史小说《绿蒂在魏玛》,描写老年歌德和他青年时代的情人绿蒂在魏玛会面的故事。作者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歌德的伟大形象,同时也写出了他渺小的一面。托马斯·曼后期的重要作品是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它通过主人公音乐家莱弗金1885年至1941年的一生经历,象征性地反映了帝国主义时代德意志民族的命运和灾难。作者自己说这部小说是“痛苦之书”,它不单是“一部音乐小说”,首先是“一部文化和时代小说”。50年代,他又发表两部长篇小说:《被挑选者》和《骗子菲利克斯·克鲁尔的自白——回忆录第一部》。前者是一部赎罪小说,后者是一部流浪汉小说,但再次探讨了艺术家的命运问题,原计划中的后几部,因作者去世而只留下一些片断。托马斯·曼对美国的麦卡锡主义十分反感,但由于有两个德意志国家他只好移居瑞士。他对两个德国持对等态度,迫切希望德意志民族重新统一。由于托马斯·曼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他获得很高的国际声誉,并被认为是20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 亨利希·曼   黑塞 ☛
0000087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2: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