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А.Н.
托尔斯泰,А.Н.1883—1945Толстой, Алексей Ииколаевич
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贵族家庭,父母离异后,随母亲与继父生活,受继父无神论思想和母亲文学知识的薰陶。1901年入彼得堡工学院,中途离校。俄国第一次革命失败后,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受颓废派、象征主义影响。1907年第一部诗集《抒情诗》出版。作者自认为是一部颓废主义作品。1911年出版的第二部诗集《蓝色河流后面》和1910年的童话集《喜鹊的故事》,表明作者力图摆脱象征主义的影响。中短篇小说集《伏尔加河左岸》(1910)、长篇小说《怪人》(1911)和《跛老爷》(1912)都以地方贵族的生活和地主阶级的衰败为主题。作者以巨大的讽刺力量再现了一系列任性者、暴虐狂、酒鬼和寄生虫的形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战地记者身份上前线,写了一些特写、随笔、小说、剧本。这些作品表明作者已抛弃了象征主义,转到现实主义,开始接近人民。
阿·托尔斯泰热烈欢迎二月革命,称之为“新世纪”的到来。但他对随后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却很不理解,认为革命是混乱、破坏、死亡与暴行。1918年秋出国,开始侨居国外的生活,先在巴黎,后在柏林。对祖国的怀念使他写出自传体中篇小说《尼基塔的童年》(1920—1922)。此时开始写作《苦难的历程》第一部《两姊妹》。还写了长篇科幻小说《艾丽达》(1922—1923)。这期间的作品题材范围广阔,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华,但由于远离祖国,脱离实际,对革命的认识还处于自发阶段,所以还未创造出震动文坛的杰作。侨居期间与《路标转换派》有联系。
1922年高尔基来到柏林,与高尔基的相识,和苏联在外交上的胜利,促使他端正了对苏维埃政权的态度,与白党流亡集团决裂,于1923年回到社会主义祖国。
回到苏联后,他开始了创作的新阶段。他说:“作为一个艺术家,十月革命给了我一切。”苏维埃时期,是他创作的成熟期、高峰期,成果累累,艺术上达到极高的水平。如短篇小说《海市蜃楼》(1924)、《五人同盟》(1925),长篇讽刺小说《涅夫佐罗夫的奇遇或伊比库斯》(1924),科幻小说《加林工程师的双曲线体》(1925—1927),反映现实的小说《蓝色的城》(1925)等。特别是30年代创作的历史小说《彼得大帝》(第一部1929—1930,第二部1933—1934,第三部1944—1945,未完成),被高尔基誉为“我国文学中第一部真正的历史小说”。以国内战争为题材的小说《粮食》(《保卫察里津》) (1937)、《苦难的历程》的后两部《一九一八年》(1927—1928)、《阴暗的早晨》(1940—1941)等为他赢得极高的荣誉。《彼得大帝》第一部和第二部,《苦难的历程》均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一等奖。《苦难的历程》以十月革命前夕、革命时期和国内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了以达莎、卡嘉两姐妹和她们的爱人捷列金、罗欣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经历艰难曲折的道路,最后走向革命的过程。小说主题鲜明,寓意深刻,结构宏伟,情节生动,语言丰福,人物丰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成为苏联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卫国战争期间以记者身份走上前线,写了大量短篇小说和政论文章,揭露法西斯的罪恶,鼓舞人民的斗志,如《祖国》、《俄罗斯人的性格》、《莫斯科在威胁中》、《我们保卫什么》等。此期间还创作了历史故事《伊凡雷帝》,这部作品在作者死后的1946年被追授斯大林奖金。1945年2月,卫国战争胜利前夕去世。
阿·托尔斯泰的创作使他成为世界闻名的作家。他还被选为最高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并荣获列宁勋章。他也被公认为艺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