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才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才性

才性

与诗学有关的古代文论概念。原是古代的哲学概念及魏晋清谈的一个命题。后来引申用之于诗文批评。如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云:“才力居中,肇自血气;……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才,才能、才具、才华、才气;性,天性、性格、品性、个性。二者都属于人的先天禀赋。魏晋南北朝时代,盛行以才性品评人物及文艺的风气。《才性论》指出,天地间万物或美好或丑恶,是由于各自禀受清气或浊气不同所致。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认为气决定作者才性。刘勰则进一步指出,才性又决定诗歌、文章体貌。他同时又看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所以说:“夫姜桂同地,辛在本性;文章由学,能在天资。才自内发,学以外成。”(《事类》)“夫才有天资,学慎始习。……故宜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体性》)他肯定作者通过后天刻苦学习,或者能够更好发挥其先天良好的禀赋,或者可以弥补其天资禀性的不足。在具体学习的方法上,刘勰提倡根据各人天性特点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文学才能。

☚ 格物   别材别趣 ☛

才性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孟子·告子上》


 性言其质,才名其用。
 

晋·袁准《才性论》(《艺文类聚》卷二十一引)


 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尚书傅嘏论同,中书令李丰论异,侍郎钟会论合,屯骑校尉王广论离。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魏志》


 孟子言人性善是也。虽荀、扬亦不知性。孟子所以独出诸儒者,以能明性也。性无不善,而有不善者才也。性即是理,理则自尧、舜至于途人,一也,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
 

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一八


 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譬犹木焉,曲直者性也,可以为栋梁、可以为榱桷者才也。才则有善与不善,性则无不善。
 

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九


 才犹材质,人之能也。人有是性,则有是才。性既善,则才亦善。人之为不善,乃物欲陷溺而然,非其才之罪也。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性者,心之理;情者,心之动。才便是那情之会恁地者。情与才绝相近。但情是遇物而发,路陌曲折恁地去底;才是那会如此底。要之,千头万绪,皆是从心上来。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五


 才是心之力,是有气力去做底。心是管摄主宰者,此心之所以为大也。心譬水也;性,水之理也。性所以立乎水之静,情所以行乎水之动,欲则水之流而至于滥也。才者,水之气力所以能流者,然其流有急有缓,则是才之不同。伊川谓“性禀于天,才禀于气”是也。只有性是一定。情与心与才,便合着气了。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五


 道惟一性,岂有二名!人人言性,不见性功,故即性之无不能者别谓为才。别谓为才,似有歧见;正以穷天下之理,尽天下之事,莫尚之才,惟此一性。别谓为才,似有外见;正以穷天下之理,尽天下之事,皆在一性之内,更别无才。
 古之能尽性者,我尽仁,必能育天下;我尽义,必能裁天下;我尽礼,必能匡天下;我尽智,必能照天下。四德无功,必其才不充;才不充,必其性未尽。自子舆以后,无能充性之才者,性乃晦;以至于今,有非性之才,有无才之性。非性之才,能小治,不能大治;无才之性,为小贤,不为大贤。
 

清·唐甄《潜书·性才》


 才者,人与百物各如其性以为形质,而知能遂区以别焉,孟子所谓“天之降才”是也。气化生人生物,据其限于所分而言谓之命,据其为人物之本始而言谓之性,据其体质而言谓之才。由成性各殊,故才质亦殊。才质者,性之所呈也;舍才质安睹所谓性哉!……如桃杏之性,全于核中之白,形色臭味,无一弗具,而无可见。及萌芽甲坼,根杆枝叶,桃与杏各殊。由是为华为实,形色臭味无不区以别者,虽性则然,皆据才见之耳。成是性,斯为是才。别而言之,曰命,曰性,曰才;合而言之,是谓天性。故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人物成性不同,故形色各殊。人之形,官器利用大远乎物,然而于人之道不能无失,是不践此形也;犹言之而行不逮,是不践此言也。践形之与尽性、尽其才,其义一也。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才》


 【评】“才”与“性”是贯穿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始终的一对重要范畴,由二者关系问题的争论而形成的种种学说,丰富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人性理论。

才性cái xìng

才能禀赋。《荀子·修身》:“彼人之~~之相县(悬)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才性

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道德范畴。才,才质;人之本性。孟子提出“尽才”说,认为“乃若有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孟子·告子上》)肯定了才与性是一致的。朱熹解释道:“孟子言才,正如言性。”(《朱子语类》卷59)三国魏晋时期有才性之辨,钟会撰《四本论》,其说据《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魏志》云:“会论才性同异传于世。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尚书傅嘏论同,中书令李丰论异,侍郎钟会论合,屯骑校尉王广论离。”晋人袁准《才性论》认为,才性即质用。他说:“性言其质,才名其用。”宋儒亦重才性之辨,程颐以气论才,他说:“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二程遗书》卷18)才性之别是天、气之别,“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譬犹木焉,曲直者性也,可以为栋梁,可以为榱桶者才也。才则有善有不善,性则无不善。” (同上书,卷19)朱熹认为,“才犹材质,人之能也。”(《孟子集注·告子上》)“以性而言,则才与情非有不善也。特气质之禀不齐,是以才有所拘,情有所循,而不能一于义理耳。”(同上书)清初唐甄以火之明与光喻性与才,他说:“人有性,性有才,如火有明,明有光。” (《潜书·性才》)戴震以气化释性才,认为气化生人生物,“据其为人物之本始而言谓之性,据其体质而言谓之才。由成性各殊,故才质亦殊”(《孟子字义疏证》“才”字条)。在中国古代道德哲学家关于才性问题的探讨,对于深化人的社会本质及德才关系的认识是有重要意义的。

才性

228 才性

才,材质; 性,人之本性。孟子以人生来具有的仁、义、礼、智四端为性,故认为人性皆善,“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告子上》)。肯定了才与性的一致。北宋程颐说:“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才则有善与不善,性则无不善”(《遗书》卷十九)。南宋朱熹说:“人有是性,则有是才。性既善则才亦善”(《四书章句集注》)。清戴震则以才为性的外在表现,“才质者,性之所呈也” (《孟子字义疏证·才》)。这一范畴亦为三国魏末清谈命题之一。指才能与性格的相互关系。

☚ 道德   道术 ☛

才性

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才,材质;性,人之本性。指材质与本性的关系。先秦孟子认为,人天生具有仁、义、礼、智四端,故人生而为善,且才与性一致。北宋程颐说:“性出于天,才出于气”。认为才有善与不善之别,而性则无不善。南宋朱熹认为性善才亦善,才与性均为先天的能力。清颜元认为:“性、情、才皆善”。清戴震认为,才是性的外在表现:“才质者,性之所呈也。”参见“才性之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40:28